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习作范文含答案1.你平时有什么爱好或本领?请把你的爱好或本领给大家介绍介绍。
题目自拟。
要求语句通顺,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字数要300字以上。
【答案】【参考例文】我的爱好我爱好画画,两三岁时就爱在墙上或地上画燕子、小狗等小动物。
从5岁起,我开始系统的学习画画至今。
我画画时会先认真观察再动手画。
有一次,我画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画完后看着挺别扭,经过仔细观察后,发觉两手长短着,经过修改后再看就顺眼多了。
我每次画画时总有一些奇特的想法,有一次,我画了一幅《我在太空当警察执勤》的画,画中各种各样的车辆驶过彩虹桥,我正站在一朵云上,手里拿着指挥牌,威武的指挥交通。
这幅画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我不仅富有想象力,而且画出的画具有现实感。
记得在8岁时,我县举办小学校园画画比赛,我画了一幅《院子里的运动会》画中是一场激烈的篮球赛,一个运球运动员运着球飞快的冲过来,一个对方球员迎上去防堵他,他的队友向他挥手示意,让他传球过来。
其余队员和裁判的表情都画得栩栩如生,观众的热情场面也画得很火爆。
最终这幅画凭实力夺得了一等奖。
现在我已经上五年级了学习任务很重,时间很紧,但我每天都不忘画一幅画,因为我爱好画画,画画已经成为我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2.请以“令我的人”为题,然后写一篇以记叙为主的作文。
要求:①先写出完整的题目,可补充一个表示情感或心理的词语,如“尊敬、感动、喜爱、快乐”等。
②要求说真话,诉真情。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令我难忘的人这样一个深秋,天暗得早。
小路上没有霓虹,只有广阔夜空中一弯清冷的月亮散发着幽幽的光,只有一阵冷风吹过,飘下满地的落叶,与风一同在街边旋转着。
我就这样一直走着,一直低着头走着。
直到我感觉到一丝微弱的亮光照亮了路,才缓缓抬起头来。
前面是一个模糊的身影,佝偻着。
他背对着我,正咳得厉害,旁边是一个比他大得多的地瓜炉子,火膛里闪着红光,上面用厚厚的花格子布捂得严严实实。
等我走近了,那人才长舒了一口气,慢悠悠地转过身来。
微弱的光下,他灰白色的头发稀疏而且乱七八糟,有点像鸟窝里的干草。
沟壑纵横的一张脸,黑黝黝的。
下面是麻秆儿一般粗细的两条腿。
老人见我看他,也就盯着我,干裂的嘴唇动了动,忽然咧开嘴乐了:“同学,买地瓜不?”一口方言,听起来很温暖,我点点头,老人掀开花布,一股香甜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看看四周,不禁好奇地问他为何要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卖东西,他只是麻利地称着东西,笑而不答。
直到有一天,我回来的稍晚了一些,远远地看到一个脏兮兮的小孩站在老头的面前,仰头望着老人从炉子里挑出两个最大的地瓜递给他,小孩用衣服兜着冒着热气的地瓜飞快地跑向一个黑暗的角落,那里隐约躺着一个女人。
就在这一瞬间,我终于明白了老人那日的笑而不答……这个在我成长中最难忘的人用实际行动告诉我:生活有时也需要那么一点人情味,好让人们感到亲人以外的温暖。
如果只有一味的冷漠,又怎能叫做生活呢?花落花开间,又过了几年。
还是这样一个深秋,还是那个熟悉的角落,却再也闻不到地瓜的香甜,那对耐人寻味的母子不知从何时起,也不见了踪影,但多年前的那个佝偻的瘦小身影,那一口温暖的地方口音,还有一颗善良的心却让我难忘。
现在,心中的这些记忆,即使在清冷阴寒的深秋,也仍会散发出丝丝温暖。
【解析】【详解】本题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要求以记叙为主,因此,应该写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表达出自己对此人的感情或评价。
难度不大。
写好本文的关键是: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性格与品质。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
走在大街上,人们步履匆匆,擦肩而过,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如花瓣一般,在我们的面前闪过。
那么如何将一张张表情各异的面孔定格,化作永恒的一瞬呢?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画,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去描绘。
俗语说:“画龙画虎难画骨。
”意思是说,无论画人还是画虎,要画出虎和人的外形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画出虎和人的内在精神却不太容易。
那么,如何才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呢?比如,我们以“令我敬佩的人”为题写父亲,可以通过细致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写出了一个面对困难,毫不屈服的父亲形象,刚毅坚强、毫不屈服等是父亲身上闪光的品质,这些美好的品质就是优美人性的表现,值得我们敬佩。
人物精神的含义非常广泛,例如: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勇于奉献、敢于斗争、正直敬业、乐观向上、忠厚勤劳、幽默风趣、富有爱心、为人谦和、朴实善良、同情弱者、真诚守信等等。
我们写人就是要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去发现,去描写人性的光辉。
范文《令我难忘的人》写了一个卖地瓜的老人热心帮助一对母子的故事,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突出了老人的善良,表现出人性的温暖。
环境描写能衬托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作者感受。
首尾照应,结构安排巧妙。
3.命题作文同学们,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登高可以理解为登上某一座高山,也可以理解为攀登上某一个人生的高峰,你有过类似的登高经历吗?请以“登高”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字数600字以上。
2.书写工整。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班级姓名。
【答案】登高题记:登高不一定能够望远,但望远必须登高。
是谁在暗夜里点亮心灯?是谁在风雨后送来彩虹?是信念,是我们登上高峰的信念。
我们希望看到彩虹,所以必须历经风雨;我们希望看到山尖最美的日出,所以必须登山;我们希望寻找世间最瑰丽的风景,所以必须远足。
因为我们有所希望,所以我们必须付出。
人们总是相信,世间最美丽的风景总是隐匿在不为人知的密林深处。
古人留有“世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于险远”的诗句;今人留下探索原始天坑、原始森林的足迹。
不论是古人的记录还是今人的实践,都向人们昭示着:无限风光在险峰。
世间最美的风景不仅隐藏在险远之处,更藏匿在每一个探索者的足下和心里。
路是被人踩出来的,理想是靠不懈的追求实现的,美好的生活也是因艰辛的努力而得来的。
人类在探寻美丽风景的征程上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足迹:从欧洲封建王室开辟新航路到中国明朝徐霞客游遍湍流峻岭,从西方的《马可波罗行记》到东方的《水经注》都留下了人类为追求梦想而留下的足迹。
他们为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的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最终他们站到了高处,看到了远处。
他们不仅升华了自己的生命,更提升了人类历史的高度。
要望远必须登高,但是登高却不一定可以望远。
中国古代的甘英出使大秦,因为陆路不同,虽然他经历了两次共计数十年的艰苦的跋涉,但最终并未到达大秦,并未完成国君交予的使命。
后来,大秦派使者从水路到达了中国,这才实现了中国与大秦的交流与往来。
两者同样都付出了努力,甚至前者的努力更为艰辛,但收获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望远的愿望想必人人都有,登高的决心或许也人人都有。
但最终可以成功的登上高处,望见自己心中神往的风景的人就不多了。
因为,望远不仅需要登高的决心和毅力,更需要登高的技巧和方法。
人们应该记住:登高不一定能够望远,但望远必须登高。
【解析】【详解】从作文题目的内涵上看,这道题属于寓意型命题,题目中的“登高”可以理解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修养、道德、人格等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登高”以后会怎样,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既有表面的意义,也有其比喻、象征等隐含意义。
针对寓意型命题,则要理解清楚题目的寓意是什么,它可以比喻什么或象征什么。
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登高”,才能“望远”,或者要想望得更远,必须登得更高。
也可以理解为因为“登高”,所以能“望远”,或因为期待“望远”,所以需要“登高”。
还可以理解为“登高”是为了“望远”,或者为了想望得更远,我们就要登得更高。
立意:只有登高,你才能欣赏到更多更远的风景;只有登高,你才能延伸出更长更远的思绪;只有登高,你才能品味出生命更重更远的价值。
登上信念的高峰,我们希望“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登上成功的高峰,我们希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生命的高峰,我们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睛】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
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
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
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4.半命题作文:你瞧,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可能泄露考生自己信息的真实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你瞧,那灯光在我的心中,永远保存着一个温暖的角落,只会留给那抹为我而亮起的灯光。
那抹灯光,是她默默地为我在守候,曾在一瞬间擦亮了我的心房。
身在初二的我没有得到过父母太多的关爱,他们在遥远的地方打工,为我挣学费。
他们的远离,我都懂得。
因此,我毫无怨言地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爷爷奶奶没什么文化,种了半亩农田,里面种植的全是我最爱吃的菜,我想他们能帮我的也只有这些吧!不过,现在我才知道,我当时的认知错得有多么离谱。
临近考试,每夜我都复习至深夜零点。
又是一个深夜,我正在伴灯苦读,奶奶轻手轻脚地走到我身边,她摸摸我的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我惊奇地问:“奶奶,怎么还不睡,有什么事么?”“没啥事,孙儿啊,每天晚上怎么不早点睡觉呀,睡眠不好影响学习。
”奶奶温和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责怪。
“我快考试了,每天晚上想多复习会儿,这么晚了,奶奶,你先去睡吧,我等会儿再睡。
”我将视线又移回到了书本上。
奶奶无奈地叹了口气,便缓缓地走了,轻轻地,好像刚刚这里就是这样安静,没发生任何事!时间在静静的夜晚悄悄流淌着,我看了看精致的闹钟,又到了零点,准备熄灯睡觉了。
我慢慢打开房门蹑手蹑脚地往厕所的方向走去,经过奶奶房门时,竟然发现了门缝处渗出一缕微弱的黄光。
怎么?奶奶还没睡吗?难道奶奶在担心我吗?……哦!奶奶该不会是在等我吧!想到这,我又悄悄折回房间将灯关上,再出来时,竟发现奶奶房里的灯也灭了。
顿时,我恍然大悟,内心百感交集,一阵暖意涌上心头,奶奶是因为我没睡所以她也睡不着吗?奶奶年纪那么大了,再这样下去会吃不消的。
奶奶,真是辛苦您了!我怀揣着暖意回到房间,心里的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第二夜,九点整我就熄了灯,待奶奶房里没了动静我才轻手轻脚地开灯学习。
第三天早晨,奶奶又来到我房间叫醒了我。
“睡好没?起床了!”我听得出奶奶语气中的欢悦,我也替奶奶高兴,但也希望这个善意的灯光谎言别被拆穿才好。
我微笑着起床开始新的一天。
你瞧,那灯光又为我而亮着……【解析】【详解】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
这个作文给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写作范围广泛,但也容易让部分学生信马由缰,进入误区。
我们应该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素材来表现鲜明的主题,依据主题来填补文题,把事件写清楚,把感悟写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