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心理问题幼儿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对于幼儿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乃至其一生的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其年龄阶段发育的基本特点。
因为,有些问题是幼儿发展阶段中的年龄特征,随着其年龄的增长以及教育的实施,这些问题会逐渐地自行消失,不属于心理问题。
例如:两岁以前的幼儿,经常会出现尿床的现象,这是由于其生理机能发育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属于正常现象。
再如,两三岁的幼儿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这也是其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年龄特点,也属于正常行为。
那么,什么是幼儿的心理问题呢?幼儿的心理问题,是指幼儿心理活动异常及行为表现偏离常态的现象。
仍然拿上述例子来分析,两岁以前的幼儿经常出现尿床的现象,是属于正常的,但四五岁的幼儿如果也经常出现尿床现象,那就不正常了,属于一种心理问题。
同样,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社会交往经验的获得以及教育的实施,幼儿会逐渐变得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会分享与合作,如果四五岁的幼儿仍然处处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那他就很难与人相处,结果必然会导致社会适应上的障碍,这就是一种心理问题。
因此,在判断幼儿心理是否正常的时候,首先必须结合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同时,还要考虑到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特点以及教育文化背景,综合地加以判断。
由于幼儿尚处于身心发育的迅速时期,其可塑性很大,这就为幼儿心理问题的矫治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如果幼儿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指导和矫治,这些在情绪和行为上的偏异就会得到较好的纠正,或者完全消失,这对于幼儿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乃至其一生的健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成人应及早地发现并重视幼儿的心理问题,及时地进行分析,必要时,可以请儿童心理卫生工作者或儿童精神科医生进行鉴定确诊,然后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治疗手段,包括教育干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二、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幼儿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环境、教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为数不少的幼儿会在其发展的某些阶段里,出现或多或少的在情绪或行为上的轻微偏异。
例如:情绪不稳、爱发脾气、任性、冲动、多动、以自我为中心、破坏性行为、敏感、多疑、胆怯、退缩、害羞、过分谨慎、自卑、忧郁、孤僻、冷漠、依赖性强等。
这些在情绪或行为上的偏异,除了具有程度上的差异外,有的还有一定的性别差异。
也有一些幼儿会出现相对较重的心理问题,如:夜惊、梦魔、遗尿症、神经性厌食、口吃、选择性缄默症、多动症、攻击性行为、吮吸手指、咬指甲、习惯性阴部磨擦等。
(一)夜惊夜惊,是指睡眠时所产生的一种惊恐反应,属于睡眠障碍。
幼儿夜惊的主要表现是:在睡眠中惊醒,从床上突然坐起、两眼瞪直、惊慌失措、或哭喊出声,表现出恐惧、害怕、惊慌、焦虑等神情。
这时,如果叫他,通常难以唤醒,对于他人的安抚,他一般不予理会。
夜惊的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发作后仍然能平静人睡,睡醒后基本上对此事没有记忆。
引起幼儿夜惊的主要原因有:1.精神紧张、焦虑不安。
如离开亲人进入到陌生环境,受到成人的严厉责备,睡前看了较紧张、较恐怖的电视,或经常听一些情节较紧张的故事等。
2.不良的睡眠习惯。
如睡眠时将手压在胸口上等。
3.躯体患有疾病。
如因鼻咽部位患病而引起睡眠时呼吸不畅,或患肠道寄生虫病等。
幼儿夜惊的预防与矫治: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的各种因素。
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
如果幼儿患有躯体方面的疾病,应及早进行治疗。
随着引起夜惊诱因的解除以及幼儿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幼儿的夜惊会自行消失。
(二)梦魇梦魇,是指以做恶梦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睡眠障碍。
由于幼儿在做恶梦时是处于极度的紧张、恐惧、焦虑之中,以致大声哭喊而惊醒。
惊醒后,幼儿仍表现出短暂的精神紧张、焦虑不安,但能向他人叙述恶梦中的某些片断,表达出其恐惧、焦虑的体验,随后不多时,幼儿可以完全摆脱对梦境的恐惧情绪,再度人睡。
引起幼儿梦魇的主要原因有:1.精神紧张、焦虑不安。
如遭受挫折,受到惊吓,睡前看了较紧张、恐怖的电视,或听了情节较紧张均故事等。
2.不良的睡眠或饮食习惯。
如睡眠时将手压在胸口上,睡前吃了较多的食物等。
3.躯体患有疾病。
如因患呼吸道疾病而引起睡眠时呼吸不畅,或患有肠道寄生虫病等。
幼儿梦魇的预防与矫治: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的各种因素。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使幼儿的生活有规律。
如果幼儿患有躯体方面的疾病,应及早进行治疗。
(三)遗尿症尿床对于较小的幼儿来说,是一种也较普遍的现象,但幼儿到了四五岁以后,仍然经常性地出现不自主的排尿现象,则应视为患有遗尿症。
由于遗尿多发生于夜间,故也称作夜尿症。
在患遗尿症的幼儿中,通常男幼儿多于女幼儿。
幼儿遗尿症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由于精神紧张而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失调。
如精神受到创伤、受到惊吓、对生活环境的改变不能适应等。
遗尿本身也是一种精神紧张的刺激,因而反过来又会加重遗尿现象。
2.没有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
3.白天疲劳过度,引起夜间睡眠过深。
4.躯体患有疾病,如膀胱炎、糖尿病等。
幼儿遗尿症的预防与矫治: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的各种因素,包括幼儿因遗尿后产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幼儿逐步树立起克服遗尿的信心。
安排好幼儿的生活,避免幼儿白天过累,晚间适当控制幼儿的饮水量。
培养幼儿良好的排尿习惯。
对于患有躯体疾病的幼儿,应及早进行治疗。
同时,也可以配合进行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
(四)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厌食,是指由于心理因素而引起的一种进食障碍。
幼儿神经性厌食通常表现为:对食物缺乏兴趣,没有食欲,进食量很少,如果强迫进食则易引起呕吐。
引起幼儿神经性厌食的主要原因有:1.精神紧张。
如受到强烈的惊吓,家庭关系紧张,对新环境不适应,离开亲人等。
2.家长过分注意幼儿的进食量,强迫幼儿进食。
幼儿神经性厌食的预防与矫治: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的各种因素,使幼儿能精神放松,情绪愉快。
成人要改变不良的喂养方式,不要强迫幼儿进食,同时,积极地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迸餐环境,如果能有其他幼儿与其一同进餐,则可以起到较好的矫治效果。
(五)口吃口吃,是指在说话时不自主地在字音或字句上,表现出不正确的停顿、延长和重复现象。
它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节律障碍。
口吃的幼儿在说话时,通常还伴有情绪激动、跺脚、拍腿、摇头、瞪眼等表现。
口吃的幼儿常有自卑、胆怯、退缩、少言寡语、孤独、不合群等消极的心理特征。
在患口吃的幼儿申,通常男幼儿多于女幼儿。
引起幼儿口吃的主要原因有:1.精神紧张。
如家长对幼儿的期望过高,对幼儿的态度过于严厉由于父母离异、强烈的惊吓等使得幼儿受到精神上的刺激等。
口吃本身又会加剧幼儿心理的紧张程度,因而,当幼儿处于激动、紧张等状态时,其口吃现象则会表现得更为严重。
2.模仿。
幼儿具有好模仿的特点,由于觉得口吃者讲起话来很好玩,于是经常加以模仿,时间长了便形成习惯。
3.成人教育上的失误。
两三岁的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迅速时期,由于他们还不能迅速地选择词汇,或是不能迅速地组句,有时会表现出重复或延长某一个字或语言不连贯、不流畅的现象,这在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属正常现象,是一种发育性的口吃,而不是真正的口吃。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这种口吃现象会逐渐消失。
但如果在这一阶段中,成人经常对此加以纠正、训斥或加以模仿,无形之中会起到一种强化的作用,引起幼儿对自己说话的过分注意,使幼儿担心自己的说话不流利,精神变得紧张,这样口吃就会更加严重,结果反而真的形成了口吃。
幼儿口吃的预防与矫治: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的各种因素,成人应用平静、柔和的语气与幼儿说话,引导幼儿不要着急、慢慢地说,决不要对幼儿口吃现象进行指责或过于纠正。
同时,成人也应注意周围的环境,尽可能避免因幼儿口吃而遭到周围人的嘲笑或模仿。
引导幼儿练习朗读儿歌、练习唱歌,也是帮助幼儿矫正口吃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此外,还可以同时配以专门的训练。
对于幼儿在语言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不流畅现象,成人应正确对待,不要使幼儿对说话感到紧张和不安。
(六)选择性缄默症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并无器质性损伤或病变,只是由于心理因素而引起的在言语交往上选择性的保持缄默不语状态。
这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
患选择性缄默症的幼儿,通常在人多的场合或面对陌生人时,长时间地保持沉默不语,只是在亲人面前才开口说话。
选择性缄默症多发生于三岁以上的幼儿。
在幼儿选择性缄默症患者中,通常女幼儿多于男幼儿,而且,多见于较敏感、胆小、羞怯、体弱的幼儿。
幼儿选择性缄默症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恐惧、焦虑不安等。
幼儿选择性缄默症的矫治:消除引起幼儿心理紧张的各种因素,使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生活和活动。
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积极鼓励幼儿参加到各种游戏活动中去。
成人不要过多地注意幼儿的表现,更不要批评、训斥或逼迫幼儿说话,否则,会使幼儿的紧张心理加剧,甚至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这更不利于矫治。
对于选择性缄默症较严重的幼儿,可以请儿童精神科医生帮助治疗。
(七)多动症多动症是多动综合症的简称,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性疾患。
多动症,是指以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行为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症。
多动症一般在幼儿3岁左右就会起病。
在患多动症的幼儿中,通常男幼儿多于女幼儿。
幼儿多动症的主要表现:1.活动过多、动个不停、不能静坐、常干扰别人的活动、活动无目标。
2.动作笨拙、精细动作的能力较差。
3.注意力不易集中、易转移、做事常常有始无终。
4.易发脾气、易兴奋激动、情绪易波动。
5.有冲动行为和攻击行为、行为易变、对小动物无辜残忍。
6.难于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等。
以上这些表现,并非每个多动症患者都具备,而且,其表现的程度也并非完全一样。
幼儿多动症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很复杂,一般认为,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遗传因素、脑损伤、代谢障碍、铅中毒以及不良的教育方式等。
多动症的症状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但是,由于幼儿多动症患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会影响到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会引起成人对他们的不断干预,这些都将对他们心理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及早地进行矫治。
对于多动症的幼儿,成人要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帮助和指导,多鼓励他们,多表扬他们,不断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
帮助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律生活、鼓励他们多参加小组和集体的活动、引导他们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加强其动作的练习。
通过这些,可以对他们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还可以配合使用其它的治疗方法,如行为治疗等。
(八)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有意想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的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通常表现为:当受到挫折时,采取打人、踢人、咬人、扔东西、夺取别人东西等类似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紧张的情绪,以引起与别人的对立和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