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神道”天皇制与武士道
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神道”天皇制与武士道
摘 要 :关于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 ,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点 :一是神道信仰以及作为其政治实践的天皇制 ,二是 源自尚武精神的武士道以及作为其最终结果的军国主义 。这两点不仅在日本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 的角色 ,对日本国民的精神构造和意识形态的形成产生了十分深厚的影响 ,而且在国际关系的历史中释放出了巨 大的政治能量 。本文对从神道到天皇制进而到国家神道 、从尚武精神到武士道进而到军国主义的历史演变过程进 行了概括与分析 。
神社神道的出现被认为是神道宗教确立的标 志 。时间约在公元 3 世纪末 ,正是日本历史进入早 期统一国家初步形成的时期 , 史称“古坟时代”⑧ 。 国家的出现使神社的产生成为必要 ,神灵祭祀由无 固定场所进入到固定的神社中 。不仅如此 ,神道与 国家政权的紧密结合产生了神祗制度 、神灵系谱 、祭 拜礼仪等 ,带来祭祀场所的等级化 。“宫”被确定为 祀神的最高场所 “, 社”次之 “, 祠”再次之 ,神社便是
国家神道与近代天皇制既是官僚 、军阀实行专 制统治的手段 ,又是军国主义者推行对外侵略扩张 政策的工具 。在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中 ,它所释 放出来的能量一方面在帝国主义世界体系内部产生 了强大的破坏力 ,另一方面给周边被侵略国家带来 了深重的灾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天皇的神 格地位被否定 ,绝对权威被剥夺 ,作为国家和国民统
按照《古事记》的记载 ,日本列岛是由尊神伊邪 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交媾生成的 。[3] (P22) 最早的日本 国家是由两位尊神的女儿“天照大神”的直系子孙日 本磐余彦在日本列岛的中心 ———大和地区建立的 , 日本磐余彦就是日本的开国之君神武天皇 。从天照 大神到神武天皇的各代神灵因此被尊崇为日本的皇 祖神 、国祖神 。
“弥生时代”②的前期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 但是 “, 神道”这个概念 ,却是在佛教传入日本以后 , “针对作为外来信仰的佛教而形成的”。[2 ] (P1248) 在此 之前 ,神道并没有形成什么高深的理论 ,基本上是一 些适应部族社会宗法秩序需要的 、朴素的拜神思想 , 类似于其他东方民族所共有的原始自然崇拜 、生殖 崇拜 、祖宗崇拜那样的信仰 。公元 6 世纪以后 ,中 国 、印度的先进思想文化开始传入日本 ,受到儒教和 佛教的影响 ,神道在理论上获得了很大发展 ,逐渐产 生出两部 神 道 ③ 、伊 势 神 道 ④ 、吉 田 神 道 ⑤ 、垂 加 神 道 ⑥ 、复古神道 ⑦等多种理论学派 ,形成了自己独特 的宗教思想体系 。
38
结合 ,为了强化对国民的教化 ,四处修建“招魂社”, 以彰显“为国捐躯者”的忠勇 ,靖国神社 (原名东京招 魂社) 就是其中之一 。1940 年 ,为了适应扩大侵略 战争的需要 ,国家神道又增加了“圣战”“、八紘一宇” 的教义 ,[1 ] (P312) 宣扬以武力征服 、统一世界的神圣使 命 ,从而达到了巅峰 。
这是中国正史中第一篇记述日本列岛的传 ,它 描述了日本国的大致方位和特征 。从今天的世界地 图上看 ,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北部太平洋上的一 个岛国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质地貌导致自 然灾害频生 ,资源匮乏 。这种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 培养了日本人的敏感气质和危机意识 ,也孕育了日 本民族特有的性格和政治文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一是神道信仰以及作为其政治实践的天皇制 ,二是 源自尚武精神的武士道以及作为其最终结果的军国 主义 。这两点不仅在日本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极 为重要的角色 ,对日本国民的精神构造和意识形态 的形成产生了十分深厚的影响 ,而且在国际关系的 历史中释放出了巨大的政治能量 。
在这样的背景下 ,明治时代以后的半个多世纪 里 ,神道被置于国家管理之下 ,受到政府的保护 ,以 伊势神宫 (天皇家的祭祖之地) 为最高代表 ,地方的 神社神道与皇室神道相结合 ,形成了国家神道 ,其教 义的极致体现就是政教合一的天皇制国体 。
1889 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的天皇 制是把天皇作为道德伦理 、宗教信仰 、政治生活领域 的最高权威的一种统治构造 。在此构造下 ,天皇既 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揽者”(第 4 条) ,掌握着法律 、行政 、军事等各项大权 ,其立法 权由国会“协赞”(第 5 条) ,行政权由内阁“辅弼”(第 55 条) ,军事权由军部“帷幄上奏”。[4 ] (P34 - 35) 那时的 日本人陶醉地认为他们的国体是世界万邦之楷模 , 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不仅实践了“忠君爱国”的 神道教义 ,而且反映了国民道德精神与宗教信仰的 根本要求 。不仅如此 ,建立武国即军国 ,然后向世界 主张神权 ,布国威于四方 ,成为整个国家民族的共同 信念 。
3 收稿日期 :2006212228 作者简介 :管一颖 (19632 ) ,男 ,山东诸城人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中日关系 、亚太关系研究 。
37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 RNAL O F OCEAN UN IV ERSI T Y O F CHINA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7 年第 2 期 NO. 2. 2007
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
———神道 、天皇制与武士道 3
管一颖
(中国海洋大学 法政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作为本土化的宗教 ,神道宣扬的是一套皇权神 授的神国思想 ,这在《古事记》( 712 年) 和《日本书 纪》(720 年) 中有完整的记述 。作为日本历史上最 早的两部官修正史 ,它的编纂目的在于巩固“大化革 新”⑩的成果 ,强化天皇制中央集权统治 。这种统治 需要在书中留下了清晰的烙印 ,上古时代以来流传 于日本民间的神话传说经过御用史官们的加工 ,变 成了记述“万世一系”的天皇家族的形成史 ,也就是 日本的开国史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的有利时机 ,猛烈迸发出来 “, 王政复古”思想成为主 张维新的地方武士推翻幕府的一面旗帜 。这期间 , 倡导复古主义的国学派的“复古神道”发展成为一大 势力 ,对幕末的“尊皇攘夷”1○4 思想和维新初期的神 佛分离 、废佛毁释 1○5 产生了重要影响 。
日本投降后 , 1945 年 12 月 , 驻日盟军司令部 ( GHQ) 发出《神道指令》,国家神道被禁止 、取缔 。
二 、天皇与天皇制 与神道信仰相连 ,产生了日本国家历史中最重 要的政治文化现象 ———天皇和天皇制度 。在日本 , 天皇称谓的出现始于第 40 代天武天皇时期 (673 — 686 年) 。[2 ] (1679) 在这之前的日本 , 掌握国家最高政 治 、军事权力的人被尊称为“大王”。从天武朝起 ,作 为中央集权国家的君主 ,在律令用语上开始使用“天 皇”称谓 ,其意是与神同体的“现神”、“天照大神”的 子孙 。过去同样含义的称呼有“皇上”、“主上”、“天 子”“、日之御子”等多种 ,改用“天皇”的称谓显然带 有宗教背景 ,目的在于神圣化君主的地位 ,强化中央 集权统治 。明治以后 ,天皇作为官方公开发表的称 谓 ,在帝国宪法中得到确立 。不过 ,在政府的外交文 书中 ,皇帝与天皇是作为同义语被并列使用的 ,直到 1936 年皇帝的称谓才被取消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 映出昭和时代 (1926 —1989 年) 的天皇崇拜较之明 治 、大正时代 (1912 —1925) 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世 界上的帝王已经不能再与神格化了的日本天皇相提 并论了 。 与天皇称谓的产生相适应 ,天皇作为君主存在 的国家制度就是天皇制 。从日本天皇制度的历史来 看 ,明治“王政复古”1○1 后建立起来的近代天皇制与 在此之前的天皇制大不相同 ,国家制度的属性发生 了变化 ,天皇制作为“国体”在宪法上得到了确认 ,体 制主体天皇被赋予了无以复加的权威和权力 。 明治以前的天皇在更多的时期里只是名义上的 国君 ,没有政治统治权 ,只享有宗教上的权威 。国家 大权起初被朝廷大臣所操纵 ,武士阶层上升为统治 阶级之后 ,开始了将军统治的幕府时代 ,尽管这期间 也曾出现过天皇的复权 ,但只是昙花一现 。对于主 张施行王政的正统的神道论者来说 ,幕府将军把持 朝政的做法是大逆不道的 。18 世纪中后期发生的 竹内式部事件 “( 宝历事件”) 1○2 和山县大贰事件 “( 明 和事件”) 1○3 反映了日本社会中日益增长的不满情 绪 。这种长期遭到压制的不满到了江户时代的后 期 ,借助洋夷叩关 、德川幕府被迫开国引发举国震动
关键词 :神道 ;国家神道 ;天皇制 ;武士道 中图分类号 :D033.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335X(2007) 0220037205
《三国志 ·魏志 ·倭人传》中记述 “: 倭人在带方 (朝 鲜 凤 山 附 近) 东 南 大 海 之 中 , 依 山 岛 为 国 邑 。”[ 1 ] ( P7)
一 、神道与国家神道 “神道是日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实践以及支 撑它的生活态度和理念 。”[2 ] (P1248) 它发端于上古时代 的神灵崇拜 ,后来受到外来文化的熏陶 ,逐渐演变成 为以祖先神 、氏族神 、国祖神崇拜为中心的宗教活 动 ,被大和朝廷 ①作为国家祭祀固定下来 , 形成制
度。 原始神道 ,也就是最初的神灵祭祀活动 ,始于
在那个蒙昧专制的时代 ,这样的神话进入到国 家正史中 ,就具有了正统的权威性 。日本人于是认 为他们的国家是神的创造 ,他们的国君是神的肉身 , 皇权神授 、皇统绵绵 ,万世一系 、天壤无穷 。神国神 君意识就这样支配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态 度。
到了明治时代 (1868 —1911 年) ,维新政府从统 治需要出发 ,推行神道国教化政策 ,神道被置于国家 管理 、保护之下 ,形成国家神道 。与古代时期的“祭 政一致”“、神皇一体”的皇室神道有所不同 ,国家神 道把天皇崇拜 、复兴皇道作为最高目标 ,其教义的核 心就是重新确立以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为思想支柱的 天皇制国体 。1889 年的明治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 国家神道对于其他宗教的统治地位 。1890 年的《教 育敕语》强调要把天皇崇信和神国意识作为国民教 育 、国民道德的基本要义 。日俄战争 ( 1904 —1905 年) 以后 ,国家神道制度进一步加强 ,明治政府把神 道教义与军国主义思想相结合 ,神社与地方行政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