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习题答案

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习题答案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 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解答要点: 1.(1)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2)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3.(1)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第三章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假设 1.简述"心理特质"的含义。

2.心理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哪些? 3.CTT模型及其假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答案要点: 1.心理特质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人的心理特质。

(1)特质是一组具有内部相关的行为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2)特质是可以综合不同刺激,使人对这些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3)特质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特点。

(4)特质分多个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5)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2.心理测量的误差主要来自3个方面:测量工具、被测对象和施测过程。

3.CTT模型是:经典测验理论假定,观察分数(记为X)与真分数(T)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并只相差一个随机误差(记为E)。

即:X=T+E 其主要内容为:(1)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

(2)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

(3)各平行测验上的误差分数之间相关为零。

第四章测量信度 1.指出各种信度系数所对应的误差来源。

3.已知某态度量表用道题,被试在各题上得分的方差分别是0.80,0.81,0.79,0.78,0.80,0.82,测验总分的方差为16.00,求α值。

4.怎样提高测量信度?解答要点:1.对重测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①所测量的心理特质不稳定;②遗忘和练习的效果没有相互抵消;③在两次施测的时间间隔里,所要测的被试的心理特质得到了学习和训练;④两次测查的时间间隔不同在信度不同。

对复本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①所用的复本不是真正的平行测验;②产生的迁移效应会影响信度的大小。

对分半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分半的方法会影响测验的信度。

对同质性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 1①题目间的相关性;②测验所测内容的单一性与异质性。

对评分者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 3. =6/6-1[1-(0.80+0.81+0.79+0.78+0.80+0.82)/16.00] =6/5×(1-0.3)=0.84 4.①适当增加测验的长度。

②使测验中所有试题的难度接近正态分布③努力提高测验试题的区分度。

④选取恰当的被试团体⑤主试者严格执行实测规程第五章测量效度 1.什么是测量的效度?它与信度的关系这样? 2.什么是内容效度?测验编制者和使用者应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把握内容效度? 3.什么是结构效度?测验编制者和使用者应分别怎样把握结构效度? 4.什么的实证效度?它与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有何异同?5.什么是效标和效标测量?6.已知若希望把效度系数提高到0.65和0.70,则测验长度要增加几倍?解答要点: 1.(1)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

①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②测验的效度小于等于信度 2.(1)内容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的内容与所要测量的内容之间的吻合程度。

①首先应该明确内容效度的含义;②应该明确内容效度的应用范围;③在使用时还要主要不要跟表面效度相混淆;④对测验的编制者来说应该懂得确定测验内容效度的方法,明确确定内容效度的步骤。

3.(1)结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和特质的程度,或者说它是指测验分数能够说明心理学理论的某种结构或特质的程度。

①首先应该明确结构效度含义;②其次也应该了解结构效度的特点;③应知道结构效度的应用范围;④对测验的编制者来说应该懂得确定测验结构效度的方法,明确确定结构效度的步骤。

4.(1)实证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境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估计的有效性。

(2)实证效度与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一样都用于估计测验效度。

(3)实证效度与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的不同之处在于:①它们是估计测验效度的不同方面;②它们的应用范围不同;③确定它们的方法也不同。

5.(1)效标是衡量一个测验是否有效的外在标准,它是独立于测验并可以从实践中直接获得的我们所感兴趣的行为。

(2)效标测量就是把我们所感兴趣的行为用数字或等级表达出来。

6. 当效度系数提高到0.65时,测验长度要增加6.4倍; 2当效度系数提高到0.70时,测验长度要增加20倍。

第六章测验的项目分析 1.测验项目分析的作用是什么?(一)项目是否具有所预期的功能?测题是否有足够的区分度?测题是否能充分地测量到教学的结果。

(二)项目的难度是否得当?(三)项目是否有缺陷?第七章测验常模 1.试比较各种导出分数的优缺点。

2.列举你所了解的各种测验的分数合成方法,并评价它们的合理性。

3.选择常模团体与制定常模有什么关系?任何选择好常模团体?解答要点: 1.常用的导出分数有百分等级、标准分数、T分数。

百分等级百分等级的优点:具有可比性,且具有易于计算、解释方便等优点,较适用于不同的对象和性质不同的测验。

不受原始分数分布状态的影响百分等级的缺点:(1)百分等级的单位不等,尤其在分配的两个极端。

(2)百分等级只具有顺序性(3)百分等级只相对于特定的被试团体而言。

标准分数标准分数的优点:不受原始测量单位的影响。

具有可比性和可加性。

标准分数的缺点:由于计算中经常出现负数和小数,够方便。

T分数的优点:(1)具有等单位特点,(2)正态分布下,可以利用正态分布表将各种导出分数与百分数等级分数作换算。

(3)正态分布下,运用某种变式分数可以将几个测验上的分数作直接的比较 T分数的缺点:(1)分数过于抽象,不易理解(2)在非正态分布下,不可以作相互比较 2.(1)临床诊断--直觉合成的合理性表现在:①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②具有灵活的针对性,能就特定的个人作具体的结论。

(2)加权求和合成的合理性表现在:适合于各测验对预测效标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场合,适合于各测验对预测效标具有不相等的场合。

(3)多重回归(4)多重划分:只有每个测验都合格时,总要求才算合格。

3.选择常模团体与制定常模的关系:制定常模首先要确定出常模团体。

应该这样选择常模团体:(1)群体构成的界限必须明确。

(2)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一个代表性样本。

(3)取样的过程必须明确且有详尽的描述。

(4)样本大小要适当。

3(5)常模团体必须是近时的。

(6)注意一般常模与特殊常模的结合第八章心理与教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1.结合实例简述编制一个心理测验的基本程序。

2.阐述实施心理测验应注意的问题。

3.如何正确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

4.论述向当事人报告测验分数的基本原则。

解答要点: 1.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①确定测验目的。

②制定编题计划。

③编辑测验项目。

④预测与分析。

⑤合成测验。

⑥测验标准化。

⑦鉴定测验。

⑧编写测验说明书。

2.①施测前应做好准备工作;②指导语应不要暗示受测者应该选什么;③进行测验时不能受到外界和施测者的干扰;④评分时要客观公正。

3.①主试应充分了解测验的性质与功能。

②对导致测验结果的原因的解释应慎重,谨防片面极端。

③必须充分估计测验的常模和效度的局限性。

④解释分数应参考其他有关资料。

⑤对测验分数应以"一段分数"来解释,而不应以"特定的数值"来解释。

⑥对来自不同测验的分数不能直接加以比较。

4. ①使用当事人所理解的语言。

②要保证当事人知道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③如果分数是以常模为参考的,就要使当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在进行比较。

④要使当事人认识到分数只是一个估计。

⑤要使当事人知道如何运用他的分数。

⑥要考虑测验分数将给受测者带来什么影响。

⑦测验结果应向无关的人员保密。

⑧对低分者的解释应谨慎小心。

⑨报告测验分数时应设法了解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引导。

第十章目标参照测验1.请根据表10.3中专家评定结果的平均数对表中14道题目的内容效度进行评定,并决定题目的取舍。

2.目标参照测验的题目区分度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确定? 3.目标参照测验的信度与效度为何不适宜以相关系数作为评价指标? 4.试比较目标参照测验与常模参照测验的异同。

5.试分析内容范围的界定在目标参照测验的标准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6.试分析分数分界点在目标参照测验的质量评估中的作用。

7.试分析题目内容效度与目标参照测验的内容效度间的联系。

解答要点: 1. 首先进行专家的取舍。

由于第二位专家在所有题目上所评等级与各等级平均数之间的差异之和较大,因此可以不考虑该专家的意见,只保留另外八位专家的评定结果,并重新计算这八位专家评定结果的等级平均数。

其次根据八位专家评定结果的等级平均数对每道题目进行评定,并决定题目的取舍。

等级平均数越高,说明题目内容与其欲测量的目标内容之间的匹配程度越高,即内容效度越高。

题目2、7、14、4、12、5、11的内容效度很高(等级平均值均 4在4以上),可以得到完整的保留;题目1、3、6、9的内容效度较高(等级平均值均在3-4之间),适当修改后即可;题目8、13、10的内容效度较差(等级平均值均在3以下),一般需做较大修改或直接删除。

2.目标参照测验的题目区分度可以通过计算题目的难度差值和题目得分与测验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表示。

难度差值包括掌握组-未掌握组鉴别指数和个人获得指数两种。

3.相关系数受到受测者团体异质性的影响,团体的异质性越高,测验分数的分布就越广,所计算出来的相关系数就接近真实值。

由于目标参照测验的目的在于了解个体在所测内容上的掌握水平,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被试团体在目标参照测验上的分数分布比较集中,并且绝大多数被试都能够达到所要求的水平。

如果用相关系数作为信效度指标,由于受到分数分布的影响,即使该测验本身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所得的信度系数也会和低,所以目标参照测验的信度与效度不适宜以相关系数作为评价指标。

4.常模参照测验的目的在于度量和比较个体之间的差异,并以被试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价和解释测量结果。

目标参照测验的主要目的则在于了解个体在所规定的测量内容上的行为水平,其出发点是个体本身的绝对水平,而不再是个体间的水平差异。

由于测验性质的不同和受测人群可能存在的差异,两种测验的项目分析和信效度评估需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评价指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