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选题1.2020年6月13日是我国第15个“文化遗产日”,安徽宣纸制作工艺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关于宣纸的传统制作工序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挑选原料B.加碱蒸煮C.竹帘捞纸D.剪裁纸张2.下列做法不符合“践行绿色生活”理念的是A.对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B.在煤炭中加入固硫剂减少酸雨产生C.加高烟囱将工厂废气排放到大气中D.使用无磷洗衣粉避免水体富营养化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B.过滤C.量取液体体积读数D.称量NaCl固体4.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化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约翰·古德伊纳夫以及日本化学家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对锂离子电池开发的贡献。

如图是锂元素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锂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B.锂原子的质量是6.941C.锂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D.锂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变成锂离子5.用黑钨矿(主要成分是钨酸亚铁(FeWO4))可制得金属钨(W)。

下列关于钨酸亚铁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铁、钨、氧三种原子构成B.由两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组成C.铁、钨、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4 D.其中钨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6.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所以不显电性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B.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D.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7.一定条件下,水在密闭容器里的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A.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②>①C.状态③的水分子静止不动D.①→②发生了化学变化8.学习化学,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问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具有吸附性B.加热煮沸后的水是软水,属于纯净物C.随着铁制品的不断锈蚀,自然界中铁元素的含量不断减少D.水银温度计能够指示温度,说明随着温度的改变,原子的大小发生改变9.我国科学家研制出在可见光下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复合光催化剂,其催化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B.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D.对缓解人类能源危机有重要意义10.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先点燃A处酒精灯再通一氧化碳B.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红C.B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D.C处酒精灯作用是处理尾气二、填空题11.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点。

请用化学符号表示下列微粒。

(1)2个铁离子_____;(2)保持氖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_____;(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所形成的氧化物_____;(4)硫酸铜中的阴离子_____;(5)由三个氧原子构成的分子_____。

三、科学探究题12.研究氢气的燃烧实验是人们认识水的组成的开始。

实验室中常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备氢气。

查阅资料:浓硫酸可以吸水。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要收集干燥的氢气,则氢气要从C装置中_____ (填“a”或“b”)管口进入。

(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电解法”证明了水的组成,如图D所示,该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

打开活塞b,用燃着的木条在玻璃管尖嘴口检验反应产生的气体,看到的现象是_____。

(3)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拉瓦锡用另一实验证明了水的组成。

他让水蒸气通过一根高温烧红的铁质枪管,结果得到了氢气,同时枪管表面有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生成。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继续探究)该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用氢气继续进行探究,他们取7支试管,依次盛水90%(体积分数)、80%……再用排水法收集氢气,而后分别把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分析表中信息,完成下列问题:(4)在混合气体爆炸范围内,氢气的体积分数范围约为_____。

(5)你对燃烧或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_____。

13.某化学实验小组对“影响石灰石与盐酸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了如下探究:(进行实验)室温下,选用20mL不同浓度的盐酸(4%和6%)分别与1g粉末状或块状的石灰石进行实验(固定夹持仪器略去)。

(1)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在装药品前应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具体方法是_____。

开始实验时,应将20mL稀盐酸_____(填“快速”或“缓慢”)推入锥形瓶中,以保证盐酸能全部推入锥形瓶中。

(处理数据)(3)实验小组进行实验后,获得的相关实验数据如表所示:①要比较不同形状的石灰石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选择的实验编号是_____(写一组);②从上述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_____。

(拓展延伸)(4)如表是实验时记录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和对应的时间的一组实验数据(每间隔4s 读数一次):从上表数据可以分析得出,到20s后反应速率逐渐变慢,其主要原因是_____。

四、流程题14.中国芯彰显中国“智”造,芯片的基材主要是高纯硅(Si),工业上生产高纯硅的流程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二氧化硅中硅元素化合价为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反应体现出焦炭的_____性。

(3)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填物质名称,写一种即可)。

五、计算题15.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0.0g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15.2g。

请计算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1.B【解析】【详解】A、挑选原料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加碱蒸煮过程中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竹帘捞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D、剪裁纸张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C【解析】【详解】A、对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能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符合“践行绿色生活”理念,不符合题意;B、在煤炭中加入固硫剂减少酸雨产生,能减少空气污染,符合“践行绿色生活”理念,不符合题意;C、加高烟囱将工厂废气排放到大气中,没有减少污染物的量,不符合“践行绿色生活”理念,符合题意;D、使用无磷洗衣粉避免水体富营养化,能减少水体污染,符合“践行绿色生活”理念,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C【解析】A、不能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选项A不正确;B、过滤时应用玻璃棒引流,同时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以免液体溅出,选项B不正确;C、量筒读数视线跟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选项C正确;D、托盘天平称量时应左盘放称量物,右盘放砝码,且氯化钠必须放在纸上,不能直接放托盘中,选项D不正确。

故选C。

4.D【解析】【详解】A、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锂原子的原子序数为3,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3,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知,锂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故A错误;B、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故B错误;C、锂元素的汉字名称中含有“钅”旁,属于金属元素,故C错误;D、根据A选项分析可知,锂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少于4,锂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变成锂离子,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5.D【解析】【详解】A、根据钨酸亚铁(FeWO4)化学式可知,钨酸亚铁是由亚铁离子和钨酸根离子构成,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故A错误;B、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钨酸亚铁由两种金属元素和一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不含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故B错误;C、根据钨酸亚铁(FeWO4)化学式可知,铁、钨、氧元素的质量比=56:184:(16×4)=7:23:8≠1:1:4,故C错误;D、根据钨酸亚铁(FeWO4)化学式可知,铁、钨、氧元素的质量比=56:184:(16×4)=7:23:8,其中钨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D正确。

故选D。

在比较同一物质中各元素质量分数大小时,不一定将每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完全计算出来,可利用各元素的质量比进行比较,既快捷又准确。

6.C【解析】【详解】A、分子、原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不显电性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例如中子不带电,故A错误;B、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例如电灯发光、放热不是燃烧,故B错误;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C正确;D、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可能由原子或离子构成,故D错误。

故选C。

7.A【解析】【分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且是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的热运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分子的运动越快。

【详解】A、水在①处的温度高于③处,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分子的运动越快,则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故A正确;B、水在①处的温度高于②处,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分子的运动越快,则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②,故B不正确;C、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状态③的水分子在运动,故C不正确;D、①→②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物理变化,故D不正确。

故选A。

【点睛】化学变化是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8.A【解析】【详解】A、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具有吸附性,故A正确;B、加热煮沸后的水是软水,仍存在可溶性的物质,不属于纯净物,故B错误;C、随着铁制品的不断锈蚀,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自然界中铁元素的含量不变,故C错误;D、水银温度计能够指示温度,说明随着温度的改变,原子的间隔发生改变,大小没有发生改变,故D错误。

故选A。

9.B【解析】【分析】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是甲烷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H2O 复合催化剂可见光CH4+2O2。

【详解】A、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故A正确;B、由物质的变化和化合价原则可知,氧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变为0价,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故B错误;C、由方程式可知,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3:3=1:1,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故C正确;D、由物质的变化、性质和应用可知,该反应能消耗二氧化碳,生成具有可燃性的甲烷,对缓解人类能源危机有重要意义,故D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