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读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哲学的故事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哲学的故事》是杜兰特所著。
杜兰特身上有着非常优良的人格质量。
在这本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七卷。
杜兰特带领我们思考了人要获得幸福感应该具有的思考方式。
不管别人做什么说什么,我们都必须行善,毕竟在当今社会,发生如“小悦悦事件”也并不奇怪了。
人们已习惯于做冷眼的看客,但其实选择麻木或伸出善意的援手只在一念之间;同时要爱护、宽容犯错之人,多做有益他人之事,自己也从中受益,并常行不辍,永不倦怠。
审视自身,当我们看到对犯错之人的处罚从重从严,岂不大快人心。
中国人不缺乏同情心,但缺乏广泛的同情心。
他能虚心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秀的品格,为己所用,摒除傲气和骄妄,排除利欲的驱使和冲动,时刻沉思自身能力修养。
他在自己的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甚至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非常深刻地解析了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社会责任,如何达到内心的平静。
杜兰特还告诫我们,不仅要处处思考,还要付诸行动。
一个君主更应该是一个实干家,而不是空想家。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
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
《哲学的故事》原著并非英文,而由拉丁文翻译为英文再译为中文,其中有不少生涩的语句,英文也多为古语,读起来并非易事。
但是杜兰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是了然于心的。
思想决定人生,思想决定命运。
杜兰特几乎无法用帝位改变所统治的世界,但他最终用思想改变着人类世界。
《哲学的故事》并非时髦之书,但它是经久之书。
若每一个君主都如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一样思考,那国家的政治与智慧也就合二为一了;如果个人实现了真正的内心宁静,那么幸福之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要忍耐痛苦,看淡虚名,要朴素,视死亡为宇宙之变化,是自然而然的。
杜兰特虽是奴隶社会的君主,却把死亡视之平常。
回想我国封建社会的君主却个个炼丹求佛,幻想长生不老。
这种超然的境界就是源自于他宁静而致远的心路历程。
他关注内在,因为善的源泉就在其中,善随时都会喷涌而出,要追求自由、谦虚、友好。
除此之外,书中还教导人们按照你的本性度过你的余生。
在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性,因为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仰仗于社会性的人的自然性才能得到诠释。
其中想要获得幸福之感并不需要占有过多的物质,只要有能力活得没有压力,内心宁静。
假期我读了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受益匪浅。
哲学,这种让人觉得很深奥的东西,它却用简洁的故事娓娓道来,给人以启迪和警醒,给我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发现,能不能细细地去体会,能不能去行动。
这本讲哲学的书和我以前所接触的哲学书不同,它用一种近似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许多哲学家的生平、观点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境遇和情感,在这些故事中让我们体会着深奥的哲学。
我最喜欢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和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
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
在我们的生活中,创新精神是一种可贵的思想,人类正是因为这种创新精神的存在,才能不断发展,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从刻在树皮上的文字,到刻在皮、绸绢上的书,到竹简,到纸质书籍,到电脑,到手机,无处不体现着人类创新精神的存在,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我不喜欢自私的叔本华,他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者”。
他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太大的希望,但却因为争强好胜,让他尝尽了失败的滋味。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设立目标,但是不能脱离实际,好高骛远。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踏踏实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二十一世纪以来更是飞速发展,如今中国脚踏实地为百姓谋福利,现今的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世人都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中国。
中国正是由于踏踏实实为民造福,才换来了中国今天的富强。
脚踏实地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哲学的魅力,我们必须要去更多地琢磨和思考。
在这些哲学大师们面前,我们肃然起敬,灵魂得到洗礼与升华。
哲学给了我信心和力量,让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去寻觅和哲理一样美妙的知识吧!这些年,总是倾心于纸质书,可以随心所欲的勾勾画画,就连那书中的固纸气味也给人一种儒雅的微醺感。
只有对于一遍即过,或者无须反复咀嚼琢磨的书,为了省时省事省空间,就找来电子书看看。
这本书是随手点开微信读书软件推送的,看到“哲学”二字,也就来了兴趣,10几万字的书一天内读完。
《哲学的故事》,我初步查了下有3本书都是这个名。
最负盛名的是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特晚年创作的,因文风活泼、语言流畅广受赞誉,也是流传和影响最广泛的,豆瓣评分8.9。
还有一个是英国作家布莱恩·麦基的作品,他因致力于哲学普及推广为人所熟知,该书豆瓣评分8.7。
我看的这个是龚耘(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彭克慧著,是一本通俗的哲学入门书籍,作者将哲学史划分为8个时代,记录了古今中外历史上44位著名哲学家的简要生平和主要思想,故事简洁精练,文笔朴实易懂,观点亦深亦浅,原书应该是图文并茂的,配了300余幅插图,更加形象直观,读起来不觉得生涩,还带有一些“八卦味”,人物活灵活现。
该书豆瓣评分6.3。
这样的评分,其实也不冤枉。
在我的眼里,书分为2种,一种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写书的人应该称作者;另一种是千万人写过后,把他们的文字整理编撰出来,集成书,编书的应该称为编者。
这本书,我觉得大体是编集剪辑而成,其最大的弱点是缺乏作者独立的见解和思考,作者更像是哲学馆里的讲解员,按照年代先后顺序,对照着哲学家的画像,一个一个为我们讲解他们的生平故事与主要成就,再加些奇闻秩事点缀一下,使人物故事更加生动。
阅读这本书可以有以下收获:1.与智者初次相识。
把历史上伟大的有代表性的哲学家认一遍,用心记住名字、国籍和大致的年代,这是哲学入门的基本功。
可千万别小瞧这一点,当你与领导、朋友闲聊瞎侃的时候,把这些名字如数加珍的抖一遍,也足够让你备受瞩目、光芒四射的。
认识他们,别人就会觉得你与智者为伍,与智慧相邻,久而久之,就会把你与智者混为一谈,可以达到鱼目混珠的效果。
2.把哲学家与哲学观点连连看。
深挖一点,大致了解每个哲学家提出的核心思想,有些格言式的经典语录必须记下来。
比如,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赫拉克利特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以及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源的认知,泰勒斯认为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毕达哥拉斯认为是数,德谟克利特认为是原子,等等。
把人和思想一一对应起来,这算是哲学的初级者了。
3.领略不同人生给予的启示。
这本书介绍了哲学家的大致生平经历,每个人从生到死都有个简要的概括。
可以看出,大家的成长经历千差万别,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殊途同归的成为伟大的哲学家呢?赫拉克利特甘愿舍弃王位回归原始生活;斯宾诺莎坚守着“用双手谋取世俗的物品,用头脑获得神圣的思想”,一生靠打磨镜片谋生;康德恪守机械式地生活方式窥视宇宙星辰,却从未离开家乡;培根具有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的双重人格;卢梭从偷窃、诬陷最后走向忏悔;马克思窘迫潦倒的一生,等等。
他们的经典故事,充分展现了这个世界的“差异美”“个性美”。
至于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力量,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为“好奇是原始的驱动力”。
4.择良师而从之。
良师,是指符合自己思想、性格和兴趣的老师。
44位哲学家出台走秀亮相,你看上了哪个,是要把师傅领回家的。
如果喜好提问式的思辨当然是首选苏格拉底,向往理想国的世界就选柏拉图,追求自由的原始状态必是师从犬儒大师第欧根尼,想要获得快乐的人生自然是伊壁鸠鲁,为基督信仰而献身可以选择奥古斯丁,谋求改造现实世界就学马克思,对精神和心理世界感兴趣就去找弗洛伊德……他们的思想基本覆盖了人类现有的知识领域,以一颗渴求智慧的心去感受,总有一个或多个大师会引起你的共鸣。
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对它们的盯凝愈深沉,在我心里唤起的敬畏与赞叹就愈强烈,这就是: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头顶上的星空,对我来说,这些哲学家即是一个个闪亮的星辰。
通过了解他们,沿着他们的足迹前行,去感悟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精妙。
《哲学的故事》这样类型的书籍还有很多,我的学习实践感受是,想要踏入哲学之门:一是先找相同类型的书籍看几本,推荐《苏菲的世界》,还有杜兰特的《哲学的世界》;二是可以系统的看看《西方哲学史》,推荐罗素的。
三是选几部感兴趣的哲学家的原著,静下心来啃一啃,《理想国》《君主论》《忏悔录》《梦的解析》等均可列为必读书目。
来吧,迈入哲学的殿堂,享受思考的快乐!多年以前,第一次接触到“哲学”这个词的时候来源于“哲学家”。
老师说,“哲学家就是什么都懂的人。
”多年以后,想起这个桥段,不觉莞尔。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问题的前提是:哲学不是什么。
哲学不是马*列。
哲学与D 无关。
哲学与民众和政*治无关。
哲学只关心物本来的问题,心本来的问题。
这本厚书成名已久,尤其在美国,中学老师几乎都会读一读,然后介绍给学生。
它不是介绍西方整体哲学02史,它就是介绍了一条线索,一条从柏拉图到尼采再到柏格森、罗素、杜威的线索,从这里怎么到那里,从唯物怎么到了唯心,怎么从物自体到了唯意志,又如何从心到了数,从数到了文字……这本书似乎无中国所有的“哲学”无关,但它却讲了所有哲学的精髓。
它只关心自由,不关心富贵。
这本来就是哲学最普通平凡的目的和道德。
德波顿在《哲学的慰藉》里,其实采用的也是相同的线索,马雅贝尔斯的《大哲学家》也是如此,只有大多数中文的“哲学史”经常例外,因为绕不开马克斯这座无与伦比的高山。
(很多史其实连黑格尔都能绕过。
)我们曾经读过的众多哲学之史,都是走向一个目的,D的目的。
所以我们所读百十本书之后,不会富贵,也不会自由,只会更加糊涂。
这本书没有目的(但它合乎目的),它只告诉你一条线索:一条走向真理和自由的线索。
在我的认识中,几乎每本谈及哲学的书中,首先都是说到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哲学的故事》一书中,作者布莱恩·麦基为我们剖析了哲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每个国家、每个宗教的代表人物。
在这半个学期的哲学的熏陶下,我深刻的认识到哲学的力量是强大的,它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学科知识,是众多学科的起源。
每位伟大的哲学家都是非一般的,他们不仅是优秀的哲学家,有的是著名的小说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等,哲学对我们思维的开阔无疑有深刻的影响,他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