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1.改变代谢途径
改变分支途径流向,阻断其他产物合成,提高目标 产物产量。 ①加速限速反应
如:头孢霉素C的代谢工程菌的构建。青霉素N积累,下一酶克隆、导
入、产量上升25%;
②改变分支途径流向
提高目的产物支路的酶活性,占据优势、提高产量;
③构建代谢旁路
将抑制物分解或转化成影响小的其他物质;如:乙酸→乙醇(乳酸)。
第三章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和代谢工程
提纲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类型和自我调 节 酶活性调节 酶合成调节 分支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 能荷调节 代谢调控 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调节 代谢工程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和代谢工程
微生物细胞有着一整套可塑性极强和极精确的 代谢调节(regulation of metabolism)系统,
四、分支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
1.同 功 酶 调 节:催化相同反应,但酶分子结构有差异; 2.协同反馈调节:一个不能少;
3.累加反馈调节:按比例累加,无协同效应,无拮抗作用;
4.增效反馈调节:1+1>2; 5.顺序反馈调节:按①→②→③顺序逐步抑制; 6.联合激活或抑制调节:途径产物各自调节,同一中间产
物
7.酶的共价修饰:一酶两形式,活力有差异,关键在有无共
价连接物(腺苷酰基)。
五、能荷调节
细胞的能荷计算式:
[ATP]+1/2[ADP] 能荷=—————————— [ATP]+ [ADP]+[AMP]
能荷高时,ATP的酶合成系统受抑制, ATP消耗酶系统被活化。 呈抑制与活化的中间状态的能荷大约是 0.85,此时两种酶系统达到平衡。
初级代谢产物的调节
A有共用合成途径,反馈抑制;B初产物参与次合成,自反馈而影响。
磷酸盐调节(高于10mmol/L抑制许多抗生素合成)
A抑制酶的作用;B导致细胞能荷变化;C竞争某些金属离子的作用。
八、代谢工程
代谢网络理论:
将细胞的生化反应以网络整体来考虑,而 不是孤立地来考虑。将代谢网络分流处的代谢 产物称为节点,对终产物合成起决定作用的少 数节点称主节点。根据节点下游分支的可变程 度,节点分为柔性、半柔性和刚性三类。 1.改变代谢途径 2.扩展代谢途径 3.转移或构建新的代谢途径
①将多基因酶克隆到不产目的产物的菌中, 使之获得产目的产物的能力。(建路) ②克隆少数基因,使原无关的两条途径联结, 形成新途径,产目的产物。(连路) ③将催化某一代谢途径的基因组克隆到另一 菌种中,使之发生代谢转移,产目的产物。 (改路)
本章知识结构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类型和自我调节部位 ★诱导酶和组成酶 ★酶活性调节机制 ★酶合成调节的机制。 微生物其他调节 代谢工程
并非必需,但有一定价值;某一时产;不同种,不 同;受环境敏影响大;酶专一性不强。
2.次级代谢的调节类型
①酶合成的诱导调节 有些酶也是诱导酶,以底物或底物类似物(内 源、外源)为诱导剂。 ②反馈调节 次级代谢物的自身反馈抑制和反馈阻遏
末端产物反馈调节;生产能力与抑制浓度正相关。
分解代谢产物的调节
葡萄糖等一些碳、氮源及代谢产物有反馈抑制、阻遏作用。
酶活性调节:细,快; 酶量调节:粗,慢。 1、酶合成的诱导作用 ①组成酶:细胞内总是适量存在的,不依赖于 酶底物或底物结构类似物的存在而合成的酶。 ②诱导酶:依赖于酶底物或底物结构类似物的 存在而合成的酶。其基因以隐性状态存在于染 色体中。
1、酶合成的诱导作用
诱导酶的合成需要诱导剂,它可是底 物,也可是底物的结构类似物。 一种酶可有多种诱导剂,其能力与诱 导剂的种类和浓度有关。 如:大肠杆菌在加入乳糖前β-半乳糖苷 酶的分子数为5个;加入后的1-2分钟内就 增加到5000个。(诱导作用,非激活作用)
如:1-5ml/L生物素控制膜中脂质合成; 青霉素抑制肽聚糖中肽链交联; 土温80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使壁中脂类流出; 控制Mn2+、Zn2+浓度干扰膜、壁形成;
②通过细胞膜缺损突变而控制其渗透性:
筛选透性突变株。
3.菌种遗传特性的改变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营养缺陷型是指某一野生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 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碱基或氨基酸的 能力,因而无法再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的 变异类型。 如赖氨酸发酵: 又如:利用谷氨酸棒状杆菌营养缺陷型(转氨甲 酰酶缺陷)突变株生产鸟氨酸。
3、酶合成调节的机制
操纵子模型:在DNA分子的不同区段上 至少有四种基因,即调节基因R(编码阻 遏物)、操纵基因O(阻遏物结合、控 制结构基因)、启动基因P(RNA聚合 酶结合位点)和结构基因S(转录 mRNA)。 操纵基因、启动基因和结构基因又 构成了操纵子。
3、酶合成调节的机制
①单一效应物调节:
②使用诱导物
可用底物或底物类似物有效增加诱导酶的产量。
③添加生物合成的前体
加前体,避开受抑制酶,大量合成终产物。
④培养基成分和浓度的控制
速效碳、氮源可能引起分解代谢阻遏。应与迟效碳、 氮源适量搭配。
2.改变细胞透性
①通过生理学手段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 培养基中加改变细胞透性物质,利于产物 分泌,避免反馈抑制。
2、酶活性调节的机制
①变构调节理论: 变构酶基础上提出,酶有催化和变构调节位 点。酶的多个亚基,多相同,也可不相同。 ②化学修饰调节理论: 变构酶与某物质共价结合而提高或降低活性。 如:柠檬酸裂解酶的乙酰化。 乙酰-酶+柠檬酸柠檬酸-S-酶+乙酸 柠檬酸-S-酶乙酰-酶+草酰乙酸
三、酶合成的调节
以确保上千种酶能准确无误、有条不紊和高度
协调地进行极其复杂的新陈代谢反应。
在发酵工业中,调节微生物生命活动的方法很
多,包括生理水平、代谢途径水平和基因调控
水平上的各种调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和代谢工程
原则:经济合理地利用和合成所需的各种物
质和能量,使细胞处于平衡生长状态。
方式:反馈抑制、反馈阻遏、酶的诱导调节、
二、酶活性的调节
代谢调节是指在代谢途径水平上酶活性 和酶合成的调节。 酶活性调节: 激活剂→酶激活作用; 抑制剂→酶抑制作用; 可以是外源物,也微生物代谢中,普遍存在酶既有激活作 用又有抑制作用的现象。 如:天门冬氨酸转氨甲酰酶受ATP激活, 受CTP抑制(终产物)。 大肠杆菌糖代谢过程中,许多酶都有 激活剂和抑制剂(表3-1)。共同控制糖 代谢。
④改变能量代谢途径
不直接作用于合成途径,而在限氧条件下提高ATP产率、碳源转化率。
2.扩展代谢途径
引入外源基因后,使原来的代谢途径向 后延伸,产生新的末端产物; 如:2-KLG合成。 引入外源基因后,使原来的代谢途径向 前延伸,可利用新的原料。 如:啤酒酵母淀粉产乙醇。
3.转移或构建新的代谢途径
酶的共价修饰。
生产目的:高浓度地积累人们所期望的产物。
平衡→ 打破→ 建新平衡→高浓度地积累
办法:①育种,得到根本改变代谢的基因突变株;
②控制微生物培养条件,影响其代谢过程。 代谢工程: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扩展和构建、连接,形 成新的代谢流。(也称途径工程)
一、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和自我调节
1.代谢类型: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细胞优先合成异化可维持更快生长的化合物 的酶。利用完后,再合成下一个酶。 2.微生物自我调节部位: ①细胞膜的屏障作用(多数亲水分子)和通道; ②控制通量,调节酶量和改变酶分子活性; ③限制基质的有形接近,可存在于不同细胞 器各个代谢库中,其酶量差别大。
3.菌种遗传特性的改变
抗反馈调节突变株;
抗反馈调节突变株是指一种对反馈抑制不敏 感或对阻遏有抗性的组成型菌株,或兼而有之的 菌株。如苏氨酸发酵:
组成型突变株; 抗性突变株。
七、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调节
主要包括:抗生素、刺激素、生物碱、 维生素、色素、毒素等。 1.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
初级代谢:与生物生存有关的,涉及能量产生和能量消 耗的代谢类型。 生存必需;始终产;不同种,相同;环境敏感性 小;酶专一。 次级代谢:某些生物为避免某种代谢物积累造成不利作 用而产生的一类有利生存的代谢。
2、酶合成的阻遏
某种代谢物积累除抑制酶活性外,还可反馈阻 遏酶合成,降低反应速度。 ①末端产物阻遏: 常普遍存在与氨基酸、核苷酸生物合成途 径中。 ②分解代谢物阻遏: 如:“葡萄糖效应”。其代谢物阻遏“缓 慢利 用能源”酶的合成。并有一停滞期。 葡萄糖代谢阻遏实际上是其分解代谢物引 起的阻遏作用。
预习内容—微生物优良菌种 的选育
微生物优良生产菌种的特征 诱变选育菌种的分离 杂交选育方法。
基因工程技术
谢谢!!!!
负调节:调节基因R的产物阻止转录进行。 如: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 正调节:R基因的产物在诱导物存在下,成为转录 激 活剂。 如:阿拉伯糖操纵子。
②两种效应物的共同调节:
白
乳糖操纵子的效应物(如:乳糖)和活化蛋 (如: CRP)的调节。
③弱化调节
大肠杆菌色氨酸合成操纵子的R、O、P 远离S,除阻遏调节外,有弱化调节方式。 色氨酸存在时,使转录未到终点时,80-90% 转录停止。是通过弱化子实现的。 色氨酸贫乏时,核糖体停在UGG,2、3链配 对,聚合酶过,酶合成; 色氨酸充足时,转录至UGA(69-71),3、 4链配对,不利于RNA聚合酶过,酶不合成。
六、代谢调控
根据代谢调节理论,通过改变发酵工艺 条件(温度、PH、风量、培养基组成)和 菌种遗传特性,达到改变菌体内的代谢 平衡,过量产生所需产物的目的。 1.发酵条件的控制 2.改变细胞透性 3.菌种遗传特性的改变
1.发酵条件的控制
①各种发酵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
同菌种,同培养基,培养条件不同,可获不同代谢产物 (途径不同)。啤酒酵母,用葡萄糖,中性产乙醇,酸 性产CO2,碱性产甘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