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布赖镇基本情况地理位置雅布赖镇(雅布赖一词由蒙语“雅巴赖”演变而来,意为“走”,雅布赖镇,因雅布赖山而得名)地处阿拉善盟西南缘。
雅布赖镇驻地贡呼都格位于阿拉善右旗东南部,距旗府所在地额肯呼都格镇109公里。
地理座标为东经101°52′---103°33′,北纬39°08′---40°18′,东靠孟根布拉格苏木,南与甘肃省民勤县相连,西与旗府所在地额肯呼都格镇接壤。
北隔巴丹吉林沙漠与阿腾敖包镇相望。
雅布赖镇于1999年9月,由原莎日台苏木、雅布赖苏木、雅布赖镇合并而成。
集工业、牧业、农业及第三产业为一体的新型集镇。
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地形呈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585米左右。
地貌有沙漠戈壁、山地、沙漠丘陵、湖盆、滩涂等,土壤大多为砂砾土、灰漠土,在湖盆地有盐碱土。
西北有著名的巴丹吉林沙漠,东南与腾格里沙漠相连,中部有雅布赖山横贯全境,西南部为低山、沙漠丘陵。
土地总面积11717.6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场总面积7028.4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6565.4平方公里,占草场总面积的56%。
山地面积23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9.6%;内有著名的巴丹吉林沙漠,沙漠面积达4689.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0%。
高原滩地和戈壁4728.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0.3%。
【气候】雅布赖镇地处内陆高原,属温带荒漠干旱区,为典型的干燥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平均气温9.6℃,1月平均气温-9.2℃,7月平均气温25.8℃。
无霜期211天,年平均降水量84毫米,年平均蒸发量3225.7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63小时,年均大风35天。
光、热、风能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水资源贫乏,无长年性河流,地表缺水,水位较深。
行政区划镇现辖5个嘎查、3个社区。
人口4167人。
其中驻地贡呼都格居民1706人、中泉子化工公司居民1490人,农牧民971人,蒙古族 419人。
2006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19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746元和5346元。
驻地有国家二级企业雅盐化集团公司、雅布赖国税分局、雅布赖地税所、雅布赖农行分理处、雅布赖信用社、雅布赖国际民航导航台等28个驻镇单位。
2006年被旗委、政府确定为“工业重镇”。
资源状况【矿产资源】雅布赖镇矿产资源丰富,土特产品品种繁多。
主要有:盐、芒硝、铁、铜、白云岩等矿产资源。
雅布赖盐湖资源保护区面积160平方公里,其中盐湖面积22.6平方公里,海拔1230米,探明盐储量4979万吨,芒硝1600万吨,氯化钾5.1万吨,氯化镁30万吨,原盐的氯化钠含量97%;盐层平均厚度2.71米。
中泉子硝湖可采面积14平方公里,有效开采储量1095万吨,同储工业盐200万吨。
此外,铁、铜、白云岩等矿产资源正在进一步勘探之中。
【土特产品资源】雅布赖白山羊绒被誉为“软黄金”、“纤维宝石”。
纤维细长,强度大,导热性小,光泽明亮,颜色正,蓬松而富有弹性,具有良好的成纱性和可塑性,是制造高档纺织品的优质原料。
此外,苁蓉、甘草、锁阳等土特产品丰富,药用价值高。
境内有黄羊,盘羊等国家级保护动物。
2000年,雅布赖山及部分周边地区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2003年通过国家林业局评审委员会的评审。
工矿企业国家二级企业雅盐化集团公司(原雅布赖盐场)在雅布赖镇辖区内,始建于1942年,现下辖雅布赖实业有限公司、雅布赖中泉子化工有限公司、雅布赖染料公司、雅布赖兴亚有限公司等子公司。
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大制盐企业和生产硫化碱产品的最早厂家之一。
企业目前已具有年生产40万吨工业盐、5.7万吨食用盐的能力。
公司下属中泉子化工有限公司,始建于1958年,现有年生产硫化碱3万吨、元明粉3.5万吨和0.5万吨硫化黑的能力。
兴亚公司,始建于2005年,现有年生产1800吨二甲基二硫和年生产5000吨二甲酯项目。
雅盐集团公司2006年完成税收4980万元(其中:雅盐公司完成税收2900万元;中泉子化工有限公司完成税收1500万元,雅布赖染料公司完成税收230万元;兴亚公司完成税收100万元;雅布赖实业公司完成税收250万元)。
公司现有在职职工1046名(其中:雅盐公司498名;中泉子化工有限公司382名,雅布赖染料公司104名;兴亚公司62名),职工医院一所(在职医护人员19名),职工子弟学校一所(老师25名,学生132名)。
农牧资源【农牧业状况】2006年,雅镇年末牲畜存栏总头数14022头(只),其中山羊11373只,骆驼976峰,出栏率为64%。
完成农牧区舍饲养殖牲畜头数1065只。
辖区内有柴照子、南深井等主要农业种植点。
全镇农作物播种总面积达1250亩,实际完成播种面积1230亩。
【退牧还草、公益林项目】随着全旗搬迁转移战略的实施,雅镇2004以来,开始实施退牧还草项目和公益林项目,共退出草场4900平方公里。
现共有两个嘎查(伊和呼都格嘎查、努日盖嘎查)为退牧还草区,其中持证户135户,分支户75户。
总人口422人,其中已参加退牧还草政策的持证户有43户69人,分支户16户31人。
2005年开始实施公益林项目,共有两个嘎查(巴音笋布尔嘎查、西尼呼都格嘎查)为公益林项目区,其中持证户122户,分支户77户,总人口543人,其中享受护林员政策的有94户94人,享受分支户政策的有77户145人。
参加50岁以上养老保险98人,30岁-50岁基本养老保险的有207人。
退牧还草38户49人。
另外,巴丹吉林嘎查共有持证户29户,分支户14户,总人口106人,参加退牧还草项目7户8人,分支户2户3人。
旅游资源【巴丹吉林沙漠】雅布赖镇境内有世界排名第四、中国排名第三的著名的巴丹吉林沙漠,沙漠总面积为4300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1100--1600米之间,沙山相对高度可达500米,堪称“沙漠珠穆朗玛峰”。
巴丹吉林沙漠以其高、陡、险、俊著称于世。
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寺庙,号称巴丹吉林沙漠“五绝”。
我镇所辖巴丹吉林沙漠共有112个咸、淡水内陆湖泊,湖泊四周芦苇丛生,湖水碧波荡漾,高大的沙山和晶莹的海子相映成趣,确有“漠中江南”之奇景。
2004年11月,由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及戈壁峡谷,风蚀地貌组成的“阿拉善国家沙漠地质公园”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晋升为自治区首家沙漠地质公园,2005年8月又成功晋升为国家沙漠地质公园,从而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沙质地质公园,同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丽的沙漠”,2006年又入选“中国50个最值得外国人去的地方”和“中国30个最值得探险的地方”。
为让巴丹吉林这一世界级旅游资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阿右旗旗委、政府委托北京达沃斯颠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对巴丹吉林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设计。
目前,沙漠地质公园博物馆、主碑选址等工作已开始启动。
【雅布赖山】东北—西南走向的雅布赖山脉呈弧形横贯雅布赖镇中部,长110公里,宽20公里,面积为18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600—800米左右,南陡北缓,山内山峰耸立,巍峨陡峭,溪水清澈不断,阿贵庙是当地群众朝拜神灵的圣地。
雅布赖山也是巴丹吉林沙漠东缘的重要天然屏障。
交通、电力、通讯雅镇由西至东,由“乌山公路”直通阿拉善盟,河雅公路经甘肃金昌市连接312国道。
镇驻地移动、网通等网络公司相继落户,移动电话、程控电话设备完备。
蒙西电网220千伏输变电线路灌输全镇。
小城镇规划逐步完善,已被内蒙古自治区列为重点建设的小城镇。
教育、卫生、文化服务【卫生】雅镇现有2所卫生院(中泉子中心卫生院、雅布赖盐化公司职工医院)。
共有在职医护人员31名。
救护车1辆,B 超机2台,心电图机2台,生化分析仪2台。
房屋面积1440平方米,床位17张。
全镇辖区内有医疗机构2处(包括雅盐化公司职工医院)。
2006年开始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截止目前,共有524户957人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6%。
其中:农牧户253户, 624人。
非农牧业户271户, 333人【教育】雅镇辖区内有教育机构3个,其中:学校2所,幼儿园1所(阿右旗第二中学、雅盐化子弟学校)共有在职老师61名,学生314名(其中包括幼儿园57名幼儿)。
认真贯彻“两免一补”制度,现累计有686名牧区学生和贫困生实行了“两免一补”。
实现了我镇农牧民学生享受全免费教育。
【文化服务】镇属农牧业服务中心1个,人员13个;文化体育服务中心1个,人员4个。
有线电视网站2处。
城镇电视覆盖率达100%。
今后五年发展思路及奋斗目标【发展思路】今后五年,雅镇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贯彻旗第九次党代会和旗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打造全盟经济强镇”这一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旅游兴镇”两大发展战略,突出做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沙漠旅游资源开发、盐硝化工和氟化工产业链延伸三篇大文章,重点抓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优化环境、项目建设四项工作,加快推进优化畜牧业、发展工矿业、开发旅游业、提升服务业、实现再就业五大工作进程,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确保农牧民增收、财政增加,推动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总体思路,力争完成以下奋斗目标。
【奋斗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3%,达到92803万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4%,达到1205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7%和18%,达到21924元和10034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19‰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
农牧业经济稳中有升,牲畜总头数保持40000头(只)左右,农区牲畜头数达到20000头(只);农作物总播面积达到5000亩,搬迁转移牧户120户。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旅游业成为全镇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引领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业作用充分显现,就业机制较为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行政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