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及其健康影响

糖尿病及其健康影响

---------------------------------------------------------------最新资料推荐------------------------------------------------------
糖尿病及其健康影响
糖尿病及其健康影响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

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所导致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等代谢紊乱而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其典型表现有口渴、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和高血糖。

俗称三多一少其中有一型和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种类:
I 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
一种慢性的代谢性疾病,其特性为身体无法制造足够的胰岛素,以致于对于醣类、脂肪和蛋白质不能有效地代谢。

需要注射胰岛素来进行治疗。

这种需要依赖胰岛素的糖尿病即称为第一型糖尿病。

如果是在成年人才开始病发,称为易产生酮病的糖尿病。

而少年的糖尿病为在孩童时期开始病发。

Ⅱ 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
特点是人体自身能够产生胰岛素,但细胞无法对其作出反应,使胰岛素的效果大打折扣。

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由糖尿病病变转变而来,后果相当严重。

1 / 7
足病(足部坏疽、截肢)、肾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眼病(模糊不清、失明)、脑病(脑血管病变)、心脏病、皮肤病、性病等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

糖尿病的情况及发病率: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一个肆虐全球的费传染性流行病,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癌肿和艾滋病之后的第四位严重的疾病。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报告:
在 2019 年,全球糖尿病的人数达到3. 66 亿,患病率为 8. 5%;而 2030 年将上升到 5. 52 亿,患病率升至 8. 9%。

糖尿病人数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是非洲、中东、南非和东南亚。

2019 年,中国的糖尿病人人数为 0. 9 亿,预计到了 2030 年会达到 1. 29 亿。

中国已取代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

进入 2019 年以后,中国糖尿病发病率进入快速增长期,如今,每天都有约16000 人成为糖尿病患者,有约 3000 人死于由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糖尿病已成为国人健康第一杀手,且发病年龄有日益年轻的趋势。

相较于这惊人的数字,国人目前对糖尿病的危害和警惕性却严
---------------------------------------------------------------最新资料推荐------------------------------------------------------ 重匮乏。

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大体分为不可改变的遗传因素和可改变的环境因素。

1、与遗传有关的危险因素:
易感性、年龄等。

糖尿病属于多基因显性遗传性疾病,常呈现出家族聚集性,有糖尿病家族史,患糖尿病的机率比正常人大。

另外, 45 岁以上是 II 型糖尿病高危人群。

2、与环境相关危险因素:
(1)不合理膳食,饮食中高脂肪、胆固醇饮食破坏了胰岛素的生成,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美国医学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诱发糖尿病进一步恶化的最危险因素不是糖而是脂肪.。

杜克大学精神病学教授理查德瑟威特说,医生或病人把糖看做是糖尿病的主要病因是错误的,试图用低糖饮食的方法来控制糖尿病纯粹是浪费时间。

然而,如果糖尿病患者坚持接受低脂饮食,将脂肪的摄取量减少到较低水平,比如把摄取脂肪提供的热量从40%减少到10%,糖尿病则会得到较好的控制。

因此,糖尿病防治小贴士 1:
合理饮食,提倡低糖、低盐、粗纤维及低脂的饮食结构。

3 / 7
采用低盐饮食,因为较低的钠摄入量不仅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更可起到降压的作用;减少蛋白质的摄入量,这不仅有利于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而且有助于减少尿蛋白的排出;一般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不超过30-40克;即每千克体重给 0. 8~1. 2 克(2)肥胖或超重,肥胖是 II 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它与糖尿病的关系非常密切,肥胖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 3 倍,约 50%的肥胖者将来会患上糖尿病,肥胖可以使2 型糖尿病患者的期望寿命缩短多达 8 年。

胖人由于脂肪细胞变得肥大,脂肪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密度变小,同时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易发生糖尿病。

据调查,有 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都属于肥胖体型。

糖尿病防治小贴士 2: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减少体重。

(3)妊娠糖尿病或生产过巨大儿。

糖尿病防治小贴士 3:
做好产前检查(4)缺乏活动,久坐少动容易造成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女性每天坐的时间长达 7 小时的话,很有可能会罹患 2 型糖尿病。

糖尿病防治小贴士 4:
适当运动:
有规律的合适的体育运动可使血糖降低、减少降糖药的用量,
---------------------------------------------------------------最新资料推荐------------------------------------------------------ 特别是Ⅱ 型糖尿病患者,通过运动能使自身胰岛素更好发挥作用、提高药物治疗的功效。

糖尿病患者不宜进行体育锻炼的情况:
合并严重的心、肾、脑、眼、神经等并发症,以及各种急性感染、代谢紊乱。

注意事项:
遵循循序渐进原理,从轻强度预备性锻炼开始,运动前要有准备活动,运动后要做整理活动。

运动着装宜宽松,注意鞋袜不要磨破脚,导致足部感染和坏疽。

(5)吸烟为 II 型糖尿病重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预防小贴士 5:
严格戒烟(6)不合理用药,可以引起 II 型糖尿病的药物包括噻嗪类利尿剂、类固醇类药物。

糖尿病预防小贴士 6:
根据医生的建议谨慎选择口服降糖药。

最好应选择不以肾脏排泄为主的口服降糖药。

如果血清肌酐进一步升高,且血糖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宜尽早采用胰岛素治疗。

(7)精神长期高度紧张,造成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从而引起血糖、血压持续增高,影响胰岛功能而增加糖尿病发病风险。

糖尿病预防小贴士 7;保持愉快心情(8)高血压是影响糖
5 / 7
尿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预防小贴士 8:
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可引起肾脏损害,反之,肾脏损害又会加重高血压;在糖尿病早期,治疗高血压可能比控制血糖更为重要,但两者要同时进行;目前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多主张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进行治疗。

糖尿病的预防:
一级预防:
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积极发现和控制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如:
高血压、高血脂等;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
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人群)应定期进行糖尿病筛查,并增加机会性筛查,除常规空腹血糖外,应重视餐后 2 小时血糖测定。

二级预防:
早诊、早治,糖尿病病人应进行正规的糖尿病治疗,尽早和尽可能的控制好患者的血糖、血压,纠正血脂紊乱和肥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三级预防:
---------------------------------------------------------------最新资料推荐------------------------------------------------------ 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遵循医嘱,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残废率和死亡率。

7 / 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