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边塞诗(一)概况:1、边塞诗和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3、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
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
”;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高适的边塞诗1、生平: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
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
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
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
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
“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
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
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
高诗以七古见长。
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
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3、《燕歌行》赏析:(1)诗题及创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大篇”。
《燕歌行》本是乐府的体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
此后这个题目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
本诗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开拓。
对于诗歌的创作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乱的几次战争为事由,歌颂守边战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另一说是揭露张守珪战败还妄请战功的问题,谴责将领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大极大痛苦和牺牲。
到底是歌颂还是讽刺?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2)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诗给我看。
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
”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
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
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
“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前的意思。
“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
“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急,战局危险。
气氛由此逐渐推进,趋于紧张。
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
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
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
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
紧接着写战争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紧接下来的八句写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
“铁衣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
妇人日夜悲愁,但“边庭飘飖哪可度”?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的心。
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旧有的内容。
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
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
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又岂是为了讨得个人的功勋。
这句饱含着诗人的礼赞。
由此讽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
末二句诗人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广。
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不计其数,但像李广那样即爱护士卒又能镇守边疆的将帅真是难求啊。
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3)评价: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
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
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
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
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
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三)岑参的边塞诗1、作者生平: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
”(《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
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
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
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
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
白雪点明写诗的背景。
歌,点明诗歌的体裁是乐府。
送武判官归京是写作的事由。
诗是咏雪送人之作。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