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符合控制程序

不符合控制程序

不符合控制程序编号:THJH—CX20版次:B/0标识:拟制:审核:批准:2003年10月10日发布2003 年10月15日实施河南天宏焦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不符合控制程序1目的通过实施本程序,使不合格产品和过程、活动的不符合,以及体系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事故、事件得到有效控制,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和不符合后果的扩大。

2适用范围适用于综合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品/不符合的控制。

3职责3.1公司管理层负责审批分管部门的严重不合格/重大不符合的处置。

3.2公司所有部门或人员都有责任在管理或操作过程中,将潜在的或已存在的不合格品/不符合情况通报给分厂、部门或公司,使其得到及时纠正。

3.3生产管理部负责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不符合的检查,并对处置结果进行监督。

3.4采购部门负责采购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不符合的控制。

3.5技术监督部负责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不合格品或不符合的检查,并对处置结果进行监督。

3.6安全处负责劳动保护监测过程中的事故、事件、不符合检查,并对处置结果进行监督。

3.7环保处负责环境监测过程中的不符合的检查,并对处置结果进行监督。

3.8贯标办公室负责综合管理体系内审和监督审核过程中的不符合检查,并对处置结果进行监督。

3.9相关部门负责对本部门发生的事故、事件、不符合(不合格)资料的收集、记录、整理和保持。

4工作程序4.1工作流程图(见图1)4.2总则4.2.1在体系运行中,各单位对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等管理的监视和测量时,发现产品、过程、活动不能满足规定要求时,应立即执行本程序。

422发现事故、事件、不符合(不合格)而未执行本程序,要对直接责任者追究责任。

图1工作流程图4.3不符合(不合格)的分类:4.3.1 不合格品(包括顾客提供的和供方供给的物资)包括:a物资的质量、规格、型号、尺寸、质量证明等项目不符合标准规定。

b受潮、受损、变质及过期的物资。

c成品(或半成品)的技术指标不符合标准规定。

4.3.2不合格品的分类:在产品实现过程中,通过监视和测量发现的未能满足预期控制要求的产品, 确定为不合格品;不合格品分为一般不合格品和重大不合格品。

4.3.3过程、活动的不符合包括:a综合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外部审核发布的不符合报告;b日常监控和测量所发现的不符合;c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设备、人身及火灾等事故、事件和各类不符合现象;d公司主管部门、各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各专(兼)职人员在检查工作中发现的各类不符合现象;e上级主管部门(单位)来公司检查时发现的各类不符合现象;f适用的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等变更所引起的不符合;g顾客或相关方发出的不符合报怨;h安全性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和事故(事件)调查时查出的不符合现象。

不符合过程分为重大不符合和一般不符合:a重大不符合是指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大(或同等性质)以上事故、事件;设备管理中的重大事故、事件;环境管理中的严重污染(污染物排放指标超标)事件;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或下道工序无法开展)的不符合等。

b 一般不符合是指重大不符合以外的各类不符合现象。

4.4不合格品的标识441 不合格物资a各采购部门应依据《采购控制程序》,确保采购的不合格物资均能被检查出来,并根据本程序进行处理。

b材料管理员对检查出来的不合格物资进行隔离存放,避免不合格物资与合格物资混同发放使用,必要时由部门负责人将不合格物资及时运出施工现场。

c检查发现不合格物资不能及时运走时,在隔离存放的情况下保管员负责标识。

d各采购部门应对不合格物资的标识与隔离进行跟踪监督。

e对不合格物资由管理人员填写不合格物资记录,此记录以验证报告为依据。

f采购验证部门负责组织不合格物资的评审,并提出处置意见,主管领导负责审批。

h管理人员及质量管理员按评审结论执行并在物资使用过程中做好记录。

4.4.2 不合格产品a公司各级检查人员都应确保所有不合格品均能被查出,并按本程序进行处理。

b在《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规定的检验和试验中,如发现不合格产品,责任单位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纠正,重大不合格品应停工,并上报主管部门按《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制定纠正措施,在没有得到彻底纠正和处理前,单位技术负责人监督不得进行下道工序,质量管理员负责检查。

c单位质量管理员负责对不合格品挂牌标识。

4.5不合格品的记录生产单位、供应公司或原料公司分别对不合格产品和不合格物资按处置方法分类保存有关质量文件并保证文件的齐全和准确性,并符合如下要求:a 拒收或报废的物资应有评审记录,记录应注明名称、规格、数量、不合格原因、供方及采购员。

b 让步接收、降级使用、返工及返修的不合格物资和不合格产品除执行 4.4.1条款外还应有部门以上单位技术负责人批准复检报告、复试报告等。

4.6 不合格品的评审4.6.1不合格判定依据:a公司的生产经营计划要求;b质量指标计划;c公司执行的有关产品技术标准;d工艺指标计划;e体系文件、国家标准等;f公司的其他有关规定、制度等4.6.2重大不合格品由技术监督部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编制整改措施,报公司主管领导审批。

4.6.3 一般不合格品由生产厂组织专业技术负责人和质量管理员参加评审,必要时可请有关部门参加,并根据评审结果编制整改措施。

4.7不合格品的处置4.7.1不合格物资的处置a 不合格物资由采购部门负责进行验证,获得客观证据,按照采购合同的约定向物资供方提交退货文件并处理退货事宜。

b 如对不合格物资让步接收和降级使用,整改措施必须经主管领导同意批准方可执行。

c 顾客提供的不合格物资,纠正措施必须经顾客代表批准,并指定责任部门实施执行。

4.7.2 不合格产品的处置a当不合格产品的结果造成重大影响时,由分厂上报技术监督部,技术监督部上报公司主管领导组织评审和处置。

b 可以返工的不合格产品,分厂技术负责人制定返工方案并报技术监督部,经审核后下达返工通知单。

c 发生不合格产品的单位接到返工方案和返工通知单后,按返工方案进行处理并记录返工情况。

d不合格产品返工后,要按《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重新进行检验和试验,对过程质量进行鉴定,并留有记录。

E不能返工的不合格品,由技术监督部制订降级处理意见,报公司主管领导审定。

f 各部门在处置不合格品时,应填写《不合格品处置表》并加以保存。

4.8过程、活动的不符合控制4.8.1来源a 综合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外部审核发布的不符合项报告;b日常监控和测量所发现的不符合;c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设备、人身及火灾等事故、事件和各类不符合现象;d公司主管部门各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各专(兼)职人员在检查工作中发现的各类不符合现象;e上级主管部门(单位)来公司检查时发现的各类不符合现象;f适用的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等变更所引起的不符合;g顾客或相关方发出的不符合报怨;h安全性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和事故(事件)调查时查出的不符合现象。

4. 8. 2不符合的确认、原因分析公司各部门、人员执行《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对发现的与体系文件规定不符合时,应对不符合的事实加以确认,并会同岗位人员对不符合的成因予以分析。

重大不符合的原因分析,应报公司主管领导审定。

4. 8. 3不符合的处置4. 8. 3. 1为消除已发现(或潜在)的不符合或其他不明期望情况的原因时,执行《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4.832严重不符合处置a当发现严重不符合时,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针对不符合的性质、严重程度,以及对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后续工作,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

确认不符合的严重程度后,严格按照《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中有关规定执行。

b针对严重不符合制定的纠正措施,实施前必须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核和有关领导的批准。

c凡危及到人身、设备安全的严重不符合,当事人员必须事先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后,再进行相应地纠正。

d严重不符合没有纠正前,不得以任何理由许可放行。

e严重不符合评审及确认结果的记录、纠正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

4.833—般不符合处置a各部门有关人员(指生产、检修、检验及管理人员)应及时发现并记录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出现的各类不符合。

b各部门主要管理人员(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必要时应对本部门人员发现的不符合进行确认。

c各部门应及时针对一般不符合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不符合的扩大,影响后续的工序。

d各部门应在一般不符合未纠正前加以特殊标识,以便识别。

e各部门应对发生的不符合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消除。

若在本职范围内无能力消除时,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并采取必要的对策(如更换设备、隔离放置、特殊标识等)。

f凡一般不符合的许可放行,在不影响到外部和下道工序的情况下,必须经部门领导签字批准。

4.8.4不符合处置后的检验与鉴定4.841 任何不符合处置后都必须进行相应的验证。

4.8.4.2严重不符合处置后的验证应有归口主管部门主持,召集各相关部门人员参加,最终处置结论应经公司主管领导批准。

凡涉及到相关部门重要意见时,相关部门领导也应签字。

尤其是涉及到技术参数变更时,必须得到有关技术专家的确认,并经公司主管领导批准。

4.8.4.3 一般不符合处置后的验证或鉴定应有本部门的主管负责人组织进行,参加人员由部门确定,最终处置结论经部门主管领导批准。

4.8.4.4不符合处置后的验证或技术鉴定结果达到要求时可放行投入使用。

若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重新进行确认和再处置。

再处置后仍需验证或技术鉴定。

4.8.4.5 不符合处置后的检验或技术鉴定的记录应予以保持。

4.9不符合记录整理与保管4.9.1严重不符合的记录、确认意见、纠正措施、处置后的验证和技术鉴定记录,整理后应得到主管领导的批准,由责任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分别保管。

4.9.2 一般不符合的记录整理后由责任部门保管。

4.9.3凡涉及到设备及技术参数变更时,不符合的所有记录应在处置后的一个月内整理完毕,并交主管部门保管。

5相关文件5.1《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THJH-CX215.2《记录控制程序》THJH-CX095.3《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THJH-CX195.4公司的全部三级文件:包括公司的岗位规程、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作业指导书都可作为考核不符合(不合格)的依据。

6记录6.1《不合格品处置表》THJH-JL-CX2001不合格品处置表不合格品名称不合格品评审时间不合格品发现时间评审结果处置记录日期:年月日编号:THJH-JL-CX2001保存部门:保存期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