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缺陷处理方案编制单位:编制人:编制日期:目录一、工程概况02二、报验制度02三、一般质量缺陷的处理方法02-221、钢筋缺陷分析及处理02-032、混凝土缺陷分析及处理03-073、砌体质量缺陷分析及处理07-104、墙抹灰缺陷分析及处理10-135、楼地面质量缺陷分析及处理13-196、防水灰缺陷分析及处理19-207、涂料缺陷分析及处理20-21一般质量缺陷的处理方案一、工程概况本工程建筑面积:9#、10# 楼建筑面积29700.06 ㎡,11# 楼建筑面积17741.60 ㎡,车库3700.71 ㎡,总计51142.37 ㎡。
建筑高度:9#、10# 楼±0.000=237.30m ,地上26F 地下3F,高78.3m ,标准层层高3m ;11# 楼±0.000=236.30m ,地上22F 地下1F,高66.3m ,标准层层高3m。
本工程±0.000 当于绝对标高236.6m ,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
二、报验制度施工中,对发现的一般质量缺陷汇报于监理及建设单位,经监理及建设单位现场实体考察,确认处理方案后方可进行缺陷处理工作,处理完毕后报请监理、建设单位到现场对处理结果进行验收。
三、一般质量缺陷的处理方法1、钢筋(1) 电渣压力焊接头偏移、夹渣等。
原因分析:(1) 焊接时上下钢筋未对中。
(2) 焊接时药渣未摇均匀达到熔点后操作时压力不够。
处理措施:接头处钢筋轴线偏移大于1/10 钢筋直径,超过2mm 者,接头处弯折大于4°时和外观检查不合格的接头,应将其切除重焊。
(2) 钢筋绑扎接头不规范:原因分析:制作及安装时操作因素。
处理措施: 1.检查已安装的钢筋构件,各种规格钢筋搭接长度必须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如有不符之处,要及时加固处理,或拆除后更换合格钢筋;如无法更换时改加电弧焊接方法。
2. 检查Ⅰ级钢筋的绑扎接头末端是否有弯钩,如没有弯钩,必须用电弧焊补焊。
3.受力钢筋的绑扎接头应相互错开,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的 1.3 倍区段范围内,有绑扎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为:受拉区不得超过25% ,受压区不得超过50% ,如有超过以上规定必须设法错开。
(3) 柱墙钢筋错位:原因分析:砼浇筑时护筋不到位,定位筋为加设。
处理措施: 1.在楼、地面上弹柱模板位置线,发现钢筋凸出模板时须及时纠正; 2.如偏位大于钢筋直径时,则要将上部竖钢筋加直角弯钩到混凝土面,再将偏位钢筋纠正后焊牢,严格督促施工。
2、混凝土(1))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类似蜂窝的空隙。
原因分析: 1.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7.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浇灌上层混凝土。
处理措施:1.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 或1∶2.5 水泥砂浆抹平压实;2. 较大蜂窝,凿去蜂窝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 3.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2))麻面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原因分析:1. 模板表面粗糙或黏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 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处理措施: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3))孔洞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露。
原因分析:1. 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预埋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 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4.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处理措施: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支设带托盒的模板,洒水充分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4))露筋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原因分析:1. 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
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3.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4. 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漏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5.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露筋。
处理措施:1.表面露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 或1∶2.5水泥砂浆,将充满露筋部位抹平; 2.露筋较深: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5))缝隙、夹层混凝土内成层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原因分析:1. 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或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浇筑混凝土。
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3.混凝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4. 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处理措施: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 或1∶2.5 水泥砂浆强力填嵌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强力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6))缺棱掉角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原因分析:1. 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2. 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 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4. 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匀。
处理措施: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 或1∶2.5 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7))表面不平整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
原因分析:1. 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2.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3. 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
处理措施: 1.钢筋砼板厚超厚及超簿处理,对超厚处剔打后由地坪刚性层找平填补; 2.对于过簿处必须把此处板面砼面层剔打至骨料层,然后用水把板面冲洗干净。
等待板面干燥后刷水泥胶浆一层,再加设钢丝网片后用同标号细石砼浇筑至板面标高,收面拉毛同原砼面,砼凝固后防止收缩,撒水养护7d 。
3.对影响混凝土结构性能的缺陷,必须会同设计等有关单位研究处理方法。
3、砌体(1))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出现高低不一现象。
原因分析 1.找标高时易出现偏差。
2.砌基础未找平放线,造成各部分标高不一。
3. 铺灰面过长,因停歇过长,挤浆困难,使灰缝过厚而出现超高现象。
处理措施: 1.砌筑前对基层标高复核一遍,局部低凹处,用细石混凝土垫平; 2. 基础皮数杆采用小断面方木制作; 3. 应配以水准尺核对水平标高; 4.砌筑采用小面铺灰,随铺随砌,认真控制灰缝厚度。
(2))砖砌体组砌混乱混水墙面组砌方法混乱,出现直缝和“二层皮”,砖柱出现包心砌法,里外皮砖层互不相咬,形成周圈通天缝,降低砌体强度和整体性;清水墙出现竖缝宽窄不匀,影响美观。
原因分析: 1. 操作人员砌混水墙忽视组砌形式,致使出现多层砖的直缝和“二层皮”现象。
2. 在同一单位工程,采用几个砖厂的砖,致使砖的规格、尺寸不一,造成累积偏差,而常变动组砌形式。
处理措施: 1.切砖墙应注意组砌形式,砌体中砖缝搭接不得少于1/4 砖长;2.内外皮砖层,每隔五层砖应有一层丁砖拉结(五顺一丁),使用半砖头应分散切于混水墙中; 3.灰缝砂浆应饱满,每砌完一层应进行一次竖缝刮浆塞缝工作,以提高砌体强度;同一单位工程中,尽量使用同一砖厂的砖。
(3))游丁走缝大面积清水墙常出现丁砖竖缝歪斜,宽窄不匀,丁不压中,上下竖缝错位、搬家等现象。
原因分析: 1.砖的长宽尺寸误差较大,如砖的长为正偏差,宽为负偏差,砖一顺一丁时,竖缝宽度不易掌握,误差逐层积累,易产生游丁走缝。
2. 砌墙摆砖时,未考虑窗口位置对砖竖缝的影响,当砌至窗台处分窗口尺寸时,窗的边线不在竖缝位置,使窗间墙的竖缝搬家上下错位。
3.采用里脚手架砌砖时,看外墙缝不方便,易产生误差,出现游丁走缝。
处理措施: 1.砌墙前应进行统一摆砖,确定组砌方法和调整竖缝宽度; 2.摆砖时应将窗口位置引出,使砖的竖缝尽量与窗口边线相齐; 3.砌筑时,应强调使丁砖的中线与下层条砖的中线重合(即丁压中);4.每砌几层砖中,宜沿墙角1m 处,用线锤吊一次竖缝的垂直度; 5.沿墙面每隔一定距离,用线锤引测,在竖缝处弹墨线,每砌一步架或一层墙后,将墨线向上引伸,以控制游丁走缝的出现。
(4))水平缝不直,墙面凹凸不平清水墙同一条平缝宽度不一致,个别砖层冒线砌筑;水平缝下垂;墙体中部凹凸不平。
原因分析:1. 砖规格偏差较大,两个条面大小不等,砌筑时随意跟线,易使灰缝宽度不一致;个别砖大条面偏大较多,不易将灰缝砂浆压薄,而出现冒线砌筑。
2.墙长度较大时,拉线不紧,挂线产生下垂,跟线砌筑后,灰缝易出现下垂现象。
3. 当第一步架墙体出现垂直偏差进行调整后,砌第二步架交接处易出现凹凸不平。
4. 操作不当,铺灰厚薄不匀,砖不跟线,摆砖不平。
5.经常用托线板检查墙面平整度。
处理措施: 1.砖规格偏差大,应注意跟线砌筑,随时调整灰缝,使宽度大小一致,砌砖宜采取小面跟线; 2. 挂线长度超长(15 ~20m )时,应加腰线,腰线砖探出墙面3~4cm ,将挂线搭在砖面上,由角端穿看挂线的平直度,用腰线砖的灰缝厚度调平;3. 当第一步架墙体出现垂直偏差,第二步架调整时,应逐步收缩,使表面不出现太大凹凸不平; 4.灰浆要铺平,摆砖要跟线,每块砖要摆的横平竖直;瓦工应带托线板,吊线锤,经常检查表面平整度,做到三皮一吊,五皮一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