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技术在解决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加入WTO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是件大事,它既带给我们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使我们遭遇到巨大的挑战。
外贸形势说明:一场旷日持久的、空前惨烈的经济战已经打响。
与生物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医药等产业的状况也不容乐观。
在这种激烈竞争形势下,中国企业必需学会积极发现并认真构筑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势,在这当中打造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令人欣慰的是,在新世纪向我们走来的时候,生物技术掀起了它的第三个浪潮。
1999年在“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写到:继医药和农业之后,广泛认为工业生物催化将是生物技术的第三个浪潮。
还有,1999年底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召开了一个学术讨论会后出版了一本题为“新生物催化剂:21世纪化学工业的基本工具”的专门性书籍。
这些迹象表明:以生物催化为核心内容的工业生物技术在支撑新世纪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已经被提到空前的战略高度。
笔者认为:正在向我们走来的“生物技术的第三个浪潮”对我国21世纪的经济发展将是个不可多得的机遇。
本文将讨论这次技术革命的社会需求、技术内涵、具体实例以及这个新浪潮对产业结构所可能带来的影响。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证明,一次技术革命的出现必然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密切相关:首先要有对新技术革命的强烈的社会需求;其次是必需拥有充满活力的创新技术。
1 社会需求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人口、环境、资源、疾病等多种危机。
人类急需从这些危机中摆脱出来,进入一个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在这个过程中,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1.1 环境压力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迅速恶化,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水环境方面,根据近年我国政府的环境公报的统计数据,我国年废水排放量达41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各半。
中国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我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严重,近海环境状况总体较差,海洋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作为海洋污染的综合指标之一的赤潮,仅1999年,中国海域共记录到15起。
在大气环境方面,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857万吨、烟尘排放总量1159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1175万吨。
中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仍然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
少数特大城市属煤烟与汽车尾气污染并重类型。
酸雨污染范围大体未变,污染程度居高不下。
在陆地环境方面,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7.8亿吨,工业固体废物累计贮存量64亿吨。
工业固体废物的堆存占用大量土地,并对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
削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是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些地区已经形成垃圾围城、蓝天绿水不再的可怕局面。
以上情况说明:我国环境污染的规模已经达到十分严重地步。
寻求已污染环境的治理措施,发展防止新的污染发生的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微生物是自然界基本的循环器,微生物及其酶系可以有效分解纤维素、木质素、脂肪、烷烃、芳香烃、某些人工多聚物等等,因此微生物可以在造纸、石油化工、纺织印染、食品加工、炸药、冶金、杀虫剂、除草剂、洗涤剂、电镀、生活污水等污染环境的治理中发挥巨大作用。
例如最成熟的活性污泥废水处理技术就是依靠微生物的作用。
毋庸置疑,生物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的一种基本工具,它能提供保护环境、恢复环境所必须的许多手段。
近30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的多数内容已经渗透到环境工程领域中。
有应用前景的领域包括废物的高效生物处理技术、污染事故的现场补救、污染场地的现场修复技术、可降解材料的生物合成技术等许多方面。
具体环境生物技术内容包括构建高效降解杀虫剂、除草剂、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等污染物的高效基因工程菌和具有抗污染特性的转基因植物,无废物、无污染的“绿色”生产工艺,高效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废物资源化,PCR技术及其他环境监测技术等。
以上内容涉及重组DNA技术、固定化技术、高效反应器技术等单元技术及其技术组合的应用。
环境污染治理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1990年为1900亿美元;2000年为3100亿美元,世界市场平均增长率达5%。
但是其中环境生物技术(主要指微生物菌剂和部分环境监控工程)所占市场分额还十分有限。
1.2 资源压力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资源压力。
我们应该十分清醒地意识到“一次性能源的末日已经不远”已成为一个无须更多争论的前景。
石油剩余储量1400亿吨,而年开采量为32亿吨,计算下来43年告罄!在交通运输能源结构中石油大约占97%,随着石油资源不可避免的枯竭,在过去20年中,无论政府或工业部门都在十分积极地开发交通运输的代替燃料。
一个正在成长、但尚存争论的替代燃料是发酵法生产的乙醇。
任何农业国家都可以用现行技术生产燃料乙醇,其中美国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原料是玉米葡萄糖,而巴西则是蔗糖。
汽车制造商目前生产的汽车都可以用混合有10%或85%燃料酒精(E85)的燃料。
巴西用甘蔗年生产120亿升乙醇,以22%比例与汽油混合,或者可用近100%的乙醇。
美国用玉米年生产50亿升乙醇,上百个加油站能提供E85号燃油。
目前的问题是需要政府的财政补贴才能维持燃料乙醇的正常生产。
令人高兴的是从非食品植物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研究取得可喜进展。
通过预处理、酶的应用和发酵工艺的改进,把各种农业下脚料,诸如玉米、稻、麦秸秆、甘蔗废料、废纸等统称为“biomass”的一些物质转化为燃料乙醇。
这样一来,有希望进一步降低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
历史上酒精的价格曾经从每升1.22降到0.31美元。
如果酶法加工和生物量利用技术得以进一步改进,预期到2015年,价格还会降到0.12—0.13美元。
乐观地估计,到时候即使没有政府的价格补贴政策,乙醇也可以取代汽油。
现代化工中差不多全部人工高分子聚合物的出发原料都来自石油或煤炭。
全球庞大的化学工业对一次性矿业资源的过分依赖,使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资源短缺形势更加雪上加霜。
2002年6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刚刚闭幕的Bi02002国际大会上有一个专题讨论会,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认为:一个全球性的产业革命正在朝着以碳水化合物为基础的经济发展。
科学家们已经预测:当今高分子化工的碳氢化合物时代将逐步让位于碳水化合物时代。
目前正在开发的多聚乳酸、多聚赖氨酸、多聚羟基丁酸、燃料乙醇以及各种功能寡糖等可视为这个碳水化合物时代来临的前奏。
2 技术平台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在生物技术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带动下已经建立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代谢工程、组合生物合成、生物催化工程及其他一系列工程体系和技术平台。
这是第三个浪潮又一个必要条件。
以下本文以发现新酶为例,简述这类技术平台的科学内涵。
对于工业目的,生物催化剂的吸引力不外乎高效率的催化作用及对底物结构严格的选择性。
当然,另一方面,生物催化剂用于工业目的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酶虽然有其令人满意的周转数(turnover numbers),即单位活性位点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催化产生较大数量的产物。
可是大多数酶的分子量很大,却只有一个唯一的活性位点。
这样一来,单位质量的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有时候就显得很低。
其次,酶一般是不大稳定的,在大多数工业系统中则很难采用这种脆弱的催化剂。
最后,现有技术水平尚难保证以工业规模生产出各种物美价廉的生物催化剂。
以上三条可概括为酶的可用性、稳定性和可生产性。
在考虑把生物催化剂用作工业酶之前,以上三个难点必须加以克服。
因此人们急需发现或创造新一代生物催化剂。
近年,由于在新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突破,又重新燃起了人们对酶在工业上应用的巨大兴趣。
发现或创造新一代生物催化剂的技术平台包括天然生物多样性的筛选、基因组测序、定向进化、噬菌体展示、理性设计、化学修饰、催化性抗体和核酶等。
这里仅就与发现和创造新工业酶密切相关的前四项内容作些介绍和讨论。
2.1 生物多样性自然界蕴藏着巨大的微生物资源,但是人类至今对极端环境微生物(extremophiles)和未培养微生物(unculturable microorganisms)两个资源宝库涉足不深,所以研究开发潜力极大。
可以预期,人们能从嗜酸、嗜碱、嗜冷、嗜热、嗜盐、嗜压等等极端微生物中获得许多有价值的酶、蛋白质以及其他活性物质。
在过去几年中,随着重组酶生产技术的开发,使人们有可能从更广泛的来源获取更廉价的酶。
近年在这方面取得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极端微生物培养技术的进步,更得益于把极端微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常用受体微生物宿主能力的提高。
如此一来,人们有理由相信:在温和、便宜的生长条件下就可以生产出对极端环境具有耐受性能的生物催化剂来。
另外据知,能够在实验室培养的微生物的种类仅占自然界中微生物总数的不到1%!也就是说,还有99%的不可培养的微生物等待着我们用非常规手段加以研究。
作为微生物资源研究和开发领域里的一个重大探索,可以采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绕过菌种分离纯化这一步骤,直接在自然界中寻找有开发价值的微生物基因。
把来源于未经培养的微生物的DNA克隆到业经培养驯化的宿主生物体中,然后用高通量筛选技术从重组的克隆里筛选为新酶编码的基因。
微生物世界展示给人类如此巨大的机会使我们兴奋不已,一些有识之士指出:未知的微生物世界或许是地球上最大的未开发的自然资源,能充分利用这个微生物资源宝库的国家必将取得发展的先机。
2.2 基因组测序随着DNA测序能力的提高,对序列的分析能力也得到加强,于是可以发现许多新的基因。
通过同已知基因序列进行比较来推断新基因表达产物的基本酶活性。
当然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足以推断出这些酶性质的许多细节。
因此必须表达这些新发现的基因,以确定它们在一个特定的过程中是否确实有用。
假定,从一种生物体来源的所有的酶在它的正常生长温度下都有功能,那么来自超级嗜热微生物的DNA序列就能成为寻找在沸点附近仍然有功能的酶的合理起点;同样可以认为,嗜冷微生物的基因则可能成为在零度仍然具有功能的酶的可能来源。
因特网最新资料表明:大约60种微生物的基因组序列已经完成,另外还有近200种微生物基因组预期很快就可以完成。
测序工作的努力已经揭示了数万个新基因,主要的是编码酶的一些基因,其中大约三分之一可以被归到“有功能”的家族里,这是一个十分丰富、而且每天都在增加的新工业酶后选者的来源。
相信随着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将会有大量新的工业酶被人类发现。
2.3 定向性进化在以发现工业酶为主要目标的所有技术中,定向进化(directed evolution简称DE)可能是最强有力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