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九)

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九)


(三)汉斯· 荷尔拜因 1生平: 2.贡献: 肖像画称为独立的艺术创作 3.作品:
(1)肖像画——《大使们》
(2)素描作品 4.艺术特色: (1)画风严谨 (2)深沉内在
(3)富有哲理
汉斯· 荷尔拜因的父亲是德国的一位画家,史称老汉斯· 荷
尔拜因。他自幼从父学画,18岁时迁居瑞士的巴塞尔,后又
他在23岁时就到过意大利,对帕多瓦城的略那教堂中乔托 的壁画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在威尼斯拜访过威尼斯的文
艺复兴的创始人贝里尼的画室,他们不仅交流过创作经验
还交换过画笔,威尼斯人的色彩和对自然的描绘对丢勒启 发很大。 画家晚年的重要代表作品是《四使徒》。丢勒的全部 艺术活动是和德国的人文主义进步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他 是德国第一位真正的有思想的艺术家。这位日耳曼伟大的 儿子,不幸于1528年4月死于严重的肝脏病,终年57岁。
主义风格"有关。

(五)阿尔特多费尔
1.德国风景画的代表画家
2.作品:多瑙河风景 (1)真实风景
(2)德国第一幅风景画
我们似乎是站在山坡上的一片灌木丛中,从两棵秀丽挺
拔的树木间,向远处眺望。只见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直通向 远处青色的群山,山脚有一座城堡。城堡的高塔俯瞰着大海。 平静的海面倒映着天边缤纷的云霞。天空是蓝澄澄的,没有 一丝乌云。除了观者自己,再看不到其他人的踪影,仿佛整 个世界只剩下美丽的大自然在寂静中孤独地低语。 生活于不同地区的画家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侧重点也不一
祈求的手
关于这幅画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丢勒家年长的两兄弟
都梦想当艺术家。不过他们很清楚,父亲在经济上绝无能力
把他们中的任何一人送到纽伦堡的艺术学院去学习。 经过夜
晚无数次的私议之后,他们最后议定掷硬币———输者要到 附近的矿井下工作四年,用他的收入供给到纽伦堡上学的兄 弟;而胜者则在纽伦堡就学四年,然后用他出卖作品的收入 再支持他的兄弟上学。 在一个星期天做完礼拜后,他们掷了钱币,丢勒赢了。 于是他去上学,而艾伯特则下到危险的矿井,以便在今后四 年资助他的兄弟。 丢勒在学院很快引起人们的关注,他的铜 版画、木刻、油画远远超过了他的教授的成就。到毕业的时 候,他的收入已经相当可观。
和多面体以及木梯等,都处在一种凝滞状态,惟独在天际和海港
上空之间,有一只蝙蝠,抓住一条上面书有忧郁字样的标签迎面 飞来。 在右上角的建筑物的墙上,挂着一幅有名的四次方阵(也可 称魔方阵,把与1、2、3……相连续的整数,配列成正方形,使排 列在纵向、横向及对角线各数的和相等,就称之为魔方阵或称 方阵),而方阵的最下一行的中间两格,正好是1514,就是这幅铜 版画的制作年代,据说它也是丢勒的母亲去世的年代。
艺术的影响和束缚,走向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现实主义 艺术道路。他把他把当时幼稚的版画艺术推向完美
的新阶段。他支持当时的宗教改革运动,同情农民战争,
曾主动为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 路德的宣传册子绘制版
画插图,并以农民战争纪念碑的设计来终结自己的创作道 路。
丢勒十分崇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造型艺术的成就,

《四使徒》是他晚年的作品,画家把《圣经》中的约翰、
马太、保罗、马可四位使者,按照人类社会的仁义正义的代
表和象征,赋予他们不同的个性与情绪,同时又以坚定统一 的气质包含着对统治者的抗议和愤慨,通过这种象征的手法
来体现宗教改革势在必行的精神,画面构图饱满、人物顶天
立地、线条流畅有力、形体结实、个性突出、内涵丰富。
(三)阿尔布莱希特· 丢勒
1.生平 2.作品 (1)自画像(油画) (2)祈祷的手(油画) (3)亚当夏娃(油画) (4)四使徒(油画) (5)忧郁(铜版画)
阿尔布莱希特· 丢勒 他对绘画表现出特殊的才能,13岁时就能逼真的画自己 的肖像,19岁时为父亲所画的肖像已充分显示他成熟的素描
功力,可与达· 芬奇遥相呼应。
一端,艾伯特坐在那里,泪水从他苍白的脸颊流下,他连连
摇着低下去的头,呜咽着再三重复:“不……不……不……” 最后,艾伯特起身擦干脸上的泪水,低头低头瞥了瞥长桌前 那些他挚爱的面孔把手举到额前,柔声地说:“不,兄弟。 我不能去纽伦堡了。这对我来说已经太迟了。看……看一看 • 四年的矿工生活使我的手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每根指骨都至
丢勒不仅是油画家,而且是数学家、机械师、建筑学家, 他曾创立了筑城学理论。作为美术家,丢勒还刻苦探索新的
美学原理。在透视法和人体解剖学方面他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绘画作品。他同时还研究建筑学, 发明了一种建筑学体系。丢勒还是位美术理论家,著有《绘
画概论》和《人体解剖学原理》。他使德国艺术摆脱哥特式

当年轻的画家回到他的村子时,全家人在草坪上祝贺他
衣锦还乡。音乐和笑声伴随着这顿长长的值得纪念的会餐。
吃完饭,丢勒从桌首荣誉席上起身向他亲爱的兄弟敬酒,因 为他多年来的牺牲使自己得以实现理想。

“现在,艾伯特,我受到祝福的兄弟,应该倒过来了。
你可以去纽伦堡实现你的梦,而我应该照顾你了。”丢勒以 这句话结束他的祝酒词。 大家都把期盼的目光转向餐桌的另
• 象,他非常注重眼神的刻画,使人物神形毕肖,在艺术效果 上类似于当今的照片。在照相术没有发明之前,上流社会的 权贵名流都希望能真实的留存下自己的形象,在这样的时代 背景下,产生了荷尔拜因这样的肖像画大师。他的肖像画在 欧洲确实起着领先的作用。 • 后来荷尔拜因成为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宫廷画家,可 悲的是不久伦敦流行的鼠疫,夺去了这位年仅46岁的大师 生命。文艺复兴时期很多大画家都擅长画人物肖像,但终生
从事肖像画创作,成就盖世者唯荷尔拜因一人。
肖像画《大使们》 创作于1533年 ,尺寸为207厘米×209.5厘 米,属于蛋彩画,现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 在《大使们》一画中,荷尔拜因着力表现出人物的社会地位、 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并吸收了意大利式的肖像技法。显然,画家 并未矫揉造作地去故意美化、粉饰他们,而是以直观的、高度写实 的手法忠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但是,贵族习气的呆板和 矜持也给作品带来了僵化的痕迹,这与迎合当时宫庭趣味的"矫饰
一、位置:
二、时间:1420—1540
三、画家: (一)康拉德· 维茨
《基督履海》
A.欧洲祭坛画中第一次出现实景 B.真实地描绘了日内瓦湖的景色 C.表现了光的变化 D.水中倒影的变化
(二)吕内瓦尔德
《伊森海姆三联祭坛画》是德国艺术中结构最复杂、气势最 宏伟的作品之一。它是为伊森海姆的圣安东尼教区教堂绘制的。 • 此祭坛画为信徒们呈现三个场景。首先,当所有条板画关闭, 将只呈现中央的《耶稣钉刑图》,配以两旁的圣人形象《圣西巴 斯善》及《圣安东尼》,以及祭坛画下部的《哀悼基督之死》。 圣西巴斯善在中世纪是以保护人民不受瘟疫之苦的守护者身分而 受崇拜,圣安东尼则是安东尼教派的庇护圣人。当外部各条幅画 打开时,呈现三个画面;《天使传报》、《基督诞生的喻示画》 和《基督复活》。最后,将所有内部条幅画和祭坛下部两幅木板 画打开,则呈现出《隐士圣安东尼和圣保罗》与《圣安东尼的诱 惑》,以及金碧灿烂的中央宝盒。此宝盒中央端坐着教派的创立 者,在旁边的条幅上绘有《圣阿戈斯提诺》和《圣杰洛姆》的形 象;在祭坛下部是基督和圣使徒的半身像。
游历意大利,他曾访问过米兰,他在那里见识了达芬奇的作 品。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大师的思想和艺术影响,同时与
德国的人文主义者过从甚密,逐渐成为一个人文主义画家。
他曾为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莫斯画过肖像。 • 荷尔拜因一生主要成就是描绘肖像,他在继承丢勒奠定的 现实主义基础性和精神气质的特殊性。他的肖像画写实功力极深,细 腻逼真,质感和空间感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
样。阳光明媚的意大利因为气候宜人,妇女们有更多的机会
显露她们美丽的体态,而吸引着画家们的视线;而德国处于 北欧,那里天气寒冷,艺术家很难看到人类肉体的美,因此,
北欧人要比南欧人更关心他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他们学着去
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由此出现了象阿尔特多费尔这样 的,画纯粹的风景画的画家。 阿尔特多费尔对大自然的兴趣是人们对自然世界觉醒 的一个部分,这个觉醒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
我们在画上看到一个坐着沉思的强健女性,她是忧郁的象
征,她的全神贯注,表明在思索着一些充满苦闷、困倦甚至失望
的问题。好象有一种束缚力,使她无力解脱。她背上有一对翅 膀,但不能飞翔。她手中拿着的圆规,是她想测量又找不出答案 的科学工具;左侧一旁的丘比特(小爱神)竟也撅起嘴唇,不再嬉 戏,在那里发楞。而那条蜷缩着的狗,正在打瞌睡。这里显然是 一间学者书斋,外面又象是木匠作坊,前景上有许多木匠用工具。 墙上和地上散置着的天平、沙漏计时器、锯子、刨子、圆球
少遭到一次骨折,而且近来我的右手被关节炎折磨得甚至不
能握住酒杯来回敬你的祝词,更不要说用笔、用画刷在羊皮
纸或者画布上画出精致的线条。不,兄弟……对我来讲这太 迟了。” 为了报答艾伯特所做的牺牲,丢勒苦心画下了他兄
弟那双饱经磨难的手,细细的手指伸向天空。他把这幅动人
心弦的画简单地命名为《手》,但是整个世界几乎立即被他 的杰作折服,把他那幅爱的贡品重新命名为《祈求的手》。 当你看见这幅动人的作品时,请多花一秒钟看一看。 也许您 已经读过这个故事了,当您第一次读完之后是什么感受?这 篇故事,很多人将它看作一个提醒,提醒我们没有人能够独 自取得成功。你所看到这篇文章的主题图片即是丢勒的作品 《祷告的手》,其实这双祷告的手原本是圣坛画像的一部份, 是一位门徒面向空坟跪着祷告的手。不管故事真假,多看几 眼何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