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1.现代拔罐的发展 (2)2.拔罐适应什么样的人群 (2)3.拔罐禁忌的人群 (3)4.几种常规拔罐疗法 (4)5.拔罐时体位的选择的原则 (5)6. 拔罐疗法的选穴原则 (6)7.什麽是阿是穴 (7)8.拔罐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7)9.能使拔罐治疗效果更好的诊断点 (12)10.拔罐的操作步骤 (12)11.拔罐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3)12.拔罐时为什么会充血、瘀血 (14)13.拔罐后起水泡 (14)14. 拔罐后皮肤渗出物不同 (15)15.拔罐后皮肤温度的改变 (15)16.相对于其他疗法,拔罐疗法有什麽主要的特点 (15)17.中医学对拔罐作用的认识 (16)18.拔罐疗法常用的部位和穴位 (16)19.拔罐常用的穴位 (18)20.常见病的走罐路线 (18)21.拔罐可以预防晕车晕船 (19)22. 拔罐能预防保健 (19)23.拔罐有利于美容 (20)24.重罐产生疼痒感是怎么回事 (21)25. 拔罐过程中的病灶反应 (21)26.罐口部位表面情况分析 (22)27.重罐 (23)28.拔罐的作用 (23)29.拔罐为什麽能治病 (24)30.弄清除病因再拔罐 (25)30. 罐斑的认识 (26)31. 拔罐用于保健强身常用穴位 (27)(还要注意细分)1.现代拔罐的发展纵观历代拔罐用具,虽经数千年,亦仅只兽角、竹罐和罐、金属罐四种,其中兽角早在唐宋就已逐渐淘汰,金属罐,因其价格贵,又有传热快,易烫伤的缺陷,实际上并未在临床上推广。

现代,除了继承传统的拔罐用具外,已创制出很多新的器具,诸如玻璃罐、橡皮罐、塑料罐及穴位吸引器等。

特别是玻璃罐及塑料罐,应用最广,似有取代传统工具之势。

在拔罐操作方法上,更为古人所望尘莫及。

如以吸拔的排气法分,有利用火力排去空气的火罐法,包括闪火法、投火法、架火法、滴酒法等等;有利用煮水排去空气的水罐法;有利用注射器或其他方法抽去空气的抽气罐法。

如以吸拔的形式分,又有单罐、排罐、闪罐、走罐之别。

另外,近年来,拔罐与其他穴位刺激法结合运用日趋增加,其中不少已成有机整体,如用中草药煎煮竹罐后吸拔,或在罐预行贮盛药液吸拔的药罐;在针刺过的部位或留针处古代应用拔罐法治疗的病症十分局限。

近几十年来,拔罐疗法已经普遍应用于、外、妇、儿、五官各科病症。

据我们对1950年至1990年四十年间大陆公开出版的医学杂志统计,发表有关拔罐疗法的临床报道,就有二百余篇之多。

所涉及的病症达五十二种。

其中既有急性病症,诸如急性阑尾炎、胆绞痛、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腰扭伤、带状疱疹等,也用于治疗某些为现代西医所束手的疑难病症,如牛皮癣、红斑性肢痛症、遗尿等。

对其中不少病症取得了颇为独特的效果。

为了客观验证拔罐疗法治疗效果的可靠性,大多数拔罐适应症都积累了较大的样本,以表明其的可重复性。

如神阙穴拔罐治疗急性荨麻疹,近几年就有多家报道,总共例数达数百例之多,平均有效率超过90%。

有的学者,还从临床研究的角度出发,选择有关实验指标,进行对照观察,以证实其疗效的可靠性。

如支气管哮喘,针刺拔罐治疗前后肺功能各项测定指标均有明显差异(P<0.01~P<0.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极为显著(P<0.001)。

这些都显示拔罐疗法的科学价值。

2.拔罐适应什么样的人群拔罐疗法因其操作简单方便,经济,患者无痛苦,疗效显著,而在民间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并着它的适应围十分广泛,凡针灸,按摩疗法使用额度疾病均可进行拔罐治疗。

例如以下各科诸多疾病均可进行拔罐治疗,而且见效快,疗效显著。

1.科疾病:感冒、咳嗽、肺痈、哮喘、心悸、不寐、多寐、健忘、百合病、胃脘痛、呕吐、反胃、呃逆、痞满、泄泻、便秘、腹痛、胃下垂、饮证、痿证、眩晕、胁痛、郁证、水肿、淋证、癃闭、遗尿、遗精、阳痿、男性不育、阳强、风温、暑湿,秋燥。

2.外科疾病:红丝疔,丹毒,有头疽,疖病,乳痈,脱肛,急性阑尾炎,急性胆绞痛,急性胰腺炎,急性输尿管结石。

3.骨科疾病:落枕、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颈肩纤维织炎、肱骨外上髁炎、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类风湿性骨关节炎等。

4.妇科疾病: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闭、痛经、白带、黄带秘、腹痛、胃下垂、饮证、痿证、眩晕、胁痛、郁证、水肿、淋证、癃闭、遗尿、遗精、阳痿、男性不育、阳强、风温、暑湿,秋燥。

2.外科疾病:红丝疔,丹毒,有头疽,疖病,乳痈,脱肛,急性阑尾炎,急性胆绞痛,急性胰腺炎,急性输尿管结石。

3.骨科疾病:落枕、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颈肩纤维织炎、肱骨外上髁炎、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类风湿性骨关节炎等。

4.妇科疾病: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闭、痛经、白带、黄带3.拔罐禁忌的人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发生,或者延误患者的治疗,以下病症应当禁用或慎用拔罐疗法:(1)高热、抽搐和痉挛发作者不宜拔罐。

对于癫痫患者则应在间隙期使用。

(2)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慎用,更不宜刺络拔罐,以免引起大出血。

(3)有严重肺气肿的病人,背部及胸部不宜负压吸拔。

心力衰竭或体质虚弱者,不官用拔罐治疗。

(4)骨折病人在未完全愈合前不可拔罐,以避免影响骨折对位及愈合。

急性关节扭伤者,如韧带已发生断裂,不可拔罐。

(5)皮肤有溃疡、破裂处,不宜拔罐。

在疮疡部位脓未成熟的红、肿、热、痛期,不宜在病灶拔罐。

面部疖肿禁忌拔罐,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局部原因不明的肿块,亦不可随便拔罐。

(6)孕妇的腰骶及腹部不宜拔罐。

(7)恶性肿瘤患者不宜拔罐(8)过饥,醉酒,过饱,过度疲劳者均不宜拔罐(9)精神失常,精神病发作期,狂躁不安,破伤风,狂犬病等不能配合者不宜拔罐。

4.几种常规拔罐疗法(一)单罐法。

单罐法即单罐独用,一般用于治疗病变围比较局限的疾病。

(二)留罐法。

又称坐罐法,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

留置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它可用于拔罐治疗的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

(三)多罐法(神经节段拔罐法)。

多罐法即多罐并用,一般用于治疗病变围比较广泛、病变处肌肉较丰满的疾病,或敏感反应点较多者,可根据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酌情吸拔数个至10余个。

(四)闪罐法(病变反射区吸拔法)。

闪罐法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时为止的拔罐方法,若连续吸拔20次左右,又称连续闪罐法。

此法的兴奋作用较为明显,适用于肌肉痿弱、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弱病症及中风后遗症等。

(五)针罐法。

针罐法是针刺与拔罐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拔罐法。

其具体操作也可分为二类:1、留针拔罐法。

选定穴位,针刺至得气,运用一定手法,留针于穴区,再在其上拔罐。

2、不留针拔罐法。

系指针刺后立即去针,或虽留针,但须至取针后,再在该部位拔罐的一种方法。

(六)走罐法。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行罐法或旋罐法。

操作前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涂上一层薄薄的润滑油。

(七)血罐法。

又称为刺络拔罐或刺血拔罐。

刺的时候不宜过深,出血量控制在20毫升左右。

(八)平衡罐法,也就是脏神经调节吸拔法。

(九)指罐法。

就是在需要拔罐治疗的穴位或患处先用手指代替针点按穴位(点穴)或点揉患部后再进行拔罐治疗的方法。

(十)发泡罐法。

通过延长时间和增大吸拔力量等使罐产生水泡(皮下充水)而达到治疗目的。

(十一)灸罐法。

是将拔罐与艾灸疗法相结合的方法。

(十二)按摩罐法。

是将按摩手法有机的根据病情、病位而结合起来。

(十三)摇罐法。

该法是对所留之罐均匀而有节奏的摇动,使罐体与皮肤产生松紧变化,患者进一步放松,产生不同程度舒适感。

(十四)转罐法。

该法是在摇罐的基础上,增大摇扭旋转力量,手法较剧烈,牵拉程度更大,以促进血液循环,局部肌肉放松。

增强治疗效果。

(十五)提罐法。

是从坐罐发展而来的。

将坐罐罐体向上轻缓提拉,力量强度逐渐加大。

(十六)药罐法。

将药物治疗和拔罐疗法结合以提高疗效。

多用于四肢关节风寒湿痹等证,可分为煮药罐法和罐纳药法两种。

(十七)其他罐法。

将拔罐与现代科技结合产生协同或增效作用。

如磁疗罐、神灯罐法等。

5.拔罐时体位的选择的原则拔罐时的体位和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在拔罐时,应根据拔罐部位选择适宜的体位。

其原则是:能充分暴露治疗部位;使患者舒适持久;方便术者操作;8.拔罐时常见的几种体位1) 仰卧位患者自然平躺于床上,双上肢或平放或放于体侧,下肢自然分开,膝下可垫以软枕。

此体位适用于头面,胸腹,上肢侧,下肢前面,外侧部的拔罐治疗。

2)俯卧位患者自然俯卧床上,胸前可垫于软枕,踝关节也可垫软枕。

适用于项背腰臀及双下肢后侧的拔罐治疗。

3)侧卧位患者自然侧卧于床,双下肢屈曲,上面的前臂下可垫着软枕。

适用于肩,协肋,膝以及上下肢外侧的拔罐治疗。

4)仰靠座位即仰面靠坐于手椅上的座位。

适用于前头,面颊,上胸,肩臂,腿膝,足踝等部位的拔罐治疗。

5)俯卧座位即头部俯伏于椅背上的座位。

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背等部位的俞穴。

6. 拔罐疗法的选穴原则(一)就近拔罐即在病痛处拔罐。

这是由于病痛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局部经络功能之失调,如经气不通所致。

在病痛处拔罐,就可以调整经络功能,使经气通畅,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地目的。

(二)远端拔罐就是在远端病痛处拔罐。

这远端部位的选择是以经络循环为依据,刺激经过病变部位经络的远端或疼痛所属脏的经络的远端,以调整经气,治疗疾病。

如牙痛拔合谷,胃腹疼痛拔足三里,颈椎疼痛拔足三里等。

(三)特殊部位拔罐某些穴位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因此,根据病变特点特点来选择拔吸部位。

如:大椎,曲池,外关等有退热作用。

如治疗发热时,可以在上述部位处拔罐。

关对心脏有双向调节作用,如心跳过缓,过急可以选择此穴。

(四)中间结合,强调脊椎1.颈椎部是指颈椎到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头部,颈部,肩部,上肢及手部的病变合功能异常。

如头晕,头痛,颈椎病,落枕,肩周炎,手臂肘腕疼痛等。

2.胸椎上部是指第一胸椎到第六胸椎的部位。

主要治疗心,肺,气管,胸廓的病变。

如心悸,胸闷,气短,咳喘,胸痛等病症。

3.胸椎下部是指第七胸椎到第十二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肝,胆,脾,肠等器官的痛症。

如肝区胀痛,胆囊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肠炎,腹痛,便秘等病症。

4.腰椎部是指腰椎以下的腰椎部,主要治疗肾,膀胱,生殖系统,腰部,臀部,下肢各部位的病变。

如肾炎,膀胱炎,痛经,带下,阳痿,腰椎增生,椎间盘带脱出,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疼痛等病症。

拔罐疗法必选俞穴1.全身疾病:大椎,身柱。

2.下半身疾病:命门。

3.呼吸系统:风门,肺俞,脾俞,中府,等。

4.循环系统:心俞,肾俞,肝俞,脾俞,神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