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技术基础 第三章

网络技术基础 第三章


TCP/IP实际上是一个协议簇。所有协议都包含在TCP/IP簇的4个 层次中,形成了TCP/IP协议栈,如图3-5所示:
图3-5 TCP/IP协议栈
3.3.2 TCP/IP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1.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的对应关系
图3-6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层次对应关系
语义(Semantics)
语义规定通信的双方准备“讲什么”,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 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应答
时序(Timing)
时序又可称为“同步”,规定了双方“何时进行通信”,即事件 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3.1.3 网络协议的分层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不仅涉及网络硬件设备,还 涉及各种各样的软件,所以通信协议必然十分复杂。实践证明,结 构化设计方法是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其核心思想是:将 系统模块化,并按层次组织各模块。
3. 面向无连接服务
面向无连接的服务就像发电报,发送方并不能马上确认对方是否 已收到。因此,面向无连接服务不需要维护连接的额外开销,但是 可靠性较低,也不能保证数据的顺序传输。
4. 服务访问点(Service Access Point)
服务访问点是相邻两层实体之间通过接口调用服务或提供服务的 联系点。
某些层次的划分不尽合理,如主机-网络层。
3.4.4 网络参考模型的建议
图3-7 一种建议的参考模型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本章首页
本章小结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涉及计算机技术、 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个领域。这样一个复杂而庞大 的系统要高效、可靠地运转,网络中的各个部分必须遵守 一整套合理而严谨的结构化管理规则。计算机网络就是按 照高度结构化的设计思想、采用功能分层原理的方法来实 现的。 本章我们首先介绍了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的基本概 念入手,然后详细讨论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的 层次结构和层次功能,最后对两类参考模型进行比较,得 出了一种适合于学习的网络参考模型。
2. 不同点
模型设计的差别
层数和层间调用关系不同 最初设计的差别 对可靠性的强调不同 标准的效率和性能上存在差别
市场应用和支持上不同
3.4.2 OSI参考模型的优、缺点
OSI参考模型详细定义了服务、接口和协议三个概念,并将它 们严格加以区分,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OSI参考模型产生在协议发明之前,这意味着该模型没有偏向 于任何特定的协议,因此非常通用。 OSI参考模型的某些层次(如会话层和表示层)对于大多数应 用程序来说都没有用,而且某些功能在各层重复出现 (如寻址、 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这样影响了系统的工作效率。 OSI参考模型的结构和协议虽然大而全,但显过于复杂和臃肿, 因而效率较低,实现起来较为困难。
3.1.2 网络协议的概念
1. 什么是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就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通信或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 标准或约定。
连网的计算机以及网络设备之间要进行数据与控制信息的成功传 递就必须共同遵守网络协议。
2.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
语法(Syntax)
语法规定了通信双方“如何讲”,即确定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 结构与格式。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本章学习要点: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概述
OSI参考模型
TCP/IP参考模型 OSI与TCP/IP两种模型的比较
3.1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概述
3.1.1 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
网络体系结构是指整个网络系统的逻辑组成和功能分配,定义和描 述了一组用于计算机及其通信设施之间互连的标准和规范的集合。 研究网络体系结构的目的:定义计算机网络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 以便在统一的原则指导下进行网络的设计、建造、使用和发展。
图3-2 对等实体间通信示意图
3. 层次间的关系举例
具体实例请参照教材P46—P47学习。
3.1.4 其他相关概念
1. 服务
服务位于层次接口的位置,表示低层为上层提供哪些操作功能, 至于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则不是服务考虑的范畴。
2. 面向连接服务
面向连接服务类似打电话,包括:建立连接、维护连接和拆除连 接三个阶段。这种服务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保证数据高速、可靠和 顺序的传输。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本章首页
3.2 OSI参考模型
3.2.1 OSI参考模型的概念
198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表了著名的ISO/IEC 7498标 准,定义了网络互连的7层框架,这就是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即OSI参考模型,如图3-3所示。
图3-3 OSI参考模型的结构
“开放”是指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与位于世界上 任何地方、同样遵循OSI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
(4)应用层
应用层负责向用户提供一组常用的应用程序,包含了所有TCP/IP 协议簇中的高层协议,如FTP、SMTP、HTTP、SNMP、DNS等。 应用层协议一般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依赖于面向连接的TCP;一类 是依赖于无连接的UDP;还有一类则既依赖于TCP又依赖于UDP。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本章首页
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为应用层,面向用户提供网络应用服务; 最低层为物理层,与通信介质相连实现真正的数据通信。两个用户 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通信时,除物理层之外,其余各对等层之间均 不存在直接的通信关系。
3.2.2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1. 物理层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就是透明地传送二进制比特流,但物理层并不 关心比特流的实际意义和结构,只是负责接收和传送比特流。 物理层的另一个任务就是定义网络硬件的特性,包括使用什么样 的传输介质以及与传输介质连接的接头等物理特性,所典型规范代 表有: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3.4 OSI与TCP/IP两种模型的比较
3.4.1 两种模型的比较
1. 共同点
采用了协议分层方法,将庞大且复杂的问题划分为若干个较容易 处理的范围较小的问题。 各协议层次的功能大体上相似,都存在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两者都可以解决异构网络的互连,实现世界上不同厂家生产的计 算机之间的通信。 两者都是计算机通信的国际性标准,虽然这种标准一个(OSI)原则 上是国际通用的,一个(TCP/IP)是当前工业界使用最多的。 两者都能够提供面向连接和面向无连接的两种通信服务机制。
5. 会话层
会话层的主要任务是:针对远程访问进行管理(比如断点续传), 包括会话管理、传输同步以及数据交换管理等。 会话层协议的代表有:NetBIOS、ZIP(AppleTalk区域信息协议)等
6. 表示层
表示层的主要任务是:用处理在多个通信系统之间交换信息的表示 方式,包括数据格式的转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恢复等。 表示层协议的代表有:ASCII、ASN.1、JPEG、MPEG等。
3. 网络层
网络层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路由选择,以确保数据分组从发送端到 达接收端,并在数据分组发生阻塞时进行拥塞控制。
网络层还要解决异构网络的互连问题,以实现数据分组在不同类 型的网络中传输。
网络层协议的代表有:IP、IPX、RIP、OSPF等。
4. 传输层
传输层的主要任务是:为上一层进行通信的两个进程之间提供一个 可靠的端到端服务,使传输层以上的各层不再关心信息传输的问题。 端到端是指:进行相互通信的两个节点不是直接通过传输介质连 接起来的,相互之间有很多交换设备(如路由器)。 传输层从会话层接收数据,形成报文(Message),并且在必要时 将其分成若干个分组,然后交给网络层进行传输。 传输层协议的代表有:TCP、UDP、SPX等。
3.4.3 TCP/IP参考模型的优、缺点
TCP/IP参考模型产生在协议出现以后,模型实际上是对已有协议 的描述。因此,协议和模型匹配得相当好。 TCP/IP参考模型并不是作为国际标准开发的,它只是对一种已 有标准的概念性描述。所以,它的设计目的单一,影响因素少,协 议简单高效,可操作性强。 TCP/IP参考模型没有明显地区分服务、接口和协议的概念。因此, 对于使用新技术来设计新网络,TCP/IP参考模型则不是一个很好的 模板。 由于TCP/IP参考模型是对已有协议的描述,因此通用性较差,不 适合描述除TCP/IP参考模型之外的其他任何协议。
每一对相邻层次之间都有一个接口(Interface),接口定义了下 层向上层提供的命令和服务,相邻两个层次都是通过接口来交换数 据的。
每一层中的活动元素通常称为实体(Entity)。实体既可以是软件 实体(如一个进程),也可以是硬件实体(如智能输入 /输出芯片)。 不同通信节点上的同一层实体称为对等实体(Peer Entity) 。 不同网络中的对等实体之间不能直接进行通信,其通信过程如图 3-2所示。
2. 各层次的具体功能
(1)主机—网络层
事实上,TCP/IP参考模型并没有真正定义这一部分,只是指出 在这一层上必须具有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包含了多种网络层协议,如以太网协议(Ethernet)、令牌环网协 议(Token Ring)、分组交换网协议(X.25)等
(2)互联层
互联层是整个TCP/IP参考模型的关键部分,它提供的是无连接的 服务,主要负责将源主机的数据分组(Packet)发送到目的主机。 互联层的主要功能包括: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发送请求 、处理 接收到的数据报、进行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等。 互联层上定义的主要协议包括:网际协议(IP)、Internet控制报 文协议(ICMP)、地址解析协议(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 (RARP)等。
传送信息所利用的物理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并不在物理层之内而是在物理层之下。
2.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任务是:在两个相邻节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 传送以帧(Frame)为单位的数据,并要产生和识别帧边界 。 数据链路层还提供了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的方法,保证在物理线 路上传送的数据无差错。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有: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