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开题报告(大家好!我代表课题组做开题报告,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经典是指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尤其是那些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位居群经之首。
中华古诗文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说:“民族精神是一个同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认为,将诵读中华古诗文活动作为学校一项特色进行创建,符合现实背景。
当今社会,在物质文明的大潮冲击下,部分小学生过早地沾染上了诸多不良习气。
精神空虚,沉迷网络,厌学情绪严重;自私自利自我意识严重;尊老爱幼、文明节俭等社会公德意识滑坡。
这些问题使许多老师和家长处于迷茫无奈徘徊中。
原因何在?因为现行教育中缺失了中国几千年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思想,口头上提出德育为本的方针,但实际上还是实行中考统考、高考统考等以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的策略,成绩大于素质。
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把孔孟学说的教育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
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断层的局面。
“教育为本,德育先行”成了一句空话。
中华民族本是礼仪之邦,可如今孝敬父母、礼貌谦让这些传统美德却逐步被人们遗忘。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学生从小没有受到圣贤的良好教育,本来善良的心灵也就受到各种污染,于是做出各种错事来。
二、课题的界定:本课题的关键概念是:以主题为中轴开发和整合国学经典教学资源,在校本课程教学时间内实施的一种整体性教学诵读方式,。
1、诵读: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美读与品读相结合。
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
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脉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2、经典: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古诗文”是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诗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
4、诵读经典古诗文:是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结合我校的学情师情,按一定系列组织、指导小学生背诵的一种语文活动形式。
古诗文的篇目和排序,是根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的。
三、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诵读国学经典的研究”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
即:“诵读内容的研究;诵读方法的探索;诵读活动的推进;国学经典校本教材编写原则、编写思路的完善。
”课题研究将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以诵读经典为载体,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以师资建设为抓手,以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经典诵读活动,营造人人能够吟诵,班班读经典的氛围。
通过各种形式诵读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优秀经典诗文中寻求滋养,在文化底蕴中积淀的过程中突出创新人格与现代精神的塑造。
所以,本课题主要以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为研究宗旨,我们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古诗文教学策略的探究,寻找到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并且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及本课题预设突破(一)国内外研究综述1、1995年3月,赵朴初、冰心、曹禺、启功、叶至善、夏衍、陈荒煤、吴冷西、张志公等九位文化教育界的老人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重视,1998年9月催生了全国第一所以传统文化教育为特色的北京圣陶实验学校,同年举办“华夏文化纽带工程”,中国青基会也启动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这些“激活中华传统,化成时代新风”的理念得到了许多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祖国各地纷纷响应,在学校、社区青少年和儿童中相继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
2、1998年,由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创办的国际文教基金会,将已在台湾收效甚佳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活动推广到了祖国大陆。
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先后来大陆作200多场精彩演讲。
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郭齐家教授也到各地巡回作了《传统文化和当今素质教育》的报告,到目前为止,祖国各地三十几个地区约有800多万名儿童在这样的活动中受益,也有许多科研院所、学校、幼儿园在开展这样的试点活动。
3、2001年1月,中国儿童经典导读中心与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多家单位发起“经典诵读工程”,开始在北京的学校中推广读经活动。
2002年9月18至22日,来自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中国19个地区的2000多名华人,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隆重举行“首届华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友谊赛”。
规模宏大,气氛热烈。
部分学者和部分代表在孔子研究院参加了“海内外经典诵读与素质教育高层研讨会”。
2003年7月18日,由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全国组委会选定的10所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示范学校在北京授牌。
4、为适应全球范围的汉语热与中国文化热,提供海内外读者一个接触中华文明精髓的途径,中华书局日前出版了《论语》《孟子》等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丛书。
据新华网消息,中华书局编审王国轩介绍说,中华经典的智能是世界智能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蕴含的人生感悟、智能源泉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其独特价值经久不衰。
这次他们出版的首批图书共9本,分别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
其中既有中华文化的传世经典,也有传统入门读物,通过诵读,既可启蒙智能、传承文化,又能规范言行、培养人格。
(二)本课题预设的突破1、开发阅读资源,拓展诵读范围。
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入手,拓展学习途径,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经典古诗文,供学生诵读积累,积淀学生的语文功底,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2、开展阅读实践活动,学用结合。
研究出通过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天地,领略古诗文的魅力,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审美和创造能力的具体做法。
3、发展语言,促进各方面能力的有效提高。
探索出在大量接触经典古诗文的过程中,通过读、背、表演等方式,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想象等能力的阅读途径和策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五、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经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品,“身教莫如礼,言教莫如诗”,经典诗词由于其形式、内容、思想与境界的高度统一,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呼唤内在的情感,作用之大,影响之深,无法比拟。
我们旨在通过诵读经典,加强优秀文化熏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以品格的熏陶为首要,提高语言能力、记忆力。
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培植民族精神,建构正确的人生信念。
六、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1、实践性原则:研究始终坚持“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的核心理念,要着眼于过程,注重发展,重视操作,强调行动性,开放性与生成性。
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要实时调整研究动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2、合作性原则:在课题研究中,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家校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强调互相合作,相互促进。
3、主体性原则:只有当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在良好的诵读氛围中主动认识自己的各种表现,体验自己在诵读活动中的情感,自己提醒、监督自己的行为,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才能提高。
老师的任何辅导、教育只能起指导、帮助、启发的作用。
4、激励性原则。
教师对学生真诚的信任,积极的期望是激励学生奋发学习,主动诵读的基础。
教师不失时机地适当运用激励手段,往往能调动起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是学生把诵读看作一件快乐的事。
5、德育性原则。
诵读最有价值的经典,趁儿童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从潜移默化起气质。
经典的价值要将伴随起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
而长期的诵读薰习,可习养成他阅读古文的能力,那么,中华文化的指挥宝藏,将任其悠游叹取,深信必可陶冶他的性灵,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
6、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有的语感强些,有的语感弱些,有的记忆快,有的记忆慢,对于这些不同的情况,教师不可一刀切。
应该给后进生多些表现机会,同时鼓励强者多读多诵。
七、创建措施(一)、建立实验活动保障机制1、组织建设建立“诵读经典古诗文”特色创建组织网络。
学校成立以张玉全、宋国英为组长的科研课题创建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导处、少先队、幼儿园、村小,具体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
各班主任、语文老师和相关学科教师为具体实施者。
2、建立健全实验活动制度建立健全创建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确保创建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3、创新活动模式,确保创建效果。
(二)、教师发展机制1.学习理论。
学习专家有关诵读经典古诗文学习的理论,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转变思想观念, 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教改实验信心。
2、领导重视。
研究制定方案,指导方案实施,期中、期末进行阶段小结,及时肯定成绩,发现解决问题。
3、经验带路。
学习先进地校成功的教学经验,观看优质课录像实况,组织议课、评课,吸收先进经验。
4、讲座指导。
每学期举行一次“诵读经典”专题讲座,明确课题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增强动力。
5、教研实施。
以中心学校为基地,开展经常性教研活动,带动全乡教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围绕“诵读经典古诗文”专题,组织中青年教师每人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定期举行“评优”活动。
6.总结提高。
及时做好阶段性的经验总结工作,鼓励撰写专题论文。
在全乡小学推广“学习”成熟的经验。
(三)、建立总结交流机制(1)每期组织召开创建活动专题总结交流会,从班级、年级、教研组、课题组不同层面进行总结交流。
(2)开设“古诗文经典诵读论坛”。
(3)每期坚持举行“古诗文教学暨诵读研讨会”,总结提炼古诗文诵读的方法及有效运行机制等。
(4)开展校际诵读交流。
(四)、建立评价激励机制(五)、实施四个延伸1、向家庭延伸,倡导亲子共读,激发出家长的参与热情,建立学校、家长、学生联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