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重点(其他系老师划的)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结论。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哲学的定义(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3)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也叫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一)哲学有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历史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原子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
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
(它区别与旧哲学的特点有:一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的出发点。
二是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三是以改变世界为哲学的最终目的。
四是实践性、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2)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基本形式A、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也就是人的感觉、意志、思想观念等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1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2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3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B、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脱离物质世界的“客观精神”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1 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物质具体形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原子C、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客观实在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一原理的基本思想是:第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3、实践的含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定义为: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这一定义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第二,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基本特征第一,客观现实性第二,自觉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2)实践的基本形式第一,生产实践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验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第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第二,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第三,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4、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2、联系的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着的。
其次,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3)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
大体说来,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不同的联系,不仅因物质主体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对事物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联系的多样性A、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火¾水¾鱼”)B、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表现的是本质联系;一棵瓜秧结几个瓜、一个豆荚结几粒豆,则是非本质联系。
)C、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内部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外部联系是指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
前者是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即内因,后者是事物发展的外在矛盾即外因。
此二者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互不相同。
D、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苹果熟透了要掉到地上,这是苹果与地球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恰好掉在某人的头上,则是苹果与人的偶然联系。
(4)联系具有条件性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¾¾斯大林3、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第一,它告诉我们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事物的联系。
第二,它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第三,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
发展的定义事物的相互联系通过相互作用表现出来,而相互作用必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联系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是: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一,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
第二,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
第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____毛泽东①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的。
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离开同一性,没有同一性同样没有斗争性。
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矛盾和处理矛盾时,既要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又要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①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矛盾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②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促进量变。
第二,完成质变。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各有自己的作用,但二者都不能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同时存在,相互结合,推动事物发展,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即个性离不开共性。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科学的认识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
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第四,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也有量的扩张。
(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第一,由于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二,由于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那么我们就应当重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的情况。
第三,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我们要自觉地按此规律办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①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
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事物发展中这种“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节奏的运动,我们称之为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一方面,事物发展总的方向、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另一方面,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的意义第一,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就能使我们同循环论和直线论划清界限。
第二,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就能使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