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物价水平现状及其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物价水平现状及其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物价水平现状及其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四川大学刘曦南北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国民的幸福感并未有明显提升,在最新的世界幸福感调查中仅排第90位。

与此同时,人民对与高物价的感受越来越深,当今社会对高物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的去理解这些现象,本文对我国当前的物价水平进行了一些了解,并尝试着对物价水平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讨论。

关键词:幸福感;物价一、幸福感我们的幸福感来自哪里?这是一个很值得去探讨的话题。

评价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对于人,应当肯定他的社会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里,人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心理学家Keyes认为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质量以及对其生活环境和社会功能的自我评估[1]。

如果要阐述得通俗点的话,可以参照法国小说家雨果的名句:“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

”这是基于社会和谐的社会幸福感来源。

当然,还有其它来源:如基于主观体验的主观幸福感和基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幸福感[2]。

心理学家也做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上述的来源中,主观幸福感是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而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很多,其中就包括了经济因素。

一些学者认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因为较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力与地位等。

研究也发现,富裕国家的人民比贫穷国家的人民更感到幸福,在同一国家,富裕的人比贫穷的人更感到幸福。

在说到收入的时候,我们肯定会想到一个词——物价。

二、现实关系众所周知,物质生活条件是幸福的前提。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内生产总值直接关系到国民的幸福感。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保持着快速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将财富视为决定幸福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在作为量化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的情况下,是不是幸福感也愈加强烈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科技日报》2014年3月19日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在比较贫穷的地区,幸福随着经济发展而迅速上升,但在人均GDP3000美元(2万人民币)左右存在着一个转折点,人均GDP 超过这条线后,幸福将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得到很快提升。

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就不能再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目标了,而必须开始考虑能够提高人民幸福的其他因素[3]。

这就是美国经济学家Myers提出的“拐点理论”。

即,个人的财富与其幸福感之间存在着一个拐点:在贫穷国家里,财富对幸福感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超过一定水准时,财富与国民幸福感的相关就消失了,而人权、社会平等等指标的影响便开始增大。

确实,在之前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国民幸福指数经历了先升后降,我们同时也可以了解一下幸福感处于下降时期的情况,下图是一份通过GNH方法计算得出的1990-2010国民幸福指数的统计图[4]:可以看到在2000年附近,我们的幸福感经历了一次大的波动,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0.05的水平波动,结合当年的物价水平和经济环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国民幸福感中来自物质生活需求的部分已经基本满足。

那么,我们是否符合拐点理论达到了拐点呢?我们先不去考虑我们是否达到了2万元,让我们把目光放在我们的实际收入上,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到2009年,我们的实际收入从3950元涨到6770元。

近两倍的涨幅,一个看起来很鼓舞人心的数据。

不过其中有一个问题:高收入的同时也伴随着高物价,在有时候物价涨幅甚至高于收入涨幅的时候,那么我们的人均收入该怎么看?在事实上,有些时候我们的实际消费能力不升反降,再结合到我国国民幸福感的下降,那么问题就来了:我国国民幸福指数的下降到底是到了拐点还是另有原因?再来看一些数据,在今年刚刚发布的首部中国民生调查蓝皮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关于生活压力,58%的居民表示物价上涨是主因,对于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上涨感受最为明显,另外还有41.1%的居民认为是家庭收入过低。

与此同时,今年盖普洛公司的一份全球幸福感的调查中,中国仅位列90。

下面同样是一份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上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在高GDP 增长的同时,我们的物价水平也同样在增长。

2010年10月份CPI 同比超预期增长4.4%,11月份到5.1%,12月下降到4.4%,到2011年1月份再次上涨到4.9%。

央行报告显示,73.9%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

也就是说,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完全到达理论上的拐点,而高物价确实是在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

那么为什么高物价对我们的幸福感会有这样的影响呢?很显然,高物价让我们的财富缩水了。

“通货膨胀、物价上升、社会竞争加大,连中产阶级都感到缺乏幸福感,有压力”、“物价猛涨、收入不涨,等于老百姓收入在下降。

”[6]物质生活条件是幸福感的基础,当高物价来临,市场竞争越加激烈,居民实际购买能力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房价高,读书贵,就业难”、“住不起,读不起,生不起,吃不起”。

当居民的抗风险能力下降,居民的生活得不到切实的保障,那么幸福感变得更加遥远也就理所当然了。

此外,在“高增长高物价”的情况下,如果财富分配机制不合理,容易出现穷人补贴富人的情况,贷款人会比存款人有利。

又由于存款人多是挣工资的普通居民,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而进一步拉低居民的幸福感[6]。

当然,我们需要用辩证的思维与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高物价让我们的收入缩水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个事实: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切实的增长,比起之前的“米票”、“油票”时代已经好了太多,这也是我们现在不可否认的幸福感来源之一。

而且,现如今物价水平正以良好的态势进行发展。

众所周知,在经济发展中,物价太高或太低都不行,物价需要与经济增速区间相匹配。

李克强总理在博鳌论坛讲话时提出,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是中国当前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也是中长期政策取年份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GDP 增长率(%)12.7 14.2 9.6 9.2 10.4 9.3 7.7 7.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101.5 104.8 105.9 99.3 103.3 105.4 102.6 102.6向[7]。

把物价水平控制在与经济增速匹配的合理区间,考验着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我国的物价水平已经慢慢温和。

我们可以看到,在2013年,我国CPI继续保持了2.6%的温和上涨,同年GDP 增速为7.8%,与此同时劳动生产率提高7.3%,财政收入增长10.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6]。

2014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CPI 同比上涨2.3%,工业生产者价格持续下降,生产领域通缩迹象明显,PPI 同比下降1.8%。

在未来一段时期,总需求缓中趋稳、通胀预期减弱、翘尾因素降低和粮食丰收等因素将抑制物价涨幅[8]。

总体来看,目前的经济走势符合中国经济增长在这个阶段的特性,既是前期宏观调控所追求的目标,也为结构调整所要求[7]。

而总体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必然会推动加强居民的收入与保障,进一步带动居民幸福感的提升。

三、结果与讨论从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幸福感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着某些必然联系,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正比增长到之后的下降,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解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初期,物质发展成效明显地呈现出来,当时社会分化程度还不大,社会成员在心理上更多是作纵向比较,与过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较容易产生满足感。

而近年来,社会结构转型加速,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日益全面触及深层利益,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贫富差距问题凸显。

而之前也提到,如果在高物价水平的情况下,分配制度的不完善将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同时,在社会心理方面,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需求层次日益提升,且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因此,需求能被满足的标准相对提高了。

若此时高物价导致购买力下降则会进一步拉低人们的幸福感。

此外由于资源相对短缺和竞争加剧以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各种压力感大大增加,而高物价恰恰会导致职业竞争的愈发激烈,这一切都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

在意识到高物价对幸福感的影响之后,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通胀是有一定经济规律的,物价与国民的幸福指数之间有一定关联度,但绝不是一对矛盾。

在政府实施宏观调控职责控制物价上涨的同时,应该切实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要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满意度为目标导向大力发展经济,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过度竞争为代价单纯追逐经济发展与收入增长的旧有模式,逐步建立与人们幸福感、满意度提升高度融合、高度一致的新发展模式。

需进一步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并注重二次分配的公平性。

做好社会保障、解决后顾之忧。

强调公平正义、改善公共服务。

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干预措施,摆正公平与效率关系,努力建立以机会公平为基础、分配公平为重要内容、制度公平为基本保障的制度体系。

要从解决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手,不断调节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要密切关注各项重大政策对人们整体幸福感的影响、关注城乡居民幸福感的差异和走势、关注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幸福感的状况,采取有效对策,提升幸福指数,推进和谐社会发展[9]。

参考文献[1]Keyes.C.L.M.Social well -being.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1998,61:121-140.[2]蒲德祥.幸福感的基础理论、测量及展望[J].理论与现代化,2010-01.(1).[3]邢丽娜.幸福去哪儿了:透过大数据看幸福[N].科技日报,2014-03-19.(7).[4]张会平.ARMA模型视角下的国民幸福指数分析[J].经济论坛,2011-08.(8).[5]刘晶晶、张惠.幸福指数VS物价指数[N].中国商报,2011-03-08.(2).[6]唐一平.物价的合理区间是多少[N].经济日报,2014-10-08.(5).[7]胡迟.物价温和变化态势基本确立[N].中国经济导报,2014-04-15.B(01)[8]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上海证券报.物价呈温和上涨,结构性特征明显[N].上海证券报,2014-08-19.A(03).[9]应焕红.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政策思路[OL].浙江社会学,20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