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非智力因素理论研究从1990年Salovey发表开发情商一文正式开始,2000年以美国为主的研究同时在各领域展开,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高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明确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又称智商IQ)的作用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又称情商EQ)的作用要占80%。
Daniel Goldman, Harvard University psychology professor, in his book "emotio nal intelligence" clears that a person's success includes 20% intelligence factors (also known as IQ ) only, and 80%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also known as e motional intelligence, EQ) .美国学者保罗?韦地博士调查了9万名幼儿心目中喜欢的教师后,归纳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1)友好的态度;(2)尊重课堂上每一个人;(3)耐性;(4)兴趣广泛;(5)良好的仪表;(6)公正;(7)幽默感;(8)良好的品性;(9)对个人的关注;(10)伸缩性;(11)宽容;(11)颇有方法。
在这12种素质中,半数以上是对教师非智力因素品质的期盼与要求。
这其中包括学校领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
心理学家韦克斯勒说:“所有智力水平上都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不能代替其他基本能力,但是,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2、国内研究现状自从非智力因素的学说进入我国以来,教育界许多有识之士试图将它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开展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湖北武昌王萍老师进行的音乐学科智力与非智力教育实验、章兼中教授的直接拼音英语入门“十字教学法””d irect phonetic alphabet method” and“ten words teaching method”in E nglish teaching都体现了非智力的学说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2)将多媒体教学引用课堂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3)教师为幼儿创设民主谐的氛围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已有研究,部分值得我们借鉴,在实践中进一步体验。
但我们也认为其中的研究也存在不足。
如: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缺乏知识的“学以致用”,即知识的生活化。
虽然研究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但忽略了对不同层次的幼儿进行不同评价致使幼儿对幼儿失去兴趣。
在创设民主的氛围中并没有细化教师的“教学、交友、交心,”在培养兴趣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及意志品质的形成。
一、国外情况简介二十世纪初,随着智力概念的提出和心理测验的蓬勃发展,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Alexander,W.P.)在其论文《智力:具体与抽象(Intelligence,concrete and abstract)》中首次提出了“非智力因素”(nonintellective factors)这个概念。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lligence concept and psychological tests booming, the concept of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emerged. In 1935, American psychologist Alexander.W.P. proposed the "non-intelligence factors" concept in his paper "Intelligence: concrete and abstract," for the first time.亚历山大发现在智力测验中,有些起作用的变量被忽视,它们包括个体的兴趣、克服困难的坚持性以及企图成功的愿望等等,这些因素和一般智力因素一起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
在亚历山大的启迪下,美国另一位心理测验大师韦克斯勒(Wechsler,D)于1943年提出了“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概念。
测验的直接经验使韦克斯勒越来越重视非智力因素的研究,1950年他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一文,专门就非智力因素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
他认为,一般智力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各种智慧能力之和,还应包含有其它的非智力的因素。
据他的观点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气质和人格因素,尤其是人格因素,还应该包括先天的、认知的和情感的成份。
一般来讲,心理学界将韦克斯勒的这篇文章,作为非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诞生并作科学研究的标志。
令人遗憾的是这两位测量学家却没在非智力因素测量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在智力测验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渐渐发现,智商对人们活动结果的解释力往往是有限的。
研究表明,即使在学生学业活动中,IQ与学业成绩也只有中等程度的相关(R=0.5左右)①。
而智商与人们日常社会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成就相关则更低。
于是部分心理测量工作者试图探索一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智力”,Epstein和Meier认为“应用性智力”是一种由非智力因素构成的“建设性思维”(Constructive thi nking)。
他们设计了“建设性思维测验”(简称“CTI”),所测内容包括:情绪控制、行为控制、思维定型、迷信思维、内在乐观性、否定思维。
他们认为通过CTI所测得的是一种“与智商相关很小的非智力形式的智力”②,正因如此,我们也可以把CTI看作一套“非智力因素量表”。
Epstein等人运用因素分析方法发现,智力量表和CTI量表并非对智力的不同测量技术,它们测量的是不同的能力。
除了CTI以外,对非智力因素进行测评的工具,目前在国外颇具影响,使用较多的是Tracey和Sedlacek(1984,1989)设计的非认知问卷(Non-Cognitive Questionnaire,简称NCQ)。
③④NCQ主要测查了与大学生学业成功相关的8个因素,即:1.自信(positive self-concept or confidence)2.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估,特别在学业方面(realistic self-appraisal especially academic)3.正确理解和对待种族歧视(understands and deals with racism)4.目光远大,而不鼠目寸光(prefers long-range goals to short-term or immediate needs)5.借助权威(availability of strong support person)6.成功的领导经验(successful leadership experience)7.乐群(community involvement)8.在某一领域所获得的知识(knowledge acquired in a field)各因素下面的项目数量不等,问卷共计27个项目。
国外NCQ问卷主要是将它用于同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ACT(American College Test)等测验一起来增强对大学生学业成就预测的预测力。
因为研究者发现标准测验如SAT 和ACT在对白人大学生(White Student)学业成绩的预测中具有较好的预测力和预测效度,但对非白人或非传统学生(Nontraditional Student)的预测力较低。
⑤究其原因发现诸如SAT这类的标准测验是以白人大学生作为常模样本来设计的。
按照斯腾伯格(Sternberg)(1985,1986)提出的三种类型的智力理论,人的智力有三种类型,即①合成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是指在一个有结构的和定义完好的上下文中解释信息的能力。
②经验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是指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变化的情景中解释信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景智力(Contexual Intelligence):是指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及操纵、谈判系统的能力。
事实上,象SAT这样的标准测验只测验了个体的合成智力,传统的高等教育的入学系统也都倾向于使用代表了这种智力类型的标准化测验,Sedlacek的NCQ问卷就主要设计用于测查个体的经验和情景智力。
该问卷通过在大学生当中,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大学生(Minority Student)中广泛地应用,表明它在预测各类学生群体的学业成就中都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国外学者也以此问卷为蓝本,在African Americans(Boyer & Sedlacek,1988; Sedlacek & Adams-gaston,1992); Caucasians and African Americans(Tracey & Sedlacek,1984,1985,1987); Asian Americans(Fuertes,Sedlacek, & Liu,1994); Student-Athletes(Sedlacek & Adams-gaston,1992); MedicalStudents(Fogleman & Saeger,1985)等学生群众中做了大量的实证工作。
⑤⑥⑦⑧⑨二、国内情况简介在我国,1981年吴福元教授在广州心理学会议上首先正式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同年李志在《陕西教育》(1981年第12期)上也曾撰文《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燕国材在《智力与学习》(1981年2月版)一书中也提出了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问题。
尤其是燕国材在《光明日报》(1983年2月11日)上发表了《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后,引起了我国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各方学者纷纷撰文,各抒己见,掀起了一场关于非智力因素的讨论和深入研究。
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非智力因素说从启发人们更新教育观念的角度来讲,它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从理论转化为应用技术的角度来说,它还处于不断的摸索和尝试阶段。
如果按照以测量工具这一标准来划分的话,这段时间国内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借用国外相关量表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实证研究阶段。
这一阶段大约从1985年到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