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首先,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它是由人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2 分)其次,人的本质不是由他所处的某一种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而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
(2分)最后,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是具体的历史的。
(1 分)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什么?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1 分)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1 分)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 分)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1 分)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能动的方面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他们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1 分)3、简述对“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这一论断的理解。
这句话是说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对市民社会的直观,市民社会是指将私人利益关系作为总和的社会。
(1 分)旧唯物主义以它为基础,用关于个人功利的观点来说明结成政治社会的必要。
(1分)新唯物主义不仅承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且认为人既在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中过着社会生活,又在社会关系中生活。
( 1 分)因此,“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1 分)其涵义是指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或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 1 分)4、简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以未展开的形式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1 分)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是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1 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1分)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 1 分)贯穿《提纲》的中心线索是实践观点,它是《提纲》的核心思想和灵魂。
(1 分)5、如何理解“宗教上的自我异化”?“宗教上的自我异化”是指一切宗教都把整个世界分成两部分:一是人们生活其中的人间世俗世界,( 1分)一是神灵居住的彼岸世界,( 1 分)并且认为是彼岸世界或神的世界创造、支配现实的人间世界。
(1 分)宗教产生之后反过来又压迫人、统治人、凌驾于人之上,这便是一种异化。
(1分)宗教的产生既有人们的主观因素也有社会历史根源,即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科学不够发达。
(1 分)二、辨析题1、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
这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的一句话,原句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
这句话体现了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关系,因而是正确的。
(2 分)一方面环境创造人,人通过实践,使外部环境内化为自我。
(或答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2 分)另一方面人也创造环境,人通过实践使主体的本质力量外化和客体化,把人的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物化在客观对象上,赋予对象以主体的性质。
(或答主体客体化的过程)(2 分)在现实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改造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统一。
(2 分)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
”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对人自身的改造,总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并行发展的。
(2 分)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这句话是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时,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观点。
(1 分)所谓“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指思维的内容与思维所反映对象的关系问题。
( 1 分)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思维能否反映客观对象及如何反映客观对象,这是人的认识能力及获得真理性认识的途径问题;(1分)其二是思维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对象,这是认识的检验标准问题。
( 1 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或是否认思维的内容与思维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或是否认了真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问题和真理的检验问题,因而是错误的。
(1分)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 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
而要证明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在人的主观范围内是得并不到证明的,同样,客观事系主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1 分)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因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
(1分)所以,“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或答人们应该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问题。
)3、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这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
(1 分)他认为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这种“类”的意识。
这种“类”的本质就是费尔巴哈所说的理性、意志、心。
( 1 分)正是这些“普遍性”潜藏于人的心中,无声无息地把孤立的人类个体“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类。
” (1 分)这纯粹是从自然的、生物学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本质。
(1 分)针对费尔巴哈的错误,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 分)这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有两层涵义:一是现实的人是从事活动的,特别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 1 分)二是总是处在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从事活动的人。
(1分)而“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人生活其中的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
( 1 分)其中,生产关系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只有把人放在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进行综合考察,才能全面把握人的本质。
(1 分)社会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1 分)第二章《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简答题1、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①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1 分)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 分)②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同直观唯物主义(唯心史观)的重要分水岭,( 1 分)离开实践的观点,就会背离辩证唯物主义,重新陷入直观唯物主义的泥沼。
(1 分)③在唯物史观体系中,“实践”观点作为一个基本范畴,是理解整个体系和各个范畴的重要基础。
(1 分)2、非观念的上层建筑与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区别是什么?可以不通过物质性设施就发挥作用。
(1 分)②虽然二者都根源于经济基础,又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但非观念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比较直接的,观念的上层建筑是比较间接的。
(1 分)③非观念的上层建筑离经济基础较近,同经济基础联系较密切,往往随经济基础的产生而产生,随经济基础的消灭而消灭,( 1 分)观念的上层建筑则离经济基础较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1 分)3、简述人类社会意识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实质。
“纯粹动物式的意识;”(1 分)“对现存实践的意识;”( 1 分)系统化、理论化的意识。
(1 分)不管是哪种意识形式,都不能仅仅理解为人脑自生的产物,而应当理解为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实际生活过程的反映。
(1 分)凡是意识,实质上都是“社会意识”。
(1 分)4、简述唯物史观的逻辑出发点。
唯物史观的逻辑出发点是“现实的人”。
(1 分)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1 分)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1 分)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1分)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1 分)5、为什么“精神”从一开始就受到物质的“纠缠”?马克思强调精神和物质纠缠在一起表明,意识是既不能脱离头脑这块物质,( 1 分)也不能脱离现实个人的物质运动。
(1 分)意识既是历史上社会实践的产物,( 1 分)又是现实的社会过程的反映。
( 1分)它不能脱离社会存在(物质)而存在。
(1分)二、辨析题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是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
这是一种误解,至少是一种片面性的理解。
(1 分)在唯物史观创始人看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有生命的个人生存必须具备的自然条件,( 1 分)包括“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人们所遇到的其他条件”;(3 分)另一类是“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1 分)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新需要的产生、人口的生产及相应的物质关系的生产。
(4分)这些条件都是现实的人和社会存在的必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这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错误观点。
(1 分)认为世界历史就是“绝对精神”或“世界理性”外化或演化的结果,人类历史也就是“宇宙精神”自我运动的历史。
(1 分)唯物史观创始人针对黑格尔关于历史分期的唯心主义谬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1 分)他们从“现实的人”出发(,1 分)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及其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为主要依据,(1分)指出人类历史并不是可以用某些概念来任意编造的,(1 分)而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导致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1分)从而导致整个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 1 分)于是,“社会形态”即“所有制形式”才合乎规律地从低级向高级演进。
(1 分)这种演进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1 分)三、材料分析题1、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人们“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选自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请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状况阐明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1、这几段材料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2 分)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产物,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任何一代在继承前人所创造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又都会有新的发展,并受以往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