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论文

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论文

浅谈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摘要】阅读理解是历年中考必考的重点题型,主要考查考生通过文字获取信息的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始于基础,重在方法,贵在坚持。

要有基础扎实,才能厚积薄发;要方法得当,才能事半功倍;要持之以恒,才能量变质变。

【关键词】阅读理解阅读兴趣阅读习惯
近年来英语阅读理解题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

篇数一般增加到三至四篇,选材范围越来越广,除故事、幽默、人物轶事外,科普性文章多了起来。

体裁也趋于多样化,有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

还要求考生能理解及解释图表所提供的简单信息等。

在英语试卷中,如果阅读理解没有做好,那么就很难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既然阅读理解如此重要,如何提高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就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话题了。

阅读理解能力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把单个词汇意义组合成句子意义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它包含理解字面意义的能力和理解深层含义的能力,即不仅要弄懂文字材料所说明的具体事实,还要了解和把握作者的观点、目的等抽象的概念。

英语新课标对初中毕业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词典等工具进行学习;除教材外阅读量应累计达15万词以上。

阅读兴趣的激发。

我们会适当选取英文读物或是考试真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真正地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并非空洞乏味的活动。

同时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他们理解上下文。

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补充。

因为在英文文章中,经常会渗透一定的英美历史、文学知识、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宗教信仰等。

因此我们的老师们会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相应的背景知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同时知其所以然,这就体现出优能中学课堂的与众不同之处。

养成二次阅读习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很多书上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在平时练习中,学生做完阅读,惟一可做的就是对答案,事实上,纠正答案后对文章的再次阅读往往至关重要。

第一遍读文章时,我们应当模拟考试的紧张气氛,尽量高质快速。

但,对完答案后,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再次阅读文章。

第二次阅读文章我们的目的不在是获取信息,而是必须带着思考再次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图。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训练不就成了精读课了吗?如果时间允许,二次阅读成了精读,又有何不可?讲求速度的范读是应试而用,要想真正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提高阅读水平,还非精读不可。

文章的是永远读不完的,如果想着去读200篇各种模拟阅读题,倒不如踏踏实实读50篇历年真题。

另外,地道的文章分析多了,对自己写文章布局谋篇也不无好处。

归类阅读文章,获取文章、段落的主旨和大意。

阅读文章成千上万,如何从有限中把握规律才是关键。

阅读文章总是按照每套试题四篇文章分布,于是众多学子也就按部就班。

可是如果我们把自己读过的所有文章按照主题分类,比如分为校园类、医学类、家庭类、环境类等等,到了考前,再按类别复习这些文章,我们不仅能系统掌握某一类别文章常用的词汇,也能把握该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出题规律。

最有效的办法是找出主题句!主题句一般具有三个特点:(1)表述的意思比较概括。

(2)句子结构较简单,多数都不采用长、难句的形式。

(3)段落中其它的句子必定是用来解释、支撑或发展主题句所表述的主题思想。

主题句的位置:(1)主题句在段首或篇首。

(2)主题句在段末或篇末。

(3)无主题句
例1:the writer wants to tell us that
a. riding a bike is the only way out
b. the number of cars must be cut down
c. man won’’’’ t live without cars
d. cars bring us not only a better life but also serious problems
文中最后一段although cars have brought us a better life, they have also brought us new problems.
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除了课堂上老师独特方法的讲解,还要靠学生长期的训练和培养。

在新东方优能中学的课堂上,我们会通过大量的训练教会学生理论与实践如何更好
结合,帮助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秋颖,《阅读理解的三个层次》,《中小学英语教学》99.1 [2]林秋分.小议英语阅读理解的做题方式.教学与管理,20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