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唯识论

唯识论

唯识的现实意义杨小福(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15)摘要:但凡了解点唯识学的人都知道其义理对现实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要将唯识之体作为现实之用,必先深刻地理解唯识学所阐述的形而上之义理。

既然拿来用,必定涉及到学以及用。

大家都知道,唯识可以看作是佛教鼻祖,但是后来佛教本身也分了派别,单独的派别义理并不能完全代表唯识,由于此文侧重点不在此,因此不再细谈。

可以这样说,如果将唯识看作体的话,那么现实社会中的佛就是用。

而大部分人对唯识的接触都是从学佛或了解佛而开始的,可是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易将学佛与佛学混为一谈,致使在追求佛学过程中“失之一毫,谬以千里”。

学佛于佛学为两种完全不同概念,现实生活中很多求佛之人不能完全区分学佛与佛学之真正要旨,甚至对于学佛之目的也不尽清楚。

处事不争就能带来好运。

另外,万物是紧密联系的整体,表现在人这个群体中就是整个人类群体当中的生死,好坏,是非都是没有差别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也是错,错也是对。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学佛的一个大境界就是能让我们明白,福报源于给予众生的施舍,然而这种施舍是无条件,无目的的。

最后为人处事宽容便能获得心灵的丰盈!关键词:唯识;福报;施舍;宽容释义所谓唯识,即是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

这是遮简迷情、外界有实我实法的存在,表显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

换句话说,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

因此说:‘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

中国唯识宗立宗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大乘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之一世亲的《唯识三十颂》为主线,由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三藏法师揉合印度十大论师的诠释编译而成,最能体现法相唯识学派的基本思想。

唯识论唯识的认识论,就是由识分成“见分”(认识的主体,亦即认识的能力或作用)及“相分”(认识的客体,亦即反映在主观上被认识的形相),然后由见分去认识相分。

此时的经验,可以给阿赖耶识造成新的印象,形成新的种子。

世界万物只是阿赖耶识内藏的自性各别的诸法名言种子的显现,故说境依识起,唯识无境。

佛教大乘佛教瑜伽行派重要术语之一。

意谓世界一切现象都是心识所变现,心外无独立的客观存在。

亦称“唯识无境”。

这种观点认为有情的“识”可分为八种:前五识,谓能了别外界对象的眼、耳、鼻、舌、身等识;第六识,谓有想象、思考等统觉作用的意识;第七识,谓作为潜在的自我意识的末那识;第八识,谓作为前七识的根本及核心的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内藏着被命名为种子的能产生世界各种现象的精神因素,故又称为“藏识”或“种子识”。

从阿赖耶识能维持种子及身心器官这一方面说,又被称为“执持识”。

“唯识无境”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宗教理论与宗教实践的基石,也是中国佛教地论学派,摄论学派以及法相宗的基本观点。

一成佛之要在去二重障但凡了解点唯识学的人都知道其义理对现实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要将唯识之体作为现实之用,必先深刻地理解唯识学所阐述的形而上之义理。

既然拿来用,必定涉及到学以及用。

大家都知道,唯识可以看作是佛教鼻祖,但是后来佛教本身也分了派别,单独的派别义理并不能完全代表唯识唯识望文生义就是唯有识。

识在《成唯识论》当中解释为内识,说万法唯识,讲的是所有的我执与法执皆为内识的变现,是有非有的,有是说内识本来就存在;说没有是指它的存在呢又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唯识学说其为梦幻泡影,一切内识及法相都是相似相续的。

《成唯识论》当中有个造论缘起:“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故。

由我法执,二障俱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

”这就说明唯识的含义是重在破我法执。

我法执从唯识的角度看来呢,就叫做“外境”。

那么这个外境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主要是愚夫对于内识变现的各有情身持执有,执着有情有实在的主宰,这样就成了我、我所执,也就是人我执。

这个人我执就包括我自己的根身,和根身所依的各方面的东西,而成了我、我所执。

同时,也认为其他有情,不管人也好,六道轮回中的其它有情,或者是圣,或者是凡,都认为是一个有情,就是一个实在的主宰者,这也是执所摄。

所以我执呢,就不仅仅是一种相,而是种种的我相。

同时,愚夫不了一切自然现象和一切社会现象都是内识所现的似境。

这样一来,就把根身所依的,诸识所见的天、地、日、月、星辰、草木、河水、宫室楼台,以及社会上的种种活动,每一活动,每一现象,都认为是一种实物;无量的现象,就认为是无量的实物,这样就成了种种的法执。

有了我执和法执,就会引起烦恼现行,也就引起所知障现行。

有烦恼障就造业,由业感果,引起生死轮回,使有情生死不断,死此生彼,不得解脱。

由于有种种法执,便于一切事物的离言本性不能通达,而起种种所知障。

有了所知障,便使我们内心的智慧不能显出,诸法的本性也不能显出,这样一来,就有障于佛教的大菩提。

总的来说,我法执就是外境的具体内容。

我们要问,外境是什么呢?主要就是种种我执和法执。

所以呢,外境来说,实在没有,我执、法执本来是空。

唯识的道理首先就是说明但有内识,只有内识,没有外境,所以叫做唯识无境。

无境者,无妄执之外境,非无内识所变的似外境。

因为内识所变的似外境,它本身仍然是识,这是有的。

把似外境颠倒妄执为真实的,离识别有之实物,就有了种种我法执,这个外境是绝对是无。

因为,它是遍计所执,如龟毛兔角,既无体,也无相。

因为成佛要有一定的因缘,那么因缘既然是客观的,人的主观怎么能够创造因缘呢?唯识家纠正了这个缺点,认为法从因缘生,这个因缘不是识以外的因缘,不是客观性的因缘,而是主观内部自具的因缘。

因为阿赖耶识中种子生起现行,现行同时又熏成种子,如海水生波,波跌下来,又为海水,水生波,波生水,辗转往复,无有穷尽。

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亦复如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种现熏生,辗转无穷。

因为一切法皆从识内因缘产生,而此因缘呢,就是内识现行法熏习而成。

这样的因缘,人就可以加以掌握。

就是说,在世间生死流转,就是造有漏业为因缘而产生,那么要出离解脱,要成佛,就要造无漏因缘,使无漏因缘熏习成种,这样子就具备了内识里面的净因缘,由此净因缘,就可以生起出世间的净果。

也就是说,要成佛,就要修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广摄众生以为自体;同时,又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这样子来造种种无漏业,熏习种种无漏种子,有了无漏种子,我们就具备了无漏的因缘而成佛,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以上是唯识学里阐述的成佛过程中的所知障,以及为了成佛,而提出的解决所知障,生无漏缘成佛的途径。

了解了求佛过程中所知障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途径接下来便是行了。

中国哲学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成人成圣,这与佛教里追求的成佛,脱离六道轮回,得大解脱的追求不谋而合,了解了形而上的义理,接下来需将义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以造福现实社会,这便是中国哲学老生常谈的“入世”相对而言,入世的“唯识佛学”并没有出世的“唯识佛学”那样高不可攀。

不过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说出世是理想,那么入世必定是现实!二把握唯识,弄清学佛学与佛学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前修。

别忘了回家的路,别迷失了自己如果我们真是一个唯识之人的话,就应该积极地投入到这个事事为社会为大众服务奉献的行列里来,献一份爱心,帮一个穷人、积一份善德,尽一份责任;如果真是一个学佛之人的话,就应该认真学习“原始唯识与现代佛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刻苦修行,使自己早日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上成佛。

可悲的是,有很多学佛之人因对唯识不甚了解,而不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佛,不能用正确的方法来学习佛法。

他们想问题做事情不依正确与否为标准。

学佛也好,做事也好,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结合求实效,不能偏见,不能执著。

谁讲得正确,谁讲得符合佛理,不管是谁,应该都听,谁能发扬唯识的精神,谁能依法奉行,无论是谁,都值得敬仰与学习,这才是佛教所提倡的“正知正见”和“平等心”,可是大多数修行人是依人不依法,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干什么。

有些人把烧香拜佛当成学佛的主要途径;有的人一天三课,把诵经念佛当成修持学佛的全部内容,他们将学佛与现实生活,将学佛与社会实践,将学与用,总是象油和水似的结合不起来。

真正的学佛,真正的修持,是要从现实的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各自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没有贪嗔痴。

学佛只有结合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实实在在的利益。

学佛到底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这个一定要搞清楚!绝对不是念了多少部经、念了多少部论,仅仅会写、会讲,那没有用处的,那些世间人都会!把佛法当作世间一种学问去研究,搞的是佛学,不是学佛。

学佛是让我们幸福快乐的,是让我们生活越来越轻松的,如果一个人越学佛越感到麻烦和不便,越学佛越感到受到约束和压抑,那么,毫无疑问地,你肯定是学错了,如果再学到人见人烦,人见人以为你这个人有问题,有毛病,那么我更要告诉大家,如果您再这么学下去,肯定会走火入魔。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

三利从不争中来唯识学说道,要成佛就要修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广摄众生以为自体;同时,又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

其中“利行”“布施”实属不争。

“世间的一切善法,都是佛法”。

此话讲得很透彻,很有道理。

好就好在他把佛法和世间法圆融地结合起来了,把佛法的内涵提升到更深入、更全面、更现实的层次。

学佛关键在会活学活用,是用智慧的佛法培养智慧的大脑,实现智慧的生活。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一直在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一天,他将两个得意弟子智坚和智远,用绳索吊放于寺院后的悬崖之下,对他俩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悬崖下攀爬上来,谁就将是我的接班人。

”悬崖之下,身体瘦弱的智坚屡爬屡摔,摔得鼻青脸肿,但还在顽强地攀爬。

当拼死爬至半壁无处着力之时,不幸摔落崖下,头破血流,气息奄奄。

最后,高僧不得不用绳索将他救上来。

而身体强健的智远,在攀爬几次不成功后,便沿着悬崖下的小溪,顺水而下,穿过树林,出了山谷,然后游名山,访高师,一年之后才回到寺中。

奇怪的是,高僧不但没有骂他怯懦怕死,将他赶出寺门,反而指定他为接班人。

众僧很是不解,纷纷询问高僧。

高僧微笑着解释道:“寺院后的悬崖极其陡峭,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

但悬崖之下,却有路可寻。

如果只为名利所诱,心中就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

这时,是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

在名利的牢笼之内,徒劳地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则粉身碎骨。

”不久,高僧在安详中圆寂。

智远成了这座大寺庙的住持。

此后,寺庙内香火鼎盛,僧徒日众。

抛开名利,让内心清净,这是无上的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