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ff0000”>课题研究: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愉快教学”经验总结认识元、角、分。

你们愿意学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都说愿意。

这时,揭示课题,并组织学生扮演营业员角色亲身感受元、角、分的区别。

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的牢固有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教学中,我把例题进行了改换,老师、学生、学生家长都是例题中的主人公。

如:想带领同学们到哪儿参观、谁的妈妈或爸爸购物的问题、做工的问题、行程问题、最优方案选择的问题、谁与谁比较多或少的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活动等的问题。

这样,学生觉得亲切、自然、接近他们甚至就是他们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

今天用这几个学生举例,明天用另外几个学生举例,或者用老师自己举例,孩子们觉得亲切、很有意思、又很好理解,很感兴趣,开心地去思考,并积极主动地去解决。

在解答有错的情况下,孩子们是抢着纠正,这样,课本上的知识点便在这种近乎自己的生活情景之中让学生理解吸收并运用了。

同时教给学生阅读理解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找准切入点,并不断地加以运用和推广。

这些问题在学生手中便不再是问题,能轻松地解决。

(3)亲身实践呈现法有些内容的教学单凭老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效果差。

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

例如,在上“正方形的周长”时,为了教好这一课,可以先让学生们回家通过摸一摸家里的饭桌,量一量桌面变长等实践活动理解周长的概念。

从而为上好这节课埋下一个好的伏笔。

这节课一开始,教师先呈现一组正方形几何图形,创设了一个美丽的情境:“谁能够将正方形图形制作成一个小相框,并用彩带镶上边,让小相框更美丽。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

这一建议使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起来,从而很自然地引入周长的概念。

这样的教学为学生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周长概念的建立在同学们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4)游戏参与呈现法(转载于:wWw.. 在点网)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适当在导入新课中运用游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在进行2O以内加减法的练习时,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练习,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可以设计一个集体游戏——“打****”。

课前,教师先把硬纸片剪成****牌一样的大小,然后在纸片上写上一些20以内加减法算式。

全班每4人一组,每组一套****牌,比谁抢算的次数多。

名义上是“打****”,实际上是锻炼学生的计算速度。

游戏开始以前,学生个个摩拳擦掌,严阵以待。

当宣布“打****”开始后,他们很快就投入到既紧张又活泼的游戏活动中。

通过游戏,大大提高练习效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2O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5)设置悬疑呈现法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

教学开始,以“设置悬疑”作为学习的先导,通过教师有意识地设置障碍,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使用这样的故事导入新课:“明明和芳芳今年都是12岁。

但明明一共过了12个生日,芳芳却只过了3个生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台下议论纷纷,不知道其中的奥妙所在。

这时抓住时机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这样的新课导入方法新颖恰当,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起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激活创新智力,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环节:生成问题在情景创设的基础上,我们的课堂就要正式进入教学主题的环节:即本节课要学的是什么?能发现和提出些什么样的问题?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斯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及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抽象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有趣的情境,并提出数学问题(探究的问题)。

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

新课伊始,教师可用简洁的语言或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注意不是教学目标)。

然后提出明确的导学问题,即学习什么内容,注意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积极迅速提出问题。

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1.从课题切入提问。

课题一般都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

学生抓住课题提问的过程,就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

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与学生谈话引出×年×月×日,通过学生找出表示时间单位的词来揭题(板书课题),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思考后,提出许多问题,如:“一年为什么是十二个月?”“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比年还大的时间单位吗?”等等。

虽然有些问题本节课无法解决,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

学生积极质疑课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而且学生提的一个个问题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提问的能力。

2.从生活实例提问。

提出数学问题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改变例题的呈现形式,选择学生身边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如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时,教师联系本校周五准备召开的运动会作为素材,让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课堂上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华家离体育场有多远?”“小明家离体育场有多远?”“两家相差多少米?”“小明家比小华家离体育场远多少米”??对于本课重点,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出解题方法;对于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口头解答,对于本节课不能解决的,让学生课下研究,使学生感到“问题”就存在我们的身边。

3.从教材读本提问。

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质疑,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引导学生透过简洁文字表述,诱发新邃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从而促使学生对教材进行精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探究兴趣。

例如:从观察年历卡二月份的天数发现了平年和闰年的排列规律后,请学生研读教材结语:“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结合教材注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提问:“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结果学生提问:“‘通常’和‘一般’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说‘通常?”为什么公历年份是整百,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呢?”有没有更好更快的方法来判断哪一年是不是闰年呢?”??一个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精读教材、读透教材的欲望,又激起了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科普知识介绍中。

4.从同中求异提问。

提出数学问题教学中,教师应更新观念,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又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算法进行反思和质疑,促使学生优化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课时,根据情境列出算式:28×1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学生在探究结果?336?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算法:①估算;②口算;③笔算。

自主探索后让学生展示出不同的竖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各种算法的异同点,提出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为什么竖式不同而计算的结果却一样?不同竖式计算的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哪种算法更简便、清楚?更易于理解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激发了提出数学问题兴趣。

问题是数学发展的“源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数学学习是围绕数学问题而进行的学习。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的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不仅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因而,提出问题不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被人们看作是创造性活动或优秀才能的特性;提出问题可以学生单独提出问题、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再提出问题、还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

同一个问题情景,可以提出多个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让学生在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环节:自主探究创设了情景,并根据这一问题情景发现和提出了数学问题,接下来我们要进入的将是对这些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的环节。

或个体操作,或同桌交流、或组内交流,或组与组交流,从而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自主和合作探究进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经历、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是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必须有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中理解和发展,学生认知的过程、情感的升华、思维的发展、学法的领悟、意志的磨练都不能越俎代庖。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拼摆、游戏、制作、交流探究中经历结论得出的过程比告诉学生结论更重要。

根据儿童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括——认识特征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通过看一看、找一找、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探究活动,让学生眼、耳、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通过自己外显和内化的探究,更为自觉地参与、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从而建立了一种“以探究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

充分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猜数学、玩数学、画数学等方式来进行自主探究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