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复习资料
③黑素化反应,形成黑斑。
第七章:昆虫病毒
1.病毒是专性寄生,只寄生在活体细胞。
2.杆状病毒科,是一类专门寄生节肢动物的病毒。宿主主要为昆虫纲的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和毛翅目。
3.核多角体病毒:
特点:病毒侵入昆虫体后主要在细胞核内寄生,并在细胞内形成多面体型的包涵体(inclusion body, IB), 称核型多角体(NPB),由此命名为核多角体病毒。
4.虫霉利于流行:
①分生孢子主动弹射到空中,借气流传播。
②分生孢子多具粘性,利于接触虫体。
③分生孢子个体大,能量物质多。
④分生孢子释放时间有利于吸收水分
⑤休眠孢子抗逆性强,利于种的延续。
5.半知菌类:虫体僵硬(吸走水分) 颜色(分生孢子有颜色)
致病机制:①菌体繁殖,扰乱生理机能,破坏细胞器官。
②产生毒素
第一章:
生物防治:指利用天敌或某些生物的代谢物来控制有害生物(植物病虫害和杂草)的理论和实践的科学。
害虫生物防治
狭义:利用害虫的天敌来控制害虫的理论和实践。
广义: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其代谢产物控制害虫的科学
本课程内容上侧重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动物)控制害虫。
生物防治在综合治理(IPM)中的地位
森林害虫综合治理是指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体,因地制宜的配合其他有效措施,把害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以下。
5.抗药性基因:转入天敌昆虫,使之对农药产生抗性
第九章:寄生性天敌昆虫
1.天敌昆虫:对人类有经济意义的各种昆虫的寄生或捕食昆虫。
2.寄生与捕食的区别:寄生只吃一个寄主,捕食则多个个体。
3.类群: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
4.寄生昆虫类型:
一:单期寄生(只寄生在寄主的某一个虫期):卵寄生(赤眼蜂)、幼虫寄生、蛹寄生、成虫寄生。
1:放蜂与害虫发生期一致
2:放的数量适应于害虫发生数
3:调查自然界中数
4:飞行扩散能力
第十章:捕食性天敌
1.特点:
① 每一捕食虫期均需多数猎物才能完成发育;
② 成虫与幼虫常为捕食性;
③ 都在猎物体外生活,吃过猎物后往往离开。
2.主类群:
捕食性昆虫大约分属于16目209科。
有些目全部种类均为捕食性,如蜻蜓目、螳螂目和脉翅目。
生防优点:
它能有效的控制害虫;
不杀伤天敌,不破坏生态平衡,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污染环境,无残毒
不引起害虫再猖獗或次要害虫大发生;
可降低防治成本,提高收入。
森林具有较长而稳定的生态环境,十分适合于开展生物防治。
生防缺点:
对害虫的控制作用不如化学药剂快;
使用、效果不如化学农药简便和稳定;
不易成批生产,产品质量不及化学农药较易控制。
传染途径:NPV传染途径有食入感染、皮肤感染及从气门也可感染。
致病的因素是病毒粒子。
4.颗粒病毒(GV):脂肪体变大,细胞核膨大。
5.质型多角体病毒(CPV):
病理特征:外:生长缓慢,体型小。虫尸体内组织不液化解体,体壁不破裂。
内:CPV侵染寄主中肠柱状上皮细胞,并在细胞质中形成多角体。
6.病毒传播:
天敌的种群消长总是跟随在寄主害虫之后:
从发生时期看,天敌侵入森林,是在害虫建立群落之后,如皆伐迹地经人工造林后,害虫侵入人工林建立群落后,天敌方能侵入人工林。
就发生的数量来看,在天敌与害虫发生联系的初期,天敌的种群数量很少。随着害虫种群数量的逐渐增加,天敌增长的速度加快,害虫的种群数量也下降。在天敌种群数量减少之后,害虫的种群数量又有机会上升。
⑥寄主范围大小:单主 寡主 多主
6.寄生性昆虫完成寄生条件:
寻找寄主生境------气味、食物
寻找寄主----------物理、化学消息
接受寄主----------寄主表面物化性质、体内营养物质、运动
寄主适合性--------物理性状(物理属性) 营养成分
7.赤眼蜂(小蜂总科)
人工繁殖:寄主卵 柞蚕
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都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和出发点
生防范围:
1、天敌昆虫的利用
2、微生物防治
3、捕食性鸟类的利用
4、昆虫不育和遗传防治
5、动物源生物杀虫剂
6、植物源性生物杀虫剂
7、杂草的生物防治:主要针对农田、河、塘的杂草
8、病害的生物防治
9、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防性质:
利用天敌调节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态学的范畴,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相容性”。对害虫的影响是永远存在的,具有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性”。
(3)人为措施传Βιβλιοθήκη 和扩散7.生产方法:(一)细胞系培养增殖病毒
(二)在昆虫活体中增殖病毒
1、野外喷洒收集法
2、从野外采集大量活虫接种繁殖,在局限的自然条件和室内饲养接种。
3、在室内饲养大量害虫接种病毒。
第八章 基因工程与生物防治
1.基因工程:将外源基因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使这个基因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又称DNA重组技术。
(1)垂直传播:经昆虫卵表将病毒传给下一代昆虫;卵内遗传物质传播已有报道。其中成虫的迁飞可将病毒扩散到更远的地方。
(2)水平传播:包括病死昆虫的尸体、感病寄主昆虫的爬行(向上,解决顶部喷药难的问题),使得虫粪、唾液污染树叶等昆虫的食料,使其它昆虫染病;成虫的迁飞,雨水、风、苍蝇、寄生性昆虫、食虫鸟等可帮助病毒扩散。
①通过口和消化道感染
②感染后特征:活动缓慢、食欲减退、腹泻和呕吐等。死亡的虫体颜色加深,迅速变成褐色和黑色,虫体软化腐烂,稍触即破,流出带有臭味的粘稠液体。
2芽孢杆菌:简称Bt,是一类革兰氏阳性、产生半胞晶体、能寄生于昆虫体并引起虫体发病的芽孢杆菌,细胞可游动,杆状。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抗逆境。
伴孢晶体:蛋白质毒素
防治蜂种退化的方法:
采用新鲜的寄主卵繁蜂
变温锻炼
变换繁蜂用器以利于成蜂适当的飞翔活动
避免过多死亡复寄生
控制用同一种寄主卵连续繁蜂数代
第四章:
1.侵染途径:
消化道(中肠) 体壁(真菌) 卵传递
2.致病机理:
呼吸影响 病原代谢的影响 毒素
第五章:昆虫病原细菌
1.芽孢杆菌科、肠杆菌科及假单胞菌目假单胞菌科
第二章
1.为什么森林生态系统有利于生物防治:
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的稳定性,生活周期长的多层生态系
物质循环自我完结。
树木生活力强,忍受害虫的能力大,恢复力强,补偿功能大,因此,允许受害的经济域值高。
2.害虫种群数量变动原因:
内因:
是它的生命力及种和种群的遗传特性。产卵之前表现为生殖潜能,包括一年世代数、雌雄性比、交配率和产卵量等。产卵之后表现为生存潜能,如对环境的适应性、对极端温度和湿度的耐性、对天敌或疾病的抗性、种群内部的数量的调节能力等。
最重要的是鞘翅目、脉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所属各科种类。
3.瓢虫:
人工饲料:(往往不能正常化蛹)
成虫:以人工饲养的昆虫为代饲料
蜜蜂的雄蜂幼虫和蛹(雄蜂儿)
螟蛾卵(粉螟卵)
幼虫:以猪肝或猪肾为主要成分的人工半合成饲料
由于这样的关系,害虫的种群数量不至于无限地增长,也不至于无限地减少以至灭亡。这就是害虫与天敌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5.效果评价:
1、寄生率或捕食率高低
2、防治前后种群数量之比
3、是否是寄主种群变异的主导因子。
4、是否能把害虫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
第三章:
1.天敌利用的三个主要途径:
(1)保护利用本地天敌:
程序:
天敌引进工作的几点建议:
开展国际合作。“以宝换宝,互惠互利”;加强引进后的研究;严格天敌引种的检疫,关于天敌引进的立法;国外天敌调查与采集。
(3)人工繁殖优势天敌:
天敌的饲料:转换寄主
天敌种退化:
蜂种退化:在人工繁殖天敌昆虫时应注意繁殖出来的天敌能够保持高度生活力和对森林环境的适应力,这样才能发挥其效能而起防治作用。在室内用同一种寄主繁殖多代,有时出现营养驯化现象。出现寄生率、羽化率、雌性比下降,成峰寿命短,生活力、繁殖力减退以及峰体畸性,这些现象均称为蜂种退化。
2.基因工程的内容(基本过程)
目的基因的分离: 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的提取
重组:将目的基因的DNA片段连接到载体上, 形成重组DNA分子
转化: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宿主细胞)
筛选:通过一定的筛选标记筛选到含有目的外源片段的重组子.
在特定的宿主中表达,得到基因工程产品
3.抗虫基因:
4.不育基因:昆虫雄性不育基因(专一性别启动子)转入雌虫,与野生型雄虫交配,后代雄虫不育,雌虫仍携带异常基因,经数代扩散,害虫种群中有效雄虫比例会迅速下降
病理特征:NPV感染幼虫后,初期外部病征不明显,后期行动迟缓,食欲减少,体色变化(鳞翅目幼虫体色淡而少毛,油光或现淡黄斑;膜翅目叶蜂感病早期第三节至第五节由鲜绿色变成淡黄色),4天后开始死亡,5-7天为死亡高峰。幼虫死后,组织液化,表皮轻触即破,流出脓状体液,无臭。一般虫子濒死前,表现很不安宁,常爬到养虫器具的顶部或植物的顶部倒悬而死。
二:跨期寄生(卵→幼 卵→蛹 幼→蛹)
5.寄生现象分类:
①根据寄主的取食部位分为:外寄生、内寄生(幼虫时期是属于体内生活)
②寄主身上的昆虫种类:独寄生、共寄生
③寄主身上同种昆虫个数:单寄生(平腹小蜂) 多寄生(松毛虫赤眼蜂)
④寄主昆虫完成发育情况:完寄生、过寄生
⑤寄生关系:原寄生 重寄生(寄生昆虫寄生在另一个寄生昆虫)
致病机理:菌体在昆虫体内大量繁殖可导致昆虫死亡,而昆虫在短时间内死亡往往是Bt产生的毒素所致。
毒素:
外毒素:细菌生长过程中分泌在体外的代谢产物。
内毒素:一个伴孢晶体含一种或多种δ-内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