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建筑物深基坑降水方案设计摘要:针对高地下水位情况下大型建筑物深基坑的降水施工,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孟良河倒虹吸工程,采用水力学中的完整潜水井计算理论,对大范围深基坑进行降水方案设计,提出在满足施工要求前提下的经济井位布置,为后续大型建筑物深基坑降水方案设计提供指导依据。
关键词:大型建筑物;基坑降水;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孟良河渠道倒虹吸工程,管身总长310m,其中进口斜管段和出口斜管段各长55m,水平管身段长200m。
管身为三孔一联的箱形混凝土结构,单孔过水断面尺寸6 m×6 m(宽×高),顶板厚1 m,底板厚1.1m,边墙、中墙厚1m。
施工场地现地面自然标高约73.00m,地下水位标高约57.00m。
水平管身段的齿槽设计基底标高52.04m,斜管段的设计基底标高为62.84~50.74m,水平管身段基坑开挖最大深度为20.96m,斜管段基坑开挖深度为10.16~22.26m。
基坑开挖时,水平管身段需要进行降水,降水深度5.96m;进出口斜管段部分地段需进行降水,降水深度1.00~7.26m。
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2.1地层岩性
⑴层:砂壤土,主要分布在倒虹吸出口斜管段部位,厚度1.5~
4.0m;
⑵层:壤土,普遍存在,局部含粘土、砂壤土透镜体,厚度3.8~
9.3m;
⑶层:中砂,普遍存在,顶板高程62.97~64.53m,厚度2.6~
5.0m;
⑷层:壤土,普遍存在,呈薄层大面积分布,夹粘土、砂壤土透镜体,顶板高程58.52~60.89m,厚度0.9~2.3m;
⑸层:砾砂,顶板高程56.82~59.17m,厚度1.9~7.7m;
⑹层:壤土,呈透镜体分布,顶板高程52.97~54.63m,厚度
0.8~1.5m;
⑺层:粗砂,分布普遍,顶板高程50.34~61.02m,30m钻孔未揭穿,层厚8~14m。
中间夹砾砂、中砂、壤土透镜体。
2.2水文地质条件
本区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水,水量充沛,渗透性好。
含水层的主要岩性为粗砂夹中砂、砾砂透镜体,其埋深为11.0~21.0m,厚度大于16m,具有承压性,地下水受降雨影响较大,补给较快。
3. 降水方法选择
根据含水层颗粒粗大、径流透水性良好,富水性强,补给源丰沛且较快的特点。
同时考虑开挖范围及降水深度均较大,且降水持续时间较长,因此,为保证施工期间不受地下水的影响,确定采用
管井抽水降水方案。
4. 降水方案设计
4.1水平管身段降水井设计
1、降水深度
现状地下水水位标高约57.00m,为满足施工要求,地下水位需降到管身基坑齿槽底下1.0m(标高约51.04m),降深5.96 m。
2、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选取
根据抽水试验资料,选取渗透系数k=150m/d。
3、降水井设计
(1)为有效降低地下水位,所以降水井管径采用400mm,井深采用18m(井底标高较基坑底标高低约9.0米),则引用影响半径按下式计算
式中:
r——引用影响半径(m);
sw ——抽水井降深(m),取最大要求降深5.96m;
h——含水层厚度(m),取14.5m;
k——渗透系数(m/d)。
经计算 r=555.91m
(2)基坑概化半径r0
其中a、b分别为基坑1∶1.5开挖放坡后的长200.00m和宽
57.25m。
经计算 r0=66.83m
(3)基坑涌水量计算
采用潜水完整井计算基坑涌水量:
式中:
q——基坑总涌水量(m3/d);
s——水位下降值(m),考虑地下水位年变动幅度情况,降水深度按8m计算;
h——含水层厚度(m);
k——渗透系数(m/d);
经计算整个基坑涌水量 35524.46m3/d。
(4)管井单井出水能力计算
式中:
ι——过滤器有效浸没长度(m),按6.0m计算;
d ——过滤器外径(400mm);
——经验系数,查表为50。
过滤器有效浸没长度按6.0m计算。
经计算: q=1152m3/d。
(5)井点数量n计算
经计算: n=34
(6)降水井布置
降水井沿降水马道布置,距离马道边缘1.5m左右,降水井间距11m(200 m÷34×2=11.8m),井深18m。
降水井布置图如下:
4.2进出口斜管段降水井设计
进、出口斜管段的管井设计间距参照水平管身段的设计间距,共布置管井12眼,井深约18m,间距11m。
4.3降水井设计方案验算
考虑本次管身施工分两期施工,降水施工也相应分两期降水。
⑴第一期降水井布置及降深验算
第一期工程开挖包括出口斜管段和部分水平管身段,长度约135m。
降水井沿东西两侧各布置14眼,井间距约11m,其中水平管身段降水井22眼,井深18m;出口斜管段降水井6眼,井深18m,共计运行降水井28眼。
第一期降水影响最小处位于基坑底部边缘a点和基坑中心位置b 点,其水位降深验算采用以下公式:
潜水含水层浸润曲线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h——在井群抽水影响范围内某一点的水头值,即h = h - s;
x1、x2….xn——从某点到井点中心的距离(m);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a点:经计算h = 6.24m。
降深为14.5 - 6.24 = 8.26m > 8m,满足设计降深要求;
b点:经计算h = 6.06m。
水位降深为14.5 - 6.06 = 8.44m >8m,满足设计降深要求;
⑵第二期降水井布置及降深验算
计算演算方法与一期相同。
5. 结论
通过后续的运行检验,此降水方案设计经济合理,为本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根本性保证,为类似工程降水方案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全达人。
《地下水利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2] 黄生根,张希浩,曹辉《地基处理与基坑支护工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