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体液:人体内的总称,分为 (约占 )和 (约占 )。

(2)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等。

2、血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3、用图示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的关系:4、血浆的主要成分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①定义:是指溶液中②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约为 KPA,相当于的渗透压。

(2)酸碱度:正常人体血浆中酸碱度范围:,与缓冲溶液中、有关。

若食物呈酸性,与发生中和反应;若食物呈碱性,与发生中和反应。

(3)温度:正常的温度维持在度左右。

6、列举引起组织水肿的因素:。

7、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

8、9、内环境的稳态:(1)定义: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作用,使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调节机制:目前认为是机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其中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但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的。

(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

(4)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系统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和。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体液调节)、免疫系统(免疫调节)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由五部分组成;其中效应器是指。

2. 反射发生的条件:。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变为显着的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形式: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2)过程:①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的电位为电位,表现为,形成原因:;②受刺激时:产生电位,表现为,形成原因:。

③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内,膜外。

④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3)传导特点:离体神经纤维上为传导,在生物体内或反射弧中为传导。

(4)K+外流、Na+内流属于(运输方式),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小体: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段膨大成杯状或球状。

(2)突触:由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共同形成,包括、、三部分。

在特定情况下,突触后膜还可以是的膜,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

(3)突触小泡:其形成与(细胞器)有关,内含。

(4)神经递质:①种类:可分为递质(如:乙酰胆碱)、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②释放的方式:,是否需要消耗能量,跨过层生物膜,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③特点:a、属于信号分子 b、与受体特异性结合 c、一经作用后就被水解或灭活(若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作用后不能被灭活,引起的即时效应是使突触后膜持续或使肌肉持续。

)(5)兴奋传递的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内的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经(方式)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

(6)传递的特点:。

原因:(7)传递过程中突触处信号变化:信号→信号→信号6.指针偏转问题①刺激a点: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②刺激b点: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③刺激c点: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7.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中枢的调控(2)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分布有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下丘脑分布有中枢、的调节中枢,还与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有,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的中枢;脊髓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也有排尿、排便中枢(低级中枢)。

8.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和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2)大脑皮层的言语区:区,损伤后不能书写;区,损伤后,不能讲话,可看懂听懂;区,损伤后不能阅读;区,损伤后不能听懂别人的讲话。

9.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和积累的过程;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和;短期记忆主要与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有关。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促胰液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分泌,作用是。

2.激素调节:由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3.常见激素激素缺乏症:生长激素幼年缺乏:幼年过量:成年过量:甲状腺激素幼年不足:饮食缺碘:过多:4.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正常范围来源:①;②;③去向:①;②(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③(2)血糖平衡调节:①过程:②调节中枢:调节方式:③作用:如:和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和对生长发育的作用。

作用:如、和之间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作用(3)血糖失衡的典例——糖尿病①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分泌不足。

②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食,体重下降,身体。

5.激素的分级调节(1)过程: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的释放激素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甲状腺(肾上腺、性腺)(肾上腺素、性激素)(2)内分泌调节的枢纽:。

(3)当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量的时,又反过来抑制和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属于。

(胰岛素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是否)属于反馈调节)(4)能调节垂体功能的激素是 .6.激素调节的特点:(1)(2)通过运输(3)作用于。

原因:靶器官(细胞)上有激素作用的(结构名称),成分是。

(4)体内需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的原因是。

(5)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又不提供,也不起,只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是一种分子。

第三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例如:)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特点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增殖分化(2)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①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调节可以看作 调节的一个环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 激素幼年时期分泌少患3.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过程水平衡调节体温调节感受器 调节中枢感觉中枢渴觉中枢:冷觉、热觉中枢:4.抗利尿激素由 合成和分泌,由 释放,促进 对水的 ,(减少/增加)尿量。

5.下丘脑功能:第四节 免疫调节1. 免疫系统的组成: 、 、(1)免疫器官是 场所,包括 、 、 、 、 (2)免疫细胞包括 和 ,其中后者根据成熟的场所不同,分为 、 。

免疫细胞是由骨髓中 分化而来,直接在骨髓中成熟的是 ,迁移到胸腺中成熟的是 (3)免疫活性物质是由 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有 、 、 等。

2.免疫系统的功能: 、 。

3.人体的三道防线:(1)①第一道防线由 、 、胃液、唾液组成; ②第二道防线由 组成;③第一道防线由 和 借助 和 组成 (2)前两道防线的特点: ,称为 免疫。

第三道防线称为 免疫。

4.体液免疫、细胞免疫(1)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 反应的物质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 。

(2)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抗原 细胞 细胞 细胞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记忆细胞(3)细胞免疫过程:(抗原进入细胞)抗原 吞噬细胞 细胞(5)能增殖分化的细胞 ;能产生抗体的细胞 ;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 ;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是 。

无识别抗原作用的是 。

5.二次免疫的特点:作用更 ,速度更 ,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6.免疫系统疾病:(1)免疫过强 自身免疫病:实例: 、 、风湿性心脏病、重症肌无力 过敏反应: 的机体在 接受 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 和 。

(2)免疫过弱:如艾滋病(AIDS )①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引起的,遗传物质是 ;②主要是破坏人体的 细胞,使人体丧失大部分的 免疫及全部的 免疫,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③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7.免疫学的应用:(1)疫苗的发明和应用: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 和 (主要是得到 ); (2)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利用 的特性,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 、自身 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 免疫起主要作用。

一、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b 、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调节可以看作 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 激素幼年时期分泌少患 。

2.水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T 细胞→与靶细胞结合,激活靶细胞内的 ,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记忆T 细胞水平衡调节体温调节过程感受器神经中枢感觉中枢渴觉:冷觉、热觉:3、下丘脑功能:第三章植物激素二、基础知识自主疏理1.植物激素:由内产生,能从运送到,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着影响的。

2.生长素(1)生长素发现过程①19世纪末,达尔文提出向光性的原因是;②1910年,詹森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传递给下部;③1914年,拜尔证明胚芽鞘弯曲的原因是;④1928年,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化学物质是。

(2)化学本质:。

三、生长素的合成、分布与运输1.合成部位:幼嫩的、和发育中的。

2.分布:(1)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分生区<伸长区。

(2)生长旺盛的部位>衰老组织,如幼根>老根。

3.运输(1)极性(轴向)运输:①特点:只能从形态学的向形态学运输,是一种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浓度运输。

②实验:(2)横向运输①在或作用下还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茎、根等处的横向运输。

这种运输往往与刺激有关;②下图:A、B为运输,C、D为作用下的运输;a为下的运输。

(3)非极性运输:通过韧皮部的筛管的运输。

归纳: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只有这个部位才能感受这一外界刺激,而其他部位对单侧光的刺激没有任何反应。

②生长和弯曲的部位在,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部位就是指这一段。

③单侧光引起茎尖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暗示了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有运输的能力,即在单侧光的影响下,生长素从的一侧移向的一侧。

发生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面,表明生长素有运输的能力,能自形态学向运输。

四、生理作用1、作用特点:(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既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

)2、敏感程度:不同细胞:;不同器官:不同植物:;顶芽侧芽3.生长素类似物(1)概念:合成的,具有与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2)应用①②;③;④五、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分析两重性:即在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则抑制植物器官的生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