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条件及应用。
2、认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对能量转化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学习化学的乐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培养勤于思考、探索求实的科学态度。
课前给学生分发导学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导学案中的自主预习部分,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填写,加深印象。
导学案中的课内探究部分,通过课件展示探究活动内容,学生小范围进行合作完成,从实验中获得信息,讨论完成。
通过归纳整理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
课后提升部分,学生通过自我反馈环节,回扣教材内容,查漏补缺,并总结学习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导学案层层递进的方式,识记基础知识点,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化学能与电能》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本身就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比如生活中的各种用电器所用到的电池。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面对问题或现象,学生更有兴趣
去进一步地探索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学生已学习了一个学期的
高中化学知识,逐渐适应了高中学习的学习,大多数学生有学
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
但学生
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初中化学
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
有极个别学生基础
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强化基础教学,以期能
取得较好效果。
《化学能与电能》效果分析
本节课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通过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多媒体以直观形象地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通过以上教学方式和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课堂的安排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知识,更提升了自身科学素质和科学修养,通过层层设疑,使整节课的进行过程中,学生一直在保持思考,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更使学生习惯思考,课后练习的结果也表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较好,分析问题能力有所提高。
《化学能与电能》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课位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中的第二节。
第二章是化学反应与能量,属于高中化学的基本理论,学生要特别在这里加大学习力度,打好基础,为高二学习选修4模块做好充分准备。
2. 教材地位:
本节是在前面讲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解释原电池原。
理掌握好本节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知识,也能对他们的生活实践产生理论指导作用,因此掌握好本节课的内容至关重要。
3.重难点分析:
(1)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条件及应用。
(2)认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对能量转化的重要意义。
教师应实施探究式教学,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初中以及高中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本节课,学生要充分结合自己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对课本中的实验进行分析,对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对高中阶段的学习进一步提升。
《化学能与电能》测评练习
【预习自测】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根据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划分,氢气为二次能源
B.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
C.火电是将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D.在火电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实际上是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构成原电池的电极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B.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C.原电池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还原反应
D.原电池的正极是还原剂,总是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此被还原
3.如图所示各装置中,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是(烧杯中所盛液体都是稀硫酸)()
4.如图所示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同时A极的质量减小,B极上有气泡产生,C为电解质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极为原电池的正极
B.A、B、C分别为Zn、Cu和稀盐酸
C.C中阳离子向A极移动
D.A极发生氧化反应
5.把A、B、C、D四块金属浸泡在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各种原电池。
若A、B 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D上有气泡逸出;A、C相连时,A极质量减轻;B、D相连时,B为正极。
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由强到弱排列为()
A.A>C>D>B
B.A>C>B>D
C.B>D>C>A
D.A>B>C>D
6.理论上讲,任何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请利用反应“Cu+2Ag+ =2Ag+Cu2+”设计一个化学电池(正极材料用碳棒),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________, 发生________ 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电解质溶液是________。
(2)正极上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导线上转移电子1 mol,则生成银________g。
课后提升达标检测
1.原电池反应的实质是()
A.复分解反应 B.离子反应
C.分解反应
D.氧化还原反应
2.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和Y组成原电池时,
Y为电池
的负极。
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X>Y>Z
B.X>Z>Y
C.Y>X>Z
D.Y>Z>X
3.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下图所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装置都构成了原电池
B.甲装置构成了原电池,乙装置没有构成原电池
C.两烧杯中的锌片上都有大量气泡产生
D.产生气泡的速率甲比乙慢
【高考直通车】
4.(2016·上海高考)图1是铜锌原电池示意图。
图2中,x轴表示实验时流入正极的电子的物
质
的
量
,
y
轴
表
示
(
) A.铜棒的质量 B.c(Zn2+) C.c(H+) D.c(S)
《化学能与电能》课后反思
本课与当今社会生产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过程中的资料运用应该更加与时俱进,密切联系实际,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果再单一地选择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会使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也体现不出新课改中所倡导的核心素养的提高。
因此本节课可采用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变成了知识的加工者和提炼者,通过教师对课本内容的详细解读与剖析,深入探究课本中的科学精神,通过层层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才能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他们以后的问题思考及问题解决提供思路和经验。
《化学能与电能》课标分析
以原电池为例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体会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