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字母表示数》说课稿一、说课标教材1、教材内容《字母表示数》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方程》第一节的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
用字母表示数是小学生初步接触数与代数知识的启蒙课,是后续学习简易方程以及中学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在数学知识整体结构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为此,教材在编写时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能够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学习本节课,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根据《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们制订了如下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会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
(基本知识技能)(2)亲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
(基本思想、方法)根据以上目标和对教材的分析,我们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和数量关系并理解其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2、学科的教育价值: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由算术思维迈向代数思维的新起点。
无论是用字母表示数,还是表示数量间的关系,对于小学生而言都是很抽象的。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将有效地促进学生代数思维的发展,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说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初步具有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是抽象概括能力不强。
知识基础方面: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例子,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也有所了解,这些都是学生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的重要基础。
学习能力与习惯方面:我校从三年级起运用“四环节”模式进行教学,因此,四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也达到了比较高的展示水平,多数学生能积极踊跃地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经过一年多“读写说”习惯的培养,大多数学生不仅学会了认真读题,还掌握了读题的方法,书写也比以前工整了,交流展示时,学生的语言流畅了,表达也准确了。
三、说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之初,我校将“双向五环”的教学模式与本校的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构建了“自主学习,解易梳难——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引领探究——达标检测,总结反思”的“四环节”教学模式。
在三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历了从建模到脱模的过程,逐渐将“四环节”模式灵活地融入到各科的课堂教学之中,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既有整堂课的大“四环节”教学,又有针对知识点的小“四环节”教学,既有大的展示形式,又有小的展示形式,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灵活机动。
本节课,我们就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猜年龄”环节采用了小“四环节”的教学形式,学生的课堂展示既有个人展示,又有小组展示,形式灵活多样。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基于上述基本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教学内容,我们在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上努力做到三个注重:注重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注重个人思考、小组合作与集体交流的结合。
为此,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成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五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得知识经验。
情境一:认读扑克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教师用课件出示“A到K”13张扑克牌,让学生认一认这些扑克牌,然后提出疑问:“老师怎么只看到了2到10的数字,没看到1、11、12、13呢?”学生纷纷说到:“A就表示1,J就表示11,Q就表示12,K就表示13。
”教师随即小结:“原来这些数是用字母表示的。
”从而引出课题。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引入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新知油然而生亲切感和认同感。
情境二:数青蛙——提供平台,引领探究教师用课件出示“数青蛙”儿歌:甲:1只青蛙;乙:4条腿……每组出两名同学依次往下说。
当学生说到第二轮时,教师打断并提出疑问:“这样继续说下去,说得完吗?”生答:“青蛙有很多很多,永远都说不完。
”教师追问:“说不完,怎么办?”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字母a表示青蛙的只数。
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从“永远都说不完”的体验中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是一种需要,进一步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与方便,生动的儿歌把学生带进了快乐学习的氛围中,也降低了用字母表示数的难度与知识间的衔接。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继续说儿歌:“甲:a只青蛙;乙:条腿”,学生又遇到了困难,不能说出多少条腿。
这时,教师依次说出教材中的3种想法,并引导学生讨论:老师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展示交流等环节,明白了“a 只青蛙a条腿”只简单地用字母代替了数,没有关注数量之间的不同及关系;“a只青蛙b条腿”注意到了数量的不同,但用字母表示数时没有将它们的关系表达出来;“a只青蛙4×a条腿”用字母表示出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此时,教师适时进行小结:“4×a既可以表示青蛙的腿数,又可以表示青蛙腿数是青蛙只数的4倍;也就是说,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看似是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其实是将问题抛给了学生,将学习的重点、难点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解决学习的困难,突破重点、难点,而且还会对这一知识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之后,教师又用课件出示“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用字母怎样表示,并通过小组展示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有时是2×a,有时又是4×a,从而让学生理解不同的式子表示的关系不一样。
这一环节,可以说是上一个环节的延伸和拓展,这样就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情境三:猜年龄——合作交流,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从孩子们感兴趣的猜老师年龄为切入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完成师生年龄的表格,并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比较、发现并展示交流老师与学生年龄之间蕴含的规律,共同探究用字母表示老师年龄的方法。
接着让学生换位思考:老师c岁时,学生的年龄怎样表示?在促进学生有效思考的同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懂得字母的取值要符合生活实际,体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个数及两个数量间的关系。
此环节设计更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猜”大大拉近了孩子们与老师的距离,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将教材中“淘气与妈妈的年龄关系”用“学生与老师的年龄关系”取代,这样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理解抽象的含有字母的式子,并且让学生明了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多种多样,不仅有倍数关系,还有和差关系等等。
情境四:字母游戏——综合练习,巩固提高教师出示四个字母,告诉学生四个字母代替四道题,学生选择字母完成题目,并说说字母表示的数和数量关系。
这一形式,让学生对练习内容充满了好奇,积极性极高。
而且,这一环节的练习,既有个体的展示,又有对子的互练,还有小组内的交流,形式多样,学生参与面广,兴趣极高,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课堂教学目标高效达成。
情境五:走进名人屋——盘点收获,反思成长教师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并用A、B、C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进行反思评价,让学生经历一次再学习、再巩固的过程,达到充分吸收巩固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能力。
然后,教师用爱因斯坦的名言结课: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A=X+Y+Z。
这样做既巧妙升华了本课课题,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们进行了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四、说教学手段运用本节课,由于我们采用的是针对知识点的小“四环节”形式,因此,学习内容多用课件出示,导学流程由教师口述,只是根据需要将师生年龄的表格印发给学生,导学案使用更灵活。
而且,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既呈现了学习内容,又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物投影的使用则清楚明了地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便于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如下板书:字母表示数a 4×aa 2×an n+20c c-20表示数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板书将知识点简洁、明了地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本节课的课堂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教师在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的同时,还为学生颁发小红旗作为奖励,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评价真正发挥作用。
同时,注重发挥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的作用,比如:在结课时,学生用字母A、B、C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小组长对本组成员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