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器生产工具和铁农具”数据表铁器出土地点总件数生产工具件数(约)生产工具所占百分比铁农具件数铁农具所占百分比辽宁抚顺80余7796.2%6888.3%山西长治36余3186.1%2167.7%湖南长沙70余2130%1780.9%广西平乐181余17093%9153.3%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A.铁器工具在北方被广泛使用B.古代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世界C.铁农具已出现并运用于生产D.铁制品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2.李梦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一首歌谣:“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漆黑黑。

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

”它可以用来研究()A.国民大革命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爆发3.下图是山东滕州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集体耕种D.铁犁牛耕4.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A.周王朝的势力衰微,分封制受到冲击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诸侯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的进程D.周天子已经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中说:“(九品中正制)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唐代解决“此弊”的主要途径应是B.察举制C.科举制D.八股取士6.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A.前者B.两者兼有C.后者D.两者皆无7.陈登原在其《国史旧闻》中曾对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很恰切的描述:“尚书虽为政务之官,反不如代笔人之楼台近水,于是密勿献替(备顾问),秉笔票拟,反为握权衡之现实。

”该制度A.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B.确立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C.体现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8.《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据材料可以推断,郡县制A.由秦王嬴政创立B.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C.全面取代分封制D.加强了君主专制9.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建立理学体系。

其代表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10.“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80岁高龄的涂佐贤先生从台湾搬迁广西贺州定居,用他的话来说:“在贺州,可以讲客家话,唱客家歌,看客家戏,吃客家菜,落叶归根。

”这说法源于我国古代的A.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11.颁布“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此诏令的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D.孝文帝12.唐代与皇室关系最为密切的染织署,生产高档的丝织品,下辖25作:织红之作有十……组绶之作有五……细线之作有四……。

这表明A.丝织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B.染织署的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C.丝织品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D.民营手工业经营模式日渐成熟13.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

其成就,并没有由反秦农民起义造成政权转移而消失,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

”这场革命A.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B.有助于解决君主专制的弊端C.延续了血缘宗法制度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1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自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

这反映了周以后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15.《钱氏家训·家庭》载:“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强调A.道德修养B.等级差异C.宗法观念D.乡风民俗16.“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摸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

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A.皇帝制度B.世袭制度C.大一统制度D.郡县制度17.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18.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设立九品中正制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19.元朝时“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

元代管理“腹里”的机构是()A.行省B.中书省C.宣政院D.枢密院20.宋初文书写道:“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

”宋仁宗时期,台谏制度得以重视,台谏官员脱离对宰执的依附,只需对皇帝一人负责。

仁宗时期的宰执因台谏而罢免者达57人,欧阳修感叹道:“近年宰相多以过失,因言者罢去。

”这种变化体现出当时A.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B.官僚政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下降C.谏官地位上升保证了政治统治清明D.台谏与宰相的斗争削弱了中央集权21.顾炎武批判专制统治者的政治哲学,指出“自古用蛮夷攻中国者,始自周武王”;重申并发扬了孟子“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的观点,强调民族大义高于君臣之义,人民的福祉高于一姓之兴亡。

这表明顾炎武( )A.违背传统儒家思想B.否定封建君主制度C.提倡人道主义原则D.有鲜明的革命意识22.明朝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农民多从事纺织业。

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有所增强B.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C.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D.手工业发展超过农业23.明宣宗时期,为内阁设立制敕房、浩敕房等官署,并令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而以进”,提出处理意见。

同时于宫内设立内书堂专授小内使读,还赋予司礼监“代帝批朱”的大权,所有章奏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

这表明当时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B.内阁日益成为国家的行政中枢C.吏治腐败权臣弄权严重D.国家行政决策效奉进一步提高24.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

此类小说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25.王阳明说:“心之良知是谓圣。

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

自孔孟既没,此学失传几千年。

赖天之灵,偶复有见,诚千古之一快,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据此可知,王阳明A.强调孔孟思想才是圣人的理论B.主张知行合一C.论证了心学道统思想的合理性D.认为人性本善26.明朝万历年间常熟县令根据吴中风俗总结经验:“农事之获利倍而劳最,愚懦之民为之;工之获利二而劳多,雕巧之民为之;商贾之获利三而劳轻,心计之民为之;贩盐之获利五而无劳,豪猾之民为之。

”这一材料表明当地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B.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面临重新分配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质变D.独具特色的地域分工已初步形成27.为解决边镇军事消费与供给的矛盾,明朝政府利用食盐专卖特权,吸引商人纳粟于边,官给引目,支盐于坐派之场,货卖于限定地方。

山西商帮靠多种经营垄断了北方的军需贸易,其势力范围亦向两淮、河东等全国所有的盐产地扩张,达到了所谓“贸迁四方”的影响。

这表明A.明朝政府财政问题比较严重B.此举解决了朝廷的军粮运输问题C.山西商帮垄断明朝军需贸易D.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官商的共赢28.法国历史学家布岁代尔评价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时说:“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

”他的理由可能是A.迁都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B.迁都不利于经济重心南移C.迁都不利于中国参与海洋开发D.迁都后明朝长期处于北方边患威胁下29.凭借宗室招牌,笼络豪强,继起于乱世,重建政权,开创中兴局面的是A.秦始皇B.汉宣帝C.光武帝D.明太祖30.黄宗羲海昌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习《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书籍;明末流行的《天工开物》是清初向国外出口的重要书籍之一。

这反映了明清之际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的窠臼B.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东渐C.中西文化同源的雏形初现D.古典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31.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社会个体对纲常伦理的绝对遵守;王守仁提出“良知即是心,心就是理”,将个体意识与天理合一,肯定了个体自我的利益与价值。

以上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对程朱理学的否定B.儒学危机的出现C.新社会条件下儒学的新发展D.宋明理学内部的分歧32.长江三角洲曾是主要的粮产区,自明中期以来因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而逐渐成为粮食输入地。

明朝末年,上海县的棉花种植面积约占全部耕地面积的50%,太仓州约占70%,嘉定县约占90%,这主要反映了A.新航路开辟冲击传统农耕经济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工日趋细致D.工商业发展推动种植结构变化33.民谣“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反映了古代山西人外出经商的普遍追求。

从中也可解释近代晋商衰落的原因是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B.以农为本传统观念的逐步松弛C.财富流向无益于资本原始积累D.投资周期过长致使资金大量积压34.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

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材料表明宗法制A.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B.约束兄弟子女,追求政治平等C.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D.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35.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