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重庆公务员考试复习方法和复习资料推荐
2015年重庆公务员考试公告、报名注意事项、职位表等最新资讯及免费备考资料请点击
2015重庆公务员行测技巧:语句排序题速解三部曲
第一步——看首句
考生可以先从首句入手,在A、B、C、D四个选项中,优先考虑或合理排除一些选项。
众所周知,首句的作用往往是引出话题、总领全文,因此,正确选项的首句往往是比较宏观的。
换句话说,总括句子可以优先考虑作为正确选项对待。
另外,根据首句的特点,我们还可以合理排除一些不符合首句特点的选项,以缩小选择范围。
那么,什么样的句子不适合作首句呢?第一种是以关联词为开头的句子,道理很简单,既然有“但是”引导转折后的句子,前面就必须先有转折前的句子存在。
以此类推,无论是转折也好,递进、因果、假设也好,关联词引导的句子一般不作首句;第二种是含指示代词的句子,因为指示代词往往是前文说了某个具体的指代对象,后文为了避免重复才使用的,所以一般也不作首句。
通过看首句,考生可以把选择的范围缩小,一般会剩下两到三个选项。
第二步——看标志
接下来是第二步,各位考生应该把目光放回题干,找找有没有一些明显的标志词,能够帮助自己把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理出来。
我们能找的标志有很多,而且作用大不相同,比如:找到关联词、顺序词或指示代词,都能知道句子的先后顺序;而找到重复性词语,就能知道哪几个句子应该放在一起。
然后根据这个规律,看看下面的选项是否符合,不符合的可以排除,剩下的自然就成为正确答
案。
通过看标志、合并同类项理顺句子的先后顺序,这时候考生已经可以基本锁定正确答案。
第三步——看思路
最后一步,考生可以拿着自己初步确定的选项,通读一遍,检验是否符合正常的行文脉络。
如果是记叙文,应该按照一定的时间或者空间顺序来写作,时间顺序如春夏秋冬,空间顺序如从远至近;如果是议论文,应该符合逻辑顺序,如从表面原因到根本原因。
如果检验后发现选项符合写作的思路,则为正确答案。
下面我们结合一道真题来运用一下这个方法:
①认为玛雅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发展的结果
②主要根据是《梁书》中关于五世纪时中国僧人慧深飘洋过海到达“扶桑国”的故事,认为“扶桑”即墨西哥
③日前,著名人类学家张光直教授提出了一个“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的假设
④遗憾的是,这些说法至今还没有得到考古学的明确证实
⑤后来又有“殷人东渡说”,是说商朝时的中国人横渡太平洋将文明带到了美洲
⑥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玛雅文明的源头是古代的中国文明,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扶桑国”说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③⑥①②⑤④
B. ③①④⑥②⑤
C. ⑥③②⑤①④
D. ⑥②⑤③①④
【答案】D
【解析】第一步看首句:A、B以③为首句,C、D以⑥为首句,③说的是“日前”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说,而⑥说的是“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最早”的假说。
因而,⑥比较适合作为首句,排除A、B两个选项;第二步看标志:⑥末尾的“扶桑国”与②的“扶桑国”相对应,由此可知②是对⑥“‘扶桑国’说”的解释,②和⑥应该连在一起而且②应紧接⑥后,据此可排除C;第三步看思路:锁定答案为D后通读检验,根据⑥的“最早”,⑤的“后来”和③的“日前”,可知思路符合时间顺序。
而④中的“这些说法”指代应是“扶桑国”说、“殷人东渡”说等,它适合做总结句。
因此确定本题选D。
专家相信考生们通过以上的理论知识讲解和京考真题演练以及后期的专项练习,一定能把握语句排序题的三步解题法,在考场上带着自信的微笑选出正确答案。
2015重庆公务员行测答题技巧:理解成语四误区
公务员考试中,对成语这一重要考点的考查表现为逻辑填空、成语使用正误判断、成语替换三种形式,而其中尤以逻辑填空最为常见。
理解成语含义是破解成语类题目的基础,也是关键。
对成语含义的理解,有些可以直接从字面得出,如“好吃懒做”、“人杰地灵”;但大多数的成语仅从字面去解释都是不够的,必须关注其背后的引申义、比喻义,如“胸有成竹”,是指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用来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要理解成语含义,第一步要解决的就是词汇量的问题。
这一点可通过平时的积累和考前的背诵常考成语进行有效突破。
另外,理解成语过程中常出现的几个误区也是考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概括为以下四个:望文生义、断词取义、忽视多义、形近音近混淆。
知识点一: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是指不了解某一成语的确切含义,只牵强附会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作出错误的或片面的解释的现象。
【例题】我本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点拨】“差强人意”原指还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在表示大体上能让人满意。
这个成语在报刊中的失误率较高。
根据句意可知,此处将“差强人意”理解为“不能使人满意”,与其本义几乎相反,属望文生义。
知识点二:断词取义
断词取义是指在理解成语过程中,只断取成语中个别语素的意义,而抛开成语其他语素的意义,从而作出错误或片面的解释的现象。
【例题】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点拨】“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句中只断取了“首”所含的最先、最早的意思,而抛开了“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之意,属断词取义。
知识点三:忽视多义
多义成语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成语。
对于这种成语,常出现的错误就是只关注了成语的常用义,而忽视了成语的其他含义。
【例题】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点拨】考生若只将该句中的“想入非非”理解为“胡思乱想”,则很容易据此认为其用在此处不恰当。
其实,“想入非非”也可理解为“人的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之义。
而本句中恰恰使用的是后者,是恰当的。
知识点四:形近、音近混淆
有的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在理解时极易混淆。
对于这种题目,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从成语的相异语素入手进行辨析,同时还要注意对相关成语进行归纳总结。
【例题】辽宁队小伙子们不孚众望,在全场观众的加油助威声下,最终以3比0战胜对手,取得春节后的第一个主场胜利。
【点拨】“不孚众望”意为不能使群众信服。
这与句中表达的取得胜利的意思不相符。
此处应用“不负众望”,表示不辜负群众期望的意思。
这两个成语的区分可从“孚”与“负”的意思入手:“孚”意为令人信服;“负”意为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