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热门选秀节目看媒介文化的发展现状

从热门选秀节目看媒介文化的发展现状

从热门选秀节目看媒介文化的发展现状摘要:虽然现在电视节目种类多样,但是娱乐类节目还是最受人欢迎的,其中的选秀类更是独占鳌头,传播范围广。

为了探索当今国内传媒及其文化发展的状况,本篇将通过选秀节目来进行研究,指出存在的缺点,如内容的千篇一律无内涵,缺乏文化精神及人文素质,并探讨其原因。

关键词:大众选秀;传媒;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147-01
一、选秀节目缺乏文化修养和内涵
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若想符合大众的眼光,赢得较高收视率,电视节目这一大众媒体必然要通俗易懂,但是现在的传媒似乎曲解了通俗的含义,将其带到了低俗、媚化的方向。

首先,是其表演者的话语举动的粗俗。

许多主持人,或者嘉宾评委在言语上不能体现一个专业表演者的良好素质,即使中国在电视节目上的要求和限制很多,但是口无遮拦,话语粗俗,甚至对他人进行语言上的人身攻击等这类不雅行为在娱乐节目,特别是选秀类中仍发生频繁。

其次,是其表演者的道德素养的低俗和缺乏。

传统的审美尺度已经被打破,更多草根级人物通过网络等传媒手段,在一夜之间成为万众追捧的名人,如我们所熟知的“凤姐”、”小月月”等人,便是这样的典例。

最后,其表演者的现实与拜金。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中
曾经引起一时轰动的马诺的宝马与单车这一经典之论便完全凸显
了现在传媒界的低俗化,其言语和内容内涵的缺失,不仅影响了观众的价值观和文化水平,丢失了有涵养有文化的观众,并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节目内容千篇一律,缺乏创意
国内的传媒可以通过借鉴国外的优秀节目来进行自我的提升和发展。

这种模仿在日本内也曾出现过,并不是我国的特行,因为这样的方法能迅速推动传媒界的发展,效率高且成本小,并且需要做的准备少。

所以国内的传媒可以根据符合中国价值文化的节目来进行借鉴模仿,扩大影响力。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直接抄袭。

国内的娱乐性质节目根据欧美的传媒节目,进行了三次大型的借鉴,却全都是抄袭或直接利用。

在湖南卫视根据香港1988年的《综艺60分》这款娱乐节目而模拟出来的《快乐大本营》大红大紫后,便开始了大量同类的节目命名都已“快乐”“开心”为主,例如江苏卫视的《非常周末》,或是北京的《欢乐总动员》。

这类节目的本质都是一样的,虽然表面的形式内容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均是明星加游戏环节外加广告的流程。

从传媒节目的整体上看,选秀节目才是真正最大型的模仿品。

从抄袭《美国偶像》而著名的《超级女声》,05年成为收视冠军,到后来的湖南卫视男版《快乐男声》,东方卫视的《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还有中央电视的《星光大道》等等都在这段时
间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但在这样模仿的节目必然没有长期的发展空间,由于内容的庸俗或者时间安排不当等原因在一阵的火热后便是永远的沉寂,只有少数者能继续保持下来,而能被观众熟知并成为模版的更是寥寥无几。

三、产生该状况的缘由
(一)制作者缺乏作为大众传媒的警惕和认知
根据传媒的文化本质可以体现,大众所需要的不仅是资讯,更是文化内涵。

而传媒的本质工作就是传播文化与精神,使得文化的传播在这个传媒介质上赖以生存,并产生影响力。

因此,若要满足大众所需,媒体文化的制作者不仅要在制作过程中提高其传媒质量和作用,更应使得其产品的文化能因此而传播,整体提高其经济价值。

所以,对于把利润作为主要目的的传媒制作者和运营商来说,提神自己通过传媒产品传播传媒文化这一认知是必须的,因为它也是常常被其遗忘的部分利益所在。

(二)传媒界文化底蕴的贫乏
许多传媒制作者只是为了表现其文化的传播,将最浅层次、没有内涵的“文化”摆在观众面前,并不是真正地用心去传播文化,用心经营。

同时,他们利用夸张艳丽的表达和形象去吸引大众,但并不在意传媒品自身的文化价值。

所以,这些产品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无法将传媒的真正目的发挥作用。

(三)传媒的同化与无新意
虽然国内的传媒界通过长期的努力和经营,生产力庞大,但真正具有自我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传媒者和品牌非常的少。

也正是如此,国内大量的媒体只能通过购买其他节目的版权或者干脆翻拍的方式去进行制作,而这其中的主要利润却被该产品的创作者占据。

因此,传媒产品和品牌的同化与创新能力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传媒在国际上的地位低下,其产品缺乏高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四、结语
根据当今发展状况,当务之急是传媒人士要有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建自己的品牌和价值,让中国的文化和特色真正的通过媒介传播并产生影响力。

再者,传媒制作者应该提升自身对传媒产品文化的传播的意识,着重其文化的内涵,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品牌特色的新一代传媒体,使得电视传媒走向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浒.《美国偶像》背后的文化动因[j].新闻爱好者.2011(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