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9 词两首 如梦令-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9 词两首 如梦令-

2.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不寻常?(学生交流)预设:
根据交流,随机板书:常、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争、惊
*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诗人惊喜的心情,用得多妙啊!
*“争渡,争渡”的重叠,本来是《如梦令》这个词牌的要求,这种句式叫叠句。在这里李清照这么用,显得特别精妙自然,更表现出着急、欢快的心情和热闹、有趣的场面。
3.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画面1:“溪亭日暮”
(1)看到画面了吗?(出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从这两行,你们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好看一看,想一想。
(2)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在溪亭边做什么?
*除了喝酒,想一想,她们还会干什么呢?
(3)夕阳晚霞,好友知己,酒美花香,物我两忘,词人醉了!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谁来读一读这两行?
4.总结:今天,我们在“词国女皇”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沉醉了一回!词,真是一种精巧美好的文学,它有一种魅力,有一种触动人心的力量。好词,千百年以后,仍然会使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陶醉!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5分钟)
《补充习题》、《一课一练》中与《如梦令》相关的习题。
课后作业:
1.背诵《如梦令》。
2.读读李清照其他的词,品品其不同的内心世界。
1.读《清平乐村居》
2.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
3.齐读《如梦令》
诵读,感知词之音律
1.自己读这首词。
2.这里,“藕”是个生字,“兴”是个多音字,他都读正确了。一起读这两行——
3.合作朗读全诗
想象画面,体悟词之意境
1.根据注释,先自己说说,再同桌交流交流。
2.听老师读,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教师在板书上用省略号表示,取“言尽意远”之意,并遥指“词之言长”。)
5.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充分感受到了“词之言长”的特点。你们看,因为观赏“溪亭日暮”沉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了“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鸥鹭”。这些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人有(鸟),这真是一幅流动的画面!来,一起读整首词,让我们在这流动的画面中再次沉醉!
诵读,感知词之音律
1.自己读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出示)谁来读?
3.这里,“藕”是个生字,“兴”是个多音字,他都读正确了。我们一起读这两行——
“兴尽晚回舟”的“兴”为什么读第四声?你能根据字义区别多音字,是个好办法。老师这儿有一个成语,一起读——(出示:乘chéng兴而来,兴尽而返)这个成语意思是说,趁着兴致而来,兴致满足了就返回。“兴尽”就是指——兴致满足了。再读——
2.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对词中描写的意境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件
2.昆曲演唱的《如梦令》
3.李清照的生平资料




1.正确、流利地朗读《如梦令》,借助工具书试着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2.自学生字,完成《习字册》。
3.了解词与古诗的不同。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谈话引入,了解词之特点
3.在中国文学中,词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学样式。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出示,齐读)“词之为体,要眇(miǎo)宜修。”这句话是说,词就像是一个善于打扮的美人,是一种非常精致、美妙的文学。这一课,我们就来好好感受一下词的“要眇(miǎo)宜修”的魅力。
4.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如梦令》(齐读)。《如梦令》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对,这首词只有词牌名,没有题目,为了区分,我们通常把第一行作为题目,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品味语言,触摸词之精妙
1.这首词,仅仅用了33个字就写出了如此丰富精美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有人评价这首词——“以寻常语绘精美图”(贴)。你们看,词中语言看起来的确寻常,明白如话,但这些“寻常语”真的寻常吗?静下心来,再读一读,回味一下,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不寻常?自己想完后,可以和同桌交流探讨一下。
施教日期年月日
教学内容
词两首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词《如梦令》。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
4.对词中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抓住字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知人论世,体察词之情韵
1.古代大思想家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就是说,读诗也好,读词也好,一定要读人,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读了这首《如梦令》,你能猜一猜李清照当时生活得怎么样呢?说说理由。
2.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看——(出示:补充李清照的生平)
3.和你们的猜测一样,早期时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满之中,生活在她的眼睛里充满了色彩,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愉快,也充满了乐趣。我们品读一首词,其实就是在品读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那么,李清照后期生活的转变使她的词风又产生了怎样变化呢?感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继续去读她的词。最后,让我们跟随李清照再次回忆起她少女时期的那一段美好的生活……(播放蔡琴的歌曲《如梦令》)*这次游玩令李清照终身难忘,在幸福美满的年轻时,她会——(齐读);在流亡江南的中年时,她会——(齐读);在孤苦凄凉的晚年时,她也会——(齐读)。
4.同学们读正确、读流利了,但缺少“要眇宜修”的味道。词的“要眇宜修”首先体现在声音的停连、快慢、长短、高低等节奏韵律的变化上。怎么读呢?来!我们一起读!每行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几个字我来读。(合作朗读全诗)
*我们再读一次,换过来,我读前两字,你们读后几个字。(再次合作朗读全诗)
*我们连起来读,我读词牌名和作者,你们读内容,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齐读)
3.你们看,一首好词,每一个字,每一个结构,都有它独特的作用。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请你们再找找看,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她的心情?(板:醉)是呀,她的情感都浓缩在“醉”字中,那么李清照为何而醉呢?
4.再读整首词。(齐读全词)
知人论世,体察词之情韵
1.读了这首《如梦令》,你能猜一猜李清照当时生活得怎么样呢?说说理由。
3.
★画面1:“溪亭日暮”
(1)从这两行,你们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好看一看,想一想。
(2)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在溪亭边做什么?
*除了喝酒,想一想,她们还会干什么呢?
(3)夕阳晚霞,好友知己,酒美花香,物我两忘,词人醉了!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谁来读一读这两行?
*一起深深地醉一回——
*引导:这样划船能把欧鹭惊起来吗?划得再有劲一些,你再来试试。
(3)现在也让你给这一幅画取个题目,你取什么题目?(板:惊起鸥鹭)
4.词到这儿结束了,但会想象的同学顺着词的描写一定还看到了其他的画面,(稍停)谁来说说,你还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随意言说。
*结尾处还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板书:……)真是余味无穷。
4.是呀,她陶醉在美酒中,陶醉在美景中,陶醉在美丽的意外中,陶醉在美丽的生活中,她的心都醉了!我们也被她精妙的文字深深陶醉了,真是“词不醉人——人自醉”啊!我们再读整首词。(齐读全词)
5.(指板书)这首词仅33字,在为我们展现了一副流动的图画的同时,又曲折有致地写出了词人的心情,你们看,她以沉醉起,兴尽承,争渡转,惊喜合,真是“要眇宜修”呀!
*除了看到鸥鹭飞了起来,听到它们拍动翅膀、鸣叫的声音,你们还仿佛看到李清照和好友们在干什么?你的耳边又听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对话: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滩鸥鹭飞上蓝天,那情景多么壮观啊!它带给词人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意外的惊喜。谁来读一读这两行?
*一个“常”字,让我们看出李清照对这次游玩的记忆很深,回忆的次数很多,每次回忆起来都觉得意味盎然。
*结尾处戛然而止,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也正是这首词的魅力无穷的原因之一。
3.你们看,一首好词,每一个字,每一个结构,都有它独特的作用。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请你们再找找看,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她的心情?(板:醉)是呀,她的情感都浓缩在“醉”字中,那么李清照为何而醉呢?
*咱们一起读,一起深深地醉一回——
(4)如果让你给这一幅画取个题目,你打算取什么题目?(板:溪亭日暮)
*好一个溪亭日暮!好一个良辰美景!难怪李清照说她此时已经——沉醉不知归路了。
★画面2:藕花深处
(1)就在“沉醉不知归路”时,没想到误入了“藕花深处”(板书:藕花深处)。词人举目四望,她又看到了怎样醉人的景象呢?(学生交流)
2.补充李清照的生平
3.听蔡琴的歌曲《如梦令》)
4总结
谈话引入,了解词之特点
1.听说咱们班同学特别喜欢吟诵古诗词。吴老师出示画面,你们根据画面吟诵古诗词。提个醒:吟诵时,必须把古诗词的味道吟诵出来!
再看一首——*《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出示)这两首是古诗,这一首是词。我们学过的古诗很多,学的词只有这么一首。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你有什么发现?
(2)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藕花深处,一个清香飘逸的藕花深处,一个神秘幽静的藕花深处,让我们走进去!(出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读——刚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现在是“景不醉人——人自醉”了。
★画面3:一滩鸥鹭
(1)当一弯明月如水般倾洒荷花时,众人才猛然惊醒,于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读着这两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