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报告篇一:农村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农村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作者:佚名在炎热的夏天我们迎来了大学里的第一个暑期。

为了体现我愿的办学要求与办学精神,我院特别在暑期位同学们安排了一项特殊的任务——社会实践。

主要是为了锻炼我院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思考、参与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这正体现了我院的办学特色,参与社会任务有助于我们综合能力的提升,也为我们毕业之后走向社会能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转眼间一年的大学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回想在校的每一个日日夜夜,从起初的茫茫然到逐渐的适应大学生活,一路走来回望走过的每一个足迹都显得那样歪歪斜斜??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我家住在偏远的小山村,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在我们那里主要以务农为主要的经济活动,还有就是外出打工。

我家也是一样,家里种了许多地还有枣树、果树等等,这些使得父母一年四季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

因为我家离城较远而且家里又忙,要想去什么单位上去实践就是不可能的,所以我的主要实践任务就是在家帮父母干农活。

当然锄地是我的主要工作。

每天早上5点钟就要上山锄地,一天要劳动七、八个小时,虽然我对这样的活已经习以为常,可是由于长时间在学校不锻炼的缘故,起初这样的劳动强度几乎让我吃不消,几天下来不仅把我晒得黝黑,而且浑身上下哪儿都疼,可是我依然每天起得很早坚持着干活,想想父母这么多年每天都是这样过的,我受这么一点苦算什么呢?也正是这样一个信念支撑着我走过了那段日子,二十几天的务农生活就这样结束了,接下来的只是一些简单、强度低的杂活儿而已,对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手掌上那些以前磨掉的老茧又厚厚的长了一层,我想这些都是我坚持不懈的见证,也是我收获的“知识”。

其实把我的社会实践说的再狭义一点无非就是想靠自己的能力赚点钱,由于要帮家里干农活所以一直没机会,但是也不是没有可能,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我的赚钱生涯,也是每年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做的一件事——捉蝎子。

也许对于城里人来说他们并不熟悉这一工作,但对我来说实在熟悉不过啦!因为这项工作是在晚上进行的所以不免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每天晚上我背着好几斤重的蝎子灯满汕头跑着捉蝎子,直至深夜两三点钟才回家睡觉,一晚下来那真是汗流浃背呀!这样的晚上我足足持续了12天,虽然是挺累的但是还好累有所值啊,我总共买了900块钱,这是我这学期的第一桶金。

这学期回到家发现家乡最大的变化就是家乡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到处都在修路、铺桥。

我想这正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也可以为家乡的建设出点力呀!所以我决定在接下的日子里去路工上当小工,虽然每天只有60块的工钱而且这是一项体力活还会很累但是我想这正是一次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我的工作是给石匠搬块石和铲水泥,从早上6点开始一直到晚上8点,中途有两三个吃饭和休息的时间,每天和工人们在一起干活一起吃饭,也让我体验了一下当工人的辛苦和感受一下挣钱是多不容易啊!可是让我意外的是就在打工的第五天我不小心被石头压了手指,所以我的工人生涯只得提前结束了,虽然只有五天可我也赚到了300块钱,接下来的日子我只能在家养伤。

在养伤这段日子里,父亲仍然在工地上干活,母亲会偶尔去锄地,生活变得无聊起来,我能做的只有家务了,每天帮忙做做饭,收拾屋子,下午的时候就带上书本去放羊,每天如此。

眼看着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了,我的假期也渐渐完结,我的实践也算结束了,可是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的实践完成得很好而且我的假期相当充实。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体魄重要的是更加锻炼了意志,在实践中我学到了许许多多在课堂上永远也学不到的东西,我认为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只是其次,重要是我们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只要用心去实践,做什么多是有意义的,而且不论做什么都必须要有恒心,只要能见次那么再大的苦难你都会想办法去克服。

我绝得我的实践内容很充实,它们锻炼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锻炼了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品质,更锻炼了如何为人处事的技能??假期终于结束了,在我们挥手告别了大衣的时候又迎来了新的学期,开学后我便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了,我希望在新的学期中我们能以崭新的面貌去把握在校的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我也希望在崭新的一天里收获更多新的东西当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价值观摘要: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努力使农村向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提升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安全的总体目标,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价值观至关重要。

本文分析了现今农村价值观状况,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途径。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价值观一、农民的“现代价值”取向在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农民的现代性在生长。

但在现代性生长的同时,也出现了过激的心理倾向,并由此引发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的生态失衡。

1、农民的发展观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民的生活不再围绕着低层次的生存价值,而是有了更高的价值追求——发展。

然而对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中国农民又陷入了一个迷茫和困惑的阶段。

在对城市生活的追随中,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同时也正在失却旧有的乡村和谐文化、生态自然环境与生态人生。

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发展就是经济的增长,就是城市化;就是使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提高粮食产量;就是建楼房,买各种电器甚至家庭轿车。

为了这样的生活,农民付出了很多。

现在,他们很多人在城里建立了一份家业,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没有医疗和养老保障,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并不安定,很多人的内心充满了危机和不安定感。

30年间农村的经济确实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是今天农村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牺牲了农民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和谐,降低了农民生活的幸福感。

任何社会发展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然而并非任何代价都是不可避免的,许多问题其实只是人的观念问题。

当中国农民普遍处在追求生存价值的阶段时,经济的增长具有很强的紧迫性。

但是当温饱已经解决,并开始寻求发展的时候,社会以及人的发展的生态性和整体性就显得更为重要。

2、农民的劳动与财富观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民的价值观顺应了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但问题是,我们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自上而下都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态,以至于在生态等各方面都付出了不必要的代价。

其实,不只是农民,在社会转型的今天,物质需求已经成为人们最主要的需求形式,人的精神需求对物质需求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

物质需要满足的程度成为人的尊严、荣誉和价值评价的标准,人对物质财富拥有的程度成为个人社会价值与地位的尺度。

3、农民的消费观目前,农民消费的重心一是房子,二是孩子的教育。

房子永远是农民在农村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赡养老人是花费最少的。

大多数农民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不愿意为父母付出。

这就造成了今天农村的经济繁荣与老人的凄凉晚景形成鲜明对照的状况。

在现代农民的消费中,生活本身隐退了,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消失了。

我们再也看不到主流价值观所倡导的现代人自我实现的价值与意蕴,相反看到的只是传统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畸变,无论是对子女的培养还是家庭资产的购置都充分体现出一种外界物质的攀比和炫耀。

这是受现代物质消费主义影响的结果。

现代性将人的“欲望”合理化为人的本质,使人沦落为欲望的奴隶。

这种异化消费方式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本身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它带来了环境的恶化、人的心灵的困境和精神的匮乏,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物质与精神世界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失衡与对抗。

二、中国农民的价值取向导致的生态失衡农村的生态已经失衡了。

这个生态不只是自然坏境的恶化和农作物的非生态化,人的生活空间也受到了现代化的挤压,乡村文化日渐衰落,农民的身心也已经失衡。

1、环境的恶化为了发展,农村引进了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使土壤和水资源遭受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发展,农田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也使空气、水、土壤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居的小环境是越来越讲究了。

人们用上了自来水,使用各种家用电器,有了比较卫生的厕所。

很多地方也就此谈论农村的生态化。

而事实上,这些小环境的变化与工业和农业的污染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农民虽然没有太多的文化,对生态这样的词也很陌生,但他们并非没有生态意识。

苏北地区的部分养殖户就自觉地用一半的水养殖,用一半的水来生长水草,有很多农民留出一块水稻地,用很少的化肥和农药低产量生产,留着自己吃,或是吃隔年的粮食,减少农药对自己的伤害。

但是他们不可能在所有的土地上都这样生产,像他们要到污染严重的企业去打工一样,经济的至上性是农民自觉而又无奈的选择,整个社会先发展后治理理念的践行,是一种政治方向和经济发展模式,一种根本的价值观导向。

2、生活方式的扭曲最能体现农民生活方式的就是他们的村落居住方式。

然而旧有的村落生活现在有了很大的改变。

村庄的劳动力外流,落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乡村日益空巢化,缺了往日的生机,没有了安全的保障,老人和孩子的内心都缺乏安全感,家庭的温馨与欢乐也越来越少。

所有这一切的变化除了经济收入的增加外,基本上是不愉快的,但农民似乎没有选择。

生活的变化必须如此,为了增加经济收入,为了不停下发展的步伐,为了顺应历史的城市化潮流,一切都显得如此顺理成章。

但发展是为了什么,拥有了温饱甚至是小康生活以后为什么还要急于城市化?农村城市化的应然模式到底在哪里,这些,农民们还来不及思考,也没有能力思考。

3、农民身心的失衡从上世纪80年代起,苏北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民的体质也有了提高,但是疾病的发生率却并没有因此而下降,特别是重大疾病。

这些疾病大多来源于环境的污染,来源于食物和饮用水,来源于劳动对身体的严重透支,来源于生活带来的各种精神压力,来源于身心的失衡。

不仅是农民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们的精神也处于困顿之中。

无止境的物质消费的攀比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压力。

城市的物质文明是农村人永远难以期冀的追求和梦想。

但当用尽全力购置了大量的物质消费品以后他们发现生活其实依然一无所有。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也许并非是人们对物质追求的贪得无厌,是来源于社会阶层的差距和激烈的社会竞争。

社会阶层的巨大差距使人们努力向上层社会攀登,或者说至少要保持原有的水平。

而激烈的竞争迫使人们对此必须保持相当的努力程度,把人生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精力用来提升或维持这样的社会层次。

三、走向生态文明的价值构想1、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后发展国家一直以来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选择与困境。

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似乎存在着很大的冲突。

而事实上,两种文明之间内在的人本关怀是一致的。

现代文明突出人在环境中的中心地位,生态文明提倡人与自然的平等,从根本上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