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酸碱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和热量变化;2.了解盐的组成特点,能初步判断怎样的物质属于盐类;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酸与碱的反应现象,得出中和反应中酸碱性变化及热量变化;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根据此对简单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情感目标:1.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2.初步了解酸碱中和对日常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其应用;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3.盐的分类及命名,中和反应探究实验:1.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现象与结论的分析;2.实验来检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知识整理:一.中和反应1.实验: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烧杯中滴加2~3d酚酞试剂,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
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现象,并且测量溶液温度。
烧杯中液体呈红色;反应前溶液的温度为 15℃左右。
烧杯内溶液的颜色由红色突然变成无色反应后溶液的温度为 25℃左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成红色。
pH>7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物NaCl为中性,pH=7:NaOH + HCl== NaCl + H2O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右。
2.取实验1后所得的溶液,滴加1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颜色滴加NaOH溶液后,溶液变为红色滴加NaOH后,溶液中氢氧化钠过量,溶液呈碱性,使无色酚酞变为红色,pH>7。
3.取实验1所得的少量溶液置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发,观察。
蒸发皿中出现白色固体该固体为NaCl晶体。
注: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若不滴加酸碱指示剂,反应无现象,无法判断恰好完全反应的时刻。
结论:(1)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一类反应,即:酸 + 碱→盐 + 水如:Cu(OH)2 + 2HNO3 == Cu(NO3)2 + 2H2O;Ba(OH)2 + H2SO4 == BaSO4↓+ 2H2O(2)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3)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A.酸性土壤可以用熟石灰来改良;B.胃酸过多,可以用氢氧化铝等来治疗;C.处理工厂的一些废水 2NH3·H2O + H2SO4 == (NH4)2SO4 + 2H2OD.昆虫叮咬的止痛、消肿酸性与碱性中和(涂肥皂水[碱性]或食醋[酸性])2.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1)酸 + 金属氧化物→盐 + 水注:该反应大部分情况都能发生2HNO3 + CuO == Cu(NO3)2 + H2O;3H2SO4 + Fe2O3 == Fe2(SO4)3 + 3H2O;6HCl + Al2O3 == 2AlCl3 + 3H2O;(2)酸 + 盐→新盐 + 新酸这种反应类型包括两种:A.酸与碳酸盐反应,酸 + 碳酸盐→新盐 + 二氧化碳 + 水2HCl + CaCO3 == CaCl2 + CO2↑+ H2O;H2SO4 + Na2CO3 == Na2SO4 + CO2↑+ H2O;2HNO3 + CuCO3 == Cu(NO3)2 + CO2↑+ H2O;B.特殊盐与酸反应产生沉淀, 可溶性的酸和盐反应生成不溶性的酸或盐。
HCl + AgNO3 == AgCl↓+ HNO3;H2SO4 + BaCl2 == BaSO4↓+ 2HCl(3)酸 + 碱→盐 + 水注:该类反应大部分情况均可进行HCl + NaOH == NaCl + H2O;Cu(OH)2 + 2HNO3 == Cu(NO3)2 + 2H2O;H2SO4 + Ba(OH)2 == BaSO4↓+ 2H2O;(4)碱 + 盐→新碱 + 新盐条件:反应物都可溶;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如:CuSO4 + 2NaOH == Cu(OH)2↓+ Na2SO4;Na2CO3 + Ca(OH)2 = CaCO3↓+ 2NaOH;MgSO4 + Ba(OH)2 == Mg(OH)2↓+ BaSO4↓(5)盐 + 盐 = 两种新盐条件:反应物都可溶;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如:CuSO4 + Na2CO3 = CuCO3↓+ Na2SO4;NaCl + AgNO3 = AgCl↓ + NaNO3二.盐1.常见的盐:食盐(NaCl)、汉白玉中主要成分(CaCO3)、净水剂明矾含有的[Al2(SO4)3]、小苏打(NaHCO3)、2.盐的组成: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
A n B m==nA m+ + mB n-;从盐的化学式可以看出,盐可以由酸和碱反应得到的如:K2SO4可由KOH和H2SO4反应得到的:2KOH+ H2SO4==K2SO4+2H2O;KNO3可由KOH和HNO3反应得到的:KOH + HNO3 == KNO3 + H2O;CaSO4可由Ca(OH)2和H2SO4反应得到的:Ca(OH)2 + H2SO4 == CaSO4 + H2O;KCl可由KOH和HCl反应得到的:KOH + HCl == KCl + H2O;根据盐的组成,盐可以分为钠盐、钾盐等,或硫酸盐、硝酸盐等。
3.盐的命名:酸根离子为无氧酸根离子的,命名为“某化某”,如:NaCl“氯化钠”,CuS“硫化铜”等,酸根离子为含氧酸根离子的,命名为“某酸某”,如:CuSO4“硫酸铜”,Fe(NO3)3“硝酸铁”等4.盐的溶解性(1)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均可溶;(2)碳酸盐除了K+、Na+、NH4+外,MgCO3微溶,其余都不溶,磷酸盐除了K+、Na+、NH4+外,其余都不溶;(3)盐酸盐除了AgCl不溶之外,其余都可溶的;(4)硫酸盐除了CaSO4、Ag2SO4微溶,BaSO4不溶,其余都可溶;(5)碱除了KOH、NaOH、NH3·H2O、Ba(OH)2可溶,Ca(OH)2微溶,其余都不溶。
5.盐的化学性质(1)盐 + 盐→两种新盐注:反应物均可溶,生成物至少一种不溶(2)金属 + 盐溶液 == 新金属 + 新盐溶液如:Fe + 2HCl == FeCl2 + H2↑;Cu + 2AgNO3 == Cu(NO3)2 + 2Ag;条件:a.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金属在被置换出新金属之前;b. 金属要除了Na,K,Ca等活泼金属,如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2Na + 2H2O == 2NaOH + H2↑,2NaOH + CuSO4 == Na2SO4 + Cu(OH)2↓c. 盐溶液,即盐均要可溶性的d.金属与盐中的金属,离得越远,越容易发生反应。
如,Fe投入到Cu(NO3)2、Hg(NO3)2混合溶液中,铁先与Hg(NO3)2反应,然后与Cu(NO3)2反应Zn、Fe同时投入到Cu(NO3)2溶液中,Cu(NO3)2先与Zn反应,只有当Zn全部反应完,才与Fe反应。
可以根据某些实验事实,来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如:(1)锌能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而铜不能。
故活动性 Zn>Cu(2)相同条件下,镁与盐酸反应比铁与盐酸反应剧烈:故活动性 Mg>Fe(3)铁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故活动性 Fe>Cu实验:设计实验证明铝、铁、铜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
实验所需药品:铝片、铁钉、铜片、稀盐酸、硫酸铝溶液实验仪器:烧杯实验报告: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或化学方程式1.将铝片、铁钉、铜片充分打磨后,分别投入到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铝片、铁片表面出现大量气泡。
铜片表面没有现象。
铝片、铁片能与稀盐酸反应,2Al+6HCl==2AlCl3+3H2↑Fe+2HCl==FeCl2+H2↑活动性:Al>H,Fe>H,铜片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活动性:Cu<H2.用铁钉投入到硫酸铝溶液中,片刻后,取出铁钉观察现象。
铁钉表面没有明显现象铁钉不能与硫酸铝溶液反应活动性:Fe<Al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排列为:Al>Fe>Cu另可设计实验:实验所需药品:铁钉、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实验仪器:烧杯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或化学方程式1.将铁钉投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取出铁钉观察铁钉表面出现红色物质铁钉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金属活动性:Fe>Cu2.将铁钉投入到硫酸铝溶液中,片刻后,取出铁钉观察现象。
铁钉表面没有明显现象铁钉不能与硫酸铝溶液反应活动性:Fe<Al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排列为:Al>Fe>Cu例题选解:例1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A.CO2 + Ca(O H)2 == CaCO3↓+ H2OB.CaO + H2O == Ca(OH)2C.2NaOH + H2SO4 == Na2SO4 + H2OD.BaCl2 + H2SO4 == BaSO4↓+2HCl分析:所谓中和反应就是指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一类反应。
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例2制作松花蛋所用的配料主要有纯碱、食盐、生石灰和草木灰(主要成分为K2C O3)和水等物质,制作时只需要将它们混合并充分搅拌,这个过程中能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共有()A.1个B.2个C.3个D.4个分析:相互混合后Na2CO3、NaCl、CaO、K2CO3和H2O,可能发生反应如下:CaO + H2O == Ca(OH)2;Na2CO3 +Ca(OH)2 ==CaCO3↓+2NaOH;K2CO3 +Ca(OH)2 ==CaCO3↓+2KOH;共3个反应,其中后两个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B。
例3某钡盐具有不易被X射线透过的性质,医疗上常把它作为X射线透视肠胃的内服药剂,俗称“钡餐”,已知Ba2+有很强的毒性,那么你认为下列物质中最适宜用作“钡餐”的是()A.BaCO3B.BaSO4C.BaCl2D.Ba(NO3)2分析:C、D溶于水后可电离出Ba2+,造成中毒,A不溶于水,但是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发生反应生成BaCl2,BaCl2溶于水电离出Ba2+,造成中毒;而BaSO4既不溶于水,也不能溶于盐酸,不能电离出Ba2+,不会中毒。
故答案为B。
例4 下列各组的离子,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的是()A.H+、Na+、CO32-B.Cu2+、Cl-、SO42-C.Fe3+、SO42-、OH-D.Ca2+、NO3-、CO32-分析:要使复分解反应发生,必须要有水、沉淀或者气体生成。
换句话说,若溶液中的离子既不结合成水,也不结合成沉淀或气体,则相互间能共存,否则不能共存。
A中H+、CO32-可结合成H2CO3,易分解生成H2O、CO2,故不能共存。
C、D中Fe3+与OH-、Ca2+与CO32-都可结合成沉淀,故也不能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