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提供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
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
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如:2014年的新课标全国卷Ⅰ、新课标全国卷Ⅱ、湖南卷、广东卷),二是直接给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如:2014年的湖北卷、北京卷、浙江卷、重庆卷、四川卷)。
下面我们为考生提供几种常用的文言文断句方法,以期对考生文言文断句能力的提高,给予指导和帮助。
步骤一通文意,语感断句,由易到难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步骤二抓标志,沿波讨源,当断则断(一)虚词标志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
1.句首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即、苟、若、纵、纵使、至若、若夫、于是、且夫、向使、虽等。
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句中虚词:于、以、而、者等。
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3.句尾虚词:也、乎、哉、矣、耶、耳、焉等。
常常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末尾,在它们后面一般要断开。
这些分类只是相对的,如“也”有时作句中语气助词,“者”也可作分句末的停顿语气词,等等。
【应用体验】1.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
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选自《苏轼文集·诗论》) 【解析】要给画线部分文字断句,可以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盖、于、而、夫、惟、是以、乃、虽、者、故、也;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位置:“盖、而、夫、惟、是以、乃、虽、故”属于句首虚词,“者、也”属于句尾虚词,“于”属于句中虚词。
由此,就可以准确断句。
【参考答案】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参考译文】自仲尼去世以后,六经的事理,就散失而不能让人理解了。
其弊端大概在于后人对于意义的探求太深,对于理法的探究又太急切。
六经的事理,就是因为它贴近人的性情,所以才能流传很久而没有遭废弃。
而社会上那些迂腐之士,却都曲解立说,即使它的本义不是这样的,也一定牵强附会硬认为是这样,因此它阐释的事理不流畅透彻。
(二)实词标志1.名词、代词作标志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
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应用体验】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解析】短文中“扁鹊”(包括“医扁鹊”)、“武王”(包括“秦武王”)、“左右”、“君”等,这些名词或代词或在句首,或在句尾,它们的前后有可能需要断句。
再借助对话标志“曰”,以及虚词“也”“之”等,基本上可正确断句。
【参考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参考译文】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希望为他医治。
国君的近臣说:“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到。
”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很生气,扔掉他手中的石针,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理的人一道讨论,破坏治疗。
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的一个举动随时都会有使国家灭亡的危险。
”2.对话中的标志动词:曰、道、云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
不过,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
【应用体验】3.请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解析】文段中表明对话、引文的“云”“曰”可以看作断句的标志。
注意要分清第二个“曰”不是对话标志,是转述的内容,那么此处不能按对话来处理。
“则”“故”是句首虚词。
由此,可以进行断句。
【参考答案】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参考译文】《冷斋夜话》说:白乐天每写成一首诗,一定叫他家的老妇人读读,问她能理解吗,老妇人说理解了,就存录下来。
(如果老妇人)不能理解,就又重新更改。
所以唐朝末期的诗,风格上趋于粗野庸俗。
(三)句式标志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判断句,如“……者,……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得无……乎”“无乃……乎”等;被动句,如“为……所……”“见……于……”等;还要掌握一些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如“如……何”“奈……何”“若……何”“与其……孰若……”。
此外,文言文中常常会碰到省略的情况,阻碍正确断句,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判断。
【应用体验】4.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画线处断句。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
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
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解析】文段中有固定句式“无以……者”,可作为断句的标志,然后根据主语、对话关系和句首句末语气词进行断句即可。
【参考答案】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
【参考译文】等到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说:“我听说富贵者拿财物送人,仁者用言语送人。
我虽然不能富贵,但私下用一下仁者的称号,请让我用言语送你吧!凡是当今的士人,因聪明深察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人;因知识广博喜好辩论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好揭发别人隐私的人。
作为人子不要只想着自己,作为人臣要尽职全身。
”孔子说:“我一定遵循您的教诲。
”从周国返回鲁国,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
从远方来向他学习的,大约有三千人。
(四)修辞标志1.以“顶真”确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应用体验】5.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2)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左传·襄公十五年》) 【解析】(1)句中紧密相连的相同词语是“臣”,(2)句中类似的词语是“子罕”和“玉人”,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断句。
【参考答案】(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2)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参考译文】(1)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于是)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2)宋国有人得了块玉,拿去献给当权的大官子罕。
子罕不接受。
献玉的人说:“给做玉器的师傅看过,说是件宝物,才敢进献的。
”2.以“排偶”确定句读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应用体验】6.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解析】文段中的“其积于中者”与“其发于外者”,“其清音幽韵”与“其雄辞闳辨”是对偶句;“浩如江河之停蓄”“烂如日星之光辉”“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是对偶句和排比句。
根据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了。
【参考答案】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参考译文】先生具有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
在心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发为文章,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
那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
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文言文断句”专项强化练】(时间:40分钟满分:45分)题组一客观选择题组(18分)1.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文后题目。
郗超与谢玄不善。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 对文段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B.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C.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D.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