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2)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2)

浅谈幼儿不良行为习惯
一、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定义
所谓的“不良习惯”就是指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长时间养成的一种难以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和是一些基本的生活规则,甚至是一些语言等等。

而每个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身上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坏习惯,这些坏习惯会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幼儿的价值观,这些会成为家长和老师头疼的问题;例如:幼儿表现出的胆小,与同伴大家,乱扔杂物等等。

所以在幼儿的成长阶段中,给予幼儿积极有效的教育方式。

2-3岁是幼儿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阶段。

他们离开了家庭的庇护,开始了与家庭大不相同的集体生活,在生活的习惯和基本的行为准则上开始有了新的约束,不能像在家里一样随心所欲,想怎么做怎么做。

但由于幼儿的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差,有时会显得不够稳定。

2-3岁的幼儿相对于一些简单的行为准则基本能够掌握,但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是人生快速成长的重要阶段阶段,需要老师和家长正确引导,共同帮助,言传身教。

二、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大大小小的习惯,这些习惯渐渐的会影响幼儿。

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长辈们常说的一句话,大概就是说明幼儿的一些行为习惯,甚至性格便决定了幼儿的以后的成长和发展,虽然这句话不能完全概括是对是错,但确实是会影响幼儿的。

现在幼儿常见的不良行为有:
1、挑食
挑食是指幼儿飞饮食十分挑剔,特别喜好或者讨厌某种食物,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十分不好的饮食习惯,对于幼儿的发育以及营养的摄入是有阻碍性的,幼儿对某种食物过度喜好或者只吃某种食物,这些对幼儿来说营养摄入是不均衡的,久而久之,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小到缺乏身体中某种维生素,体重下降,大到营养不良,易晕倒。

2、乱扔乱放
现在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都太过于随意,导致幼儿养成了乱扔乱放的坏习惯,我们会经常地发现每当幼儿自己玩玩具时,会把玩具摆弄到整间屋子都是,大人总是会在他们结束游戏后跟在后面收拾“残局”。

时间长了养成了习惯,幼儿会觉得只要玩玩玩具总会有人帮他收拾整理,随着日后的演变会愈发明显,比如路扔垃圾等等。

而有的孩子会将自己的物品摆放的井井有条,这些都是后天长辈们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其实对于幼儿来说,从小培养他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不事事包办,对他以后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

3.自私
现在的幼儿大部分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是家人眼中的“小公主”、“小皇帝”,家人过度的骄纵和宠爱幼儿,一味的顺从,长时间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会越来越明显,所以在幼儿园经常会发现一个幼儿对另一个幼儿说:“这是我的”、“我不想跟你玩”等诸如此类的话,时间久了,幼儿的性格也会发生变化,甚至会变得蛮不讲理自私霸道,日后对于幼儿的人际交往也会有重要的影响。

4、攻击性行为
(一)家庭的原因
当前社会竞争太过于激烈,现在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这往往会忽视一些其他方面的培养——行为习惯。

现在大部分的幼儿几乎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眼中从小被捧在手心里长大惯了,对于孩子任何任性的要求基本上都会满足,难
免会让幼儿养成一些坏习惯。

而现在长辈会认为小孩子不需要学习什么,长大后就自然而然的会了,只要每天能够不哭不闹按时吃饭就好了,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成长教育。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些坏毛病:“看中的玩具不买孩子就会大吵大闹不停;吃饭时需要大人一勺一勺喂到嘴边才肯吃;在公共场合不顾他人大声嬉闹等等。

”这些种种的坏习惯会随着幼儿的成长而成长,有句话说的没错“习惯成自然”,或许现在幼儿年纪小看不出什么不好,时间长了这对他以后的成长会有重大的影响。

所以,对于幼儿来说,家庭是幼儿最好的老师。

长辈要学会在生活每一件小事中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与鼓励,不能事事包办,也不能事事包容,犯了错误就一定要指出缺点,并教会他们改正缺点,再出现同样问题时一定要避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