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即“嫡”,其子为嫡子,按照周制,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
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不在考虑之内。
如果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4.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即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由周人创立。
,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主要内容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为了正定五经文字,在熹平四年,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
6.自然神崇拜: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
在世界宗教史上的各种自然崇拜中,当推日神崇拜为最盛。
7.六七家宗:魏晋时期,玄学与佛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
“六家”指魏晋时期传扬般若学的六个佛学派别,它们是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
“本无”一家后又分出“本无异”一宗,合称“七宗”。
从思想内容说,“六家七宗”都在谈论、宣扬佛教“空”的道理,但具体说法却各不相同。
从立论角度、思想旨趣说,“六家七宗”又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即心无、即色、本无。
8.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结合。
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宋明理学把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
理学是整个东亚文明的体现。
其主要派别有:气本论、理本论、心本论。
9.以人为本: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10.中西体用:是鸦片战争之后就出现的一种观点,流行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
这种理论一面主张引进西方的物质文化,一面又要捍卫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而二者的关系,前者为“用”,后者为“体”,“用”是为“体”服务的。
简答1.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2.为什么说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箝制和束缚:经济剥削是上层建筑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央集权政体需要豢养大量的专职官吏和军队,政治特权阶层需要奢华的消费,这就必然加重劳动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兵役的负担,使下层民众不堪负担-。
重农抑商的观念使工商业经济受到严重剥削。
(2)自秦汉以来,中国的意识形态是围绕着农耕经济这一核心的,它带有明显的保守、怀古特征,言必三代周孔,成了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思维模式。
这种保守的意识形态,导致社会普遍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再者,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也十分不利于商品经济及新因素的成长。
中国是一个地区广大的封建大帝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使落后地区拖住了先进地区的后腿。
箝制了先进地区商品经济及新因素的发展,在以上种种因素的制约下,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不可能出现飞跃的前进。
3.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1)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衡,宗教势力对王权形成巨大冲击、中国的统治者只是奴仆,宗教为统治者服务,中国王权没有与之抗衡的实力,因此不能长期延续。
(2)欧洲是多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商业海上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眼界开阔,形成了名族意识,冲击了王权;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们思想保守,使封建专制统治发扬光大。
(3)欧洲君主专制维护封建贵族的同时鼓励发展工商业;中国的君主专制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
4.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我们祖先黄帝的权力,是用武力取得并用武力加以扩大的。
君主官僚政治体制从春秋到辛亥革命基本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2)经济基础稳固。
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被人为地保护起来,把能够瓦解自然经济基础的工商业视如洪水猛兽,因而这个基础就变得异常稳固。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从总的趋势来看是日益强化,到明清时期走向极端,终于消亡。
(4)对人生控制严密。
中国是一个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最早的国家,中国专制统治者还十分重视用控制生计的方法,把农民牢牢固着在土地上。
时间久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风俗也就形成了。
5.《诗经》描写的五方面的内容:(1)周部族的历史,这些诗以歌颂周室祖先的功德为主,但客观上较生动地记载了周族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片段,如《大雅.公刘》、《大雅.绵》;(2)描写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情景,如《豳风.七月》;(3)描写战争和徭役的情形,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
反映人民抗侵略的决心,如《秦风.无衣》;(4)控诉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如《伐檀》、《硕鼠》;(5)叙述爱情和婚姻,如《溱洧》、《将仲子》。
6.元剧的五类主要题材:(1)爱情剧,主要描写青年男女对爱情与婚姻自主的追求,鲜明地体现了反对封建制度及封建道德规范的倾向,如《西厢记》、《墙头马上》;(2)公案剧,它们一般通过刑事案件的审判,揭露贪官污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罪恶,歌颂人民群众的不屈斗争,同时也表彰廉洁公正的清官,如《窦娥冤》、《鲁斋郎》、《陈州粜米》;(3)水浒剧,主要描写梁山英雄除暴安良、解民倒悬的狭义行动,如《李逵负荆》;(4)世情剧,主要揭露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丑恶现象,批判矛头尤其集中于统治阶级对妇女朝三暮四的行径以及守财奴、败家子、伪君子之类的人物,如《救风尘》、《看钱奴》、《东堂老》‘(5)历史剧,主要表现历史上重大的政治斗争和民族斗争,歌颂忠臣义士,谴责奸臣贼子,表彰民族英雄,批判异族侵略者和卖国贼。
如《赵氏孤儿》、《单刀会》、《汉宫秋》。
7.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基本信仰是“道”,他们着重从宗教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老子所讲的“道”,把它说成是宇宙万物之本原,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
道教信奉的最高神为“三清尊神”也是“道”的人格化。
道教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通过修道,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就可以成仙。
因此,长生久视、全性葆真就成为道教的一个基本教义。
道教没有什么虚玄高深的理论,但是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确保留着许多中国传统的东西,因而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8.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1)中国古代化学与道教的关系:道教的最终目标是长生久视、得道成仙,于是教徒们就采用服食丹药的方法来修行,为了制作丹药,道教徒们写了很多书,做了很多炼丹实验,正是这些炼丹理论和实践,翻开了中国古代化学史重要的一页。
(2)道教与中国古代医学、药物学的关系:道教炼丹家往往兼攻医学和药物学,对于药方的制作方法、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都有书详细记载,对于今天的药物学和中医治疗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还有内丹对气功的影响。
(3)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六朝的许多怪志小说就是为道教而作,有些作品思想内容与道教关系十分密切。
诗歌中也有许多表现神仙、道情的作品,且信道虔诚,颇具仙风道骨。
(4)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
如对城隍、土地、灶君的崇拜和祭祀,几乎遍及全国各个地区,春节习俗中的桃符、灶马、门神等都是出自道教。
论述:1.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答:中国地理环境有利于开放还是封闭,对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作肯定或否定。
首先,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开放或封闭,中国的西北、西南有很多高原、荒漠,但东南却有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可以通向世界各地,就是在西北和西南,也有多处通道,早在公元前就开辟了丝绸之路,就是有力的证明。
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地理障碍的影响也不同,人类早期无法逾越的障碍,以后大多成了坦途。
但即使生产力提高了,障碍还是存在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通毕竟要比华北平原和长江下游困难得多。
再次,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也不是唯一的开放途径。
唐朝以前中国与西方的联系主要依靠陆路,所以地处内陆的长安和洛阳反而比大多数沿海地区更加开放。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根本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中国当时的富足、强大让国人安于现状、自我陶醉,与地中海文明相比较,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给文化交流带来的障碍也是不容忽视的。
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纵观中国历史,宗法制度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虽有所变异,但其模式基本上循而未改。
(1)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西周时代统治天下的主角是姬姓家族,到秦始皇时期,把权力的核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远比“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宗旨贪婪得多。
刘邦当了皇帝后,权力就成了刘氏的权力。
这种家天下思想不只统治者有,还深深影响到广大的民众。
家天下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这个家族就一直统治下去。
(2)封国制度不断:分封制曾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
秦汉以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封郡县制度一直不同程度或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