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3.2)高考能力要求: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3.3)分析气温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位置. ②海陆位置. ③地势高低. ④地形起伏. ⑤大气环流. ⑥下垫面. ⑦洋流.
⑧人为因素
★人类影响越来越大. 如热岛效应形成的闭合曲线
(e)天气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
可编辑版
6
2、气温的年内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
★一年中, 北半球陆地上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 南半球出现在1月, 北半球陆地上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南半球出现在7月。 海洋上各晚一个月。
★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可编辑版
8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
(a)纬度: 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因为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
(b)海陆:同纬度海陆,大陆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 (c)距海远近:距海洋越近,受海洋影响越大,
年较差越小;反之,年较差越大。 (d)地形及天气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对气温日较
差的影响相同。
• 海洋、山地缓坡。
• ②密——温差大 • —我国1月气温、温带地区、
• 陆地、锋面处、山地陡坡。
可编辑版
13
(3.1)等气温线的解读方法
•(3.1.4)分析数值特征: • ①闭合曲线大大或小小; • ②高值区——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流经、地势
低(山谷、盆地或洼地)、城市; • ③低值区——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流经、地势
高(山岭、山脊)。
可编辑版
14
(3.2)高考能力要求:
(3.2.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
自北向南等温线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
(3.2.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
①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 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
温线分布,并不完全与纬线或海岸线相平行,有时向北 突出,有时向南凸,这表明等温线分布还与大气运动、 洋流、地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③世界气温的分布一般规律: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3.1)等气温线的解读方法(主导因素) (3.1.1)分析走向(延伸方向): ①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 ——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 ②与海岸线平行(南北走向) ——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 ③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 ——地形因素。
★气温的年际变化:年与年之间的气温差;
可编辑版
9
3、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等温线图的判读的基本知识 ①等温线的疏密:等温线的疏密, 反映气温水平分布上的差异大小, 若就同一地区,两个季节相比, 疏者,气温差异小,如我国夏季 普遍高温,等温线就稀疏,冬季 气温差异大,等温线就密集。 ②等温线的弯曲:等温线平直,表明下垫面性质单一;等
可编辑版
11
(3.1)等气温线的解读方法
•(3.1.2)分析弯曲状况:
• ①作水平线法——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
• ②“高高低低”的原则——
• 同纬度地区,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则温度高;
•
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则温度低。
可编辑版
12
(3.1)等气温线的解读方法 •(3.1.3)分析疏密状况: • ①疏——温差小 • —我国7月气温、热带地区、
②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 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可编辑版
15
(3.2)高考能力要求:
(3.2.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
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1、气温出现在 14时左右
•
最低气温出现在 日出前后
•
海洋上最高气温在 15时左右
•
最低气温出现在 日出时
• ★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
• ★较大的气温日较差,有利于作物获得高产。
因为日较差大,白天高温,光合作用强,制造碳水
化合物多;夜间温低,呼吸消耗少,积累多,作物产
量高,品质好。
可编辑版
4
日变化规律:最高出现14时左右(大气辐射最强); 最低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气辐射最弱).
日较差=
- 26℃(最高值)
2℃(最低值) =
24℃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a)纬度 (b)季节 (c)地形
(d)下垫 面
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 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 一般夏季日较差大于冬季,但中高纬区最大值在春季 中高纬度地区夏季昼长夜短,但夜间冷却时间不长 低凹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凸地的气温日较差。 低凹地形,通风不良,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之处 凸出地形因风速较大,热量交换迅速,气温日较差小 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 沙土、深色土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大。
大陆东侧:夏季风控制.多锋面雨.另外台风雨. ④中纬地区:大陆东西侧:西侧西风控制.多气旋和锋面雨;
一、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和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2、气温的年内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 3、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分析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可编辑版
2
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
日 平 均 气 温
观察
( 7 + 15 + 12 + 4 ) / 4 = 9.5℃
思考 4次观测中的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分别是多少度?
可编辑版
18
一、气候的两大要素
(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
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
1.降水形成条件:
冰雹等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
水汽+凝结核 +上升冷却→水汽达过饱和→降水
(注意:随着海拔升高,降水先增多而后减少)
2.降水空间分布:
可编辑版
19
(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2.降水空间分布: ①赤道多雨带:终年高温.对流旺盛.多对流雨. ②两极少雨带:极地高压控制.下沉气流.少雨. ③南北回归线两侧: 大陆西侧:副高和信风控制.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