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结构实体检测方案
仪器连接:用信号线连接 DJLC-A 主机和接收信号探头。测楼 底板时,发射探头加装加长杆 2—3 根。
注:信号线插头为自锁式插头,插连线时将信号线插头的红点 与小探头插头的红点对齐后插入即可。拔下时用手捏住插头根部的 螺纹处直接拔出即可,切勿左右旋转或用力拉线,否则造成探头内 部线路损坏,导致仪器无法使用。
独立基础)。1、2 号楼基础、主体结构各部位砼强度均为 C25;5
号楼条基为 C15 毛石混凝土,独立基础为 C25,主体结构混凝土
强度为 C25;全为商品混凝土泵送浇筑。
8. 设计钢筋保护层如下表
部位
混凝土强度 保护层厚度
备注
现浇板
C25
20mm
现浇梁、柱
C25
25mm
9. 板厚度如下表
部位
混凝土强度 保护层厚度
2#楼结构抽检数及部位
结构部位
1
2
3
4
5
基础
基础地梁
一层结构
二层结构
三层结构
四层结构
五层结构
六层结构
七层结构
5#楼结构抽检数及部位
结构部位
1
2
3
4
5
基础
基础地梁
一层结构
二层结构
三层结构
四层结构
五层结构
8
六层结构 七层结构
第二节:钢筋保护层及板厚检测 一、筋保护层厚度检测(GB50300-2001)基本要求 1.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结构部位,应由监理(建设)、施工等各
足这一要求时,也可使回弹仪处于非水平方向的混凝土浇筑的表
面或底面。
4. 侧区宜选在两个对称可测面上,当不能布置在对称的可测面上
时,也可布置在同一可测面上,且应均匀分布,在构件的重要部
位及薄弱部位必须布置测区,并应避开预埋件。
5. 每个点回弹范围面约为 0.02-0.04M2,每个点取 16 个回弹值,由
方根据结构构件的重要性共同选定; 2. 对梁类、板类构件,应各抽取构件数量的 2%且少于 5 个构件进
行检验;当有悬挑构件时,抽取的构件中悬挑梁类、板类构件所 占比例不宜小于 50% 3. 对选定的梁类构件,应对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 验;对选定的板类构件,应抽取不少于 6 根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 层厚度进行检验。对每根钢筋,应在有代表性部位测量 1 点; 4. 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可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方法,也可 采用非破损方法并用局部破损方法进行校准。当采用非破损方法 检验时,所使用的检测仪器应经过计算检验,检测操作应符合相 应规程的规定。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检测误差不应大于 1mm; 5.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 对梁类构件为+10mm,-7mm;对板类构件为+8mm,-5mm。 6. 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为 90%及以上时,钢筋保 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果应判为合格; 7. 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小于 90%但不小于 80%, 可再抽取相同数量的构件进行检验;当按两次抽样总和计算的合 格点率为 90%及以上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果仍应判为合
施工单位:宏峰集团(福建)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 童发
结构类型:砖混结构 项目技术负责人: 菜元芳
基础地梁 2013.9.28 三层结构 2013.11.25 六层结构 2013.12.29
一层结构 2013.10.23 四层结构 2013.12.5 七层结构 2014.1
2#楼结构浇筑时间一览表
6
部位
浇筑时间
部位 浇筑时间
部位
浇筑时间
基础
2013.9.24 二层结构 2013.11.9 五层结构 2013.12.9
随机抽取建筑物中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取时侧重于活荷载较 大部位的楼面板以及跨度较大的板。 4、检测数量
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 8.3.2 条,按楼层、结构缝或施工段划分检验批。同一检验批,对墙、 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查 10%,且不少于 3 间。对大空间结 构,板可按纵横轴线划分检查面,抽查 10%,且均不少于 3 面。
基础地梁 2013.11.5 三层结构 2013.12.9 六层结构 2014.1
一层结构 2013.11.19 四层结构 2013.12.19 七层结构 2014.1
九、检测部位
1#楼结构抽检数及部位
结构部位
1
2
3
4
5
基础
基础地梁
一层结构
二层结构 三层结构 四层结构 五层结构 六层结构 七层结构
7
黄果树瀑苑小区二期工程 1、2、5 号楼
施工单位
宏峰集团(福建)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
童发
监理单位
贵州诚信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项目总监
设计厚度 实测厚度
偏差
部位
测量人员
(mm) (mm) (mm)
项目经理:
总/监理工程师: 年月 日
15
年月 日
凝土结构实体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记录
工程名称:黄果树瀑苑小区二期工程 1、2、5 号楼
数字式回弹仪 HT1000 型(为直读式),回弹仪应具有合格证及 计量检定证书。并应在明显的位置上标注有名称、型号、制造厂名 (或商标)、出厂编号。回弹仪检测时温度应在-4~40℃。该设备由 试验室提供。HC-HD 非金属板厚度测试仪。 五、检测参考 1. 商品混凝土配料:
1 供应商为安顺市金刚混凝土有限公司。 2 每方理论用量配合比=水泥:粉煤灰:矿微粉:砂:细石: 碎石:水:HWR-R 缓凝高效减水剂=192:121:43:986:909:174: 4.6。 3 砂超逊径 20%调整后每方用量配合比=粉煤灰:矿微粉:砂: 细石:碎石:水:HWR-R 缓凝高效减水剂=192:121:43:1233:
备注
客厅顶板
C25
120mm
斜屋面板
C25
120mm
其它部位
C25
100mm
3
二、检测依据 1. 《回弹法测定贵州省山砂混凝土抗压强度暂行技术规程》(黔
Q/JT3-83) 2. 《回弹法检测山砂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J22-017-95) 3.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4. 《筋保护层厚度检测》(GB50300-2001) 三、检测部门:为安顺兴建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有国家认证的 资质证书,有 MA 认证合格号为 2010240109R,能对本工程实体进 行检测。 四、检测设备
的允许偏差的 2 倍。
三、检测部位
1#楼结构抽检数及部位
部位
1
2
3
4
5
一层
二层 三层 四层 五层 六层 七层
部位
1
一层 二层 三层 四层 五层 六层
2#楼结构抽检数及部位
2
3
13
七层
部位
1
一层 二层 三层 四层 五层 六层 七层
5#楼结构抽检数及部位
2
3
14
主体结构中现浇砼板厚检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
对选定的楼面板,抽取不少于 5 个测区进行检验。 每个单位工程抽测数量不应少于 3 个楼板及 3 个梯板的构 件。 5、现场测厚步骤 1) 测点布置
10
现场测试前,应了解所检测的楼号,确定单元号,并在要测厚 的楼板上布置测点位置,对每个测点依次编号(每楼号顺序编号, 或每单元顺序编号)。 2) 仪器连接、开机和设置
开机:按仪器开/关键,仪器打开,屏幕显示,“大地公司”数 秒钟后,进入等待测试状态(注意,这时发射探头还没开机)。
设置:开机后,仪器处于等待测试状态,光标位于“查看 清除 传输”区。按选项键,楼号:×××位置出现闪烁光标“▬”,按“↑”、 “↓”键增减数字,按“←”、“→”键移动光标,输入要检测的楼 号后,按选项键光标“▬”移动到单元号:××××,用“↑”、“↓” 键增减数字,“←”、“→”键移动光标,输入要测试的单元号。按选 项键,光标移动到测点号:××××位置,用“↑”、“↓”、“←”、 “→”键输入起始测点号,按确定键。输入楼号、单元号和测点号 后,则完成了仪器的设置。 3) 测厚方法
9
格; 8. 每次抽样检验结果中不合格点的最大偏差均不应大于规范规定
允许偏差的 1.5 倍。 二、板厚检测 1. 适用范围
楼板厚度检验的构件类型,主要为各种结构类型建筑物的现浇混 凝土楼板厚度。 2. 依据标准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3. 抽查部位
楼板厚度测定 打开发射探头电源开关,举起探头置于楼板底面预先布置的测
11
点上,探头顶面紧贴楼板底面。 接收探头位于楼板顶面,这时接收探头位于发射探头上方某范
围内,按仪器测试键,如果屏幕上厚度显示位置出现“???”,说 明接收探头距发射探头上方位置较远。如图中①的位置,移动探头 进行扫描,移动过程中,屏幕上显示出厚度值时(<350mm)说明探 头已位于发射探头上方直径 50cm 的范围内,如图中②的位置。把探 头紧贴楼板顶面,在左右慢慢移动探头,使屏幕上厚度值逐渐减小, 直到找。
基础地梁 2013.9.30 三层结构 2013.11.19 六层结构 2013.12.23
一层结构 2013.10.29 四层结构 2013.11.30 七层结构 2014.1
5#楼结构浇筑时间一览表
部位
浇筑时间
部位 浇筑时间
部位
浇筑时间
基础
2013.10.27 二层结构 2013.11.30 五层结构 2013.12.30
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平弹击时,弹击锤脱钩的瞬间,回弹仪的标准能量应为 2.207J。 2 弹击锤与弹击杆碰撞的瞬间,弹击拉簧应处于自由状态,此 时弹击锤起跳点应相应于指针指定刻度尺上“0”处。 2. 测量回弹值时,回弹仪的轴线应始终垂直于混凝土检测面,并缓 慢施压,准确读数,快速复位。 3. 每一测区取 16 个读数,每一测点的回弹值读数精确至 1。测点 应在测区范围内均匀分布,相邻两测点的净距不宜小于 20mm; 测点距外露钢筋、预埋件的距离不宜小于 30mm。测点不应在气 孔或外露的石子上。同一测点只能弹击一次。 七、测区部置 1. 对于一般构件,测区数不宜少于 10 个。可适当减少测区数量, 但不得少于 5 个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