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兽医寄生虫与寄生虫病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寄生生活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两个生物个体的相互关系中,其中一方永久地或暂时地寄居在另一方体内或体表,并以对方的体液、组织作为自己的营养来源,同时给对方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甚至可以引起对方死亡,这种现象叫做寄生生活。
2、寄生虫在寄生生活中寄居的的一方为寄生虫,是暂时或永久的在宿主体内或体表寄生生活的动物。
3、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暂时或永久地寄生的动物称为宿主。
4、兽医寄生虫学兽医寄生虫学是包含一般生物学和兽医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是以多种学科为其基础,阐明动物的各种寄生虫及其对动物所产生的影响和所引起的疾病的科学。
5、寄生虫病流行病学从群体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寄生虫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
从而制定防治、控制及消灭寄生虫病的具体措施和规划。
6、专性寄生虫在其生活史中,寄生关系中的那部分时间是必须的,没有这一部分,寄生虫的生活史就不能完成。
专性寄生虫必然就是长久性寄生虫,如日本分体吸虫。
7、兼性寄生虫是指既可以营寄生生活,也可以营自由生活的种类,如类圆线虫。
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阶段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叫做中间宿主。
寄生虫在中间宿主体内以无性方式进行繁殖,或者处于未成熟阶段。
9、生物源性传播病原体要在传播者体内进行一个阶段的发育以后才具有感染性,此时才能感染健康家畜,这种方式的传播称为生物源性传播。
10、带虫宿主某种寄生虫在感染宿主体内,随着机体抵抗力增强或通过药物治疗,宿主处于隐性感染阶段,宿主对寄生虫保持一定的免疫力,临床上无症状,但体内仍保留有一定数量的虫体,这样的宿主称带虫宿主。
11、终末宿主寄生虫的成虫阶段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叫做终末宿主。
在终末宿主体内寄生虫达到性成熟阶段,并以有性方式进行繁殖。
如猪是猪蛔虫的终末宿主。
12、隐性感染动物感染寄生虫后,没有出现明显临床表现,也不能用常规方法检测出病原体的一种状态,只有当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寄生虫才大量繁殖,导致发病,甚至造成患畜死亡。
多次低水平感染或在急性感染之后治疗不彻底,未能清除所有病原体,而转入慢性持续性感染,寄生虫在动物机体内可生存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14、永久性寄生虫全部发育过程都在宿主动物体上进行的寄生虫称为永久性寄生虫。
这类寄生虫终生不离开宿主,否则难以存活,如旋毛虫、虱等。
15、暂时性寄生虫只有在采食时才与宿主动物相接触的寄生虫称为暂时性寄生虫。
这类寄生虫在它们的生活过程中只有一部分短暂的时间营寄生生活,其余的大部分时间营自由生活,如蚊、虻、蜱等。
16、异位寄生有些寄生虫在常见部位以外的器官或组织内寄生,可引起异位病变。
17、补充宿主有些种类的寄生虫的幼虫,在其发育过程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我们依其发育阶段的先后分别称之为第一、第二中间宿主。
第二中间宿主又称补充宿主。
18、储藏宿主有些种类的寄生虫可以在某些动物体内长期存活,但是并不进行发育和繁殖,这种动物叫做储藏宿主,也称转运宿主或转续宿主。
19、内寄生虫这类寄生虫寄生于宿主动物的内脏器官及组织中,如蛔虫、球虫等。
20、外寄生虫这类寄生虫是寄生在宿主动物的体表。
如虱、疥螨、蜱等。
21、单宿主寄生虫发育过程中仅需要一个宿主的寄生虫为单宿主寄生虫,也叫土源性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等。
22、多宿主寄生虫发育过程中需要多个宿主称为多宿主寄生虫,也叫生物源性寄生虫,如绦虫和吸虫等。
23、专一性寄生虫寄生于一种特定宿主的寄生虫。
如鸡球虫只寄生于鸡而不寄生于其他动物等。
24、非专一性寄生虫能寄生于多种宿主的寄生虫。
如肝片形吸虫,除寄生于绵羊、山羊、牛、骆驼、鹿等多种反刍兽外,还可感染马、猪、犬、猫、兔、象、海狸鼠、袋鼠等多种动物和人。
25、机会致病性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虫体出现大量繁殖和强致病力,这类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如卡氏肺孢子虫、隐孢子虫等。
26、伪寄生虫某些本来是自立生活的动物,偶尔主动侵入或被动地随食物带入宿主体内,这种动物就称为伪寄生虫。
如某些正常情况下存在于谷物、糖等中的粉螨科的螨类,有时误入人的肠道或呼吸道,并引起相应的病变。
在多宿主寄生虫的宿主中,主要寄生于某种宿主的寄生虫,有时也可寄生于其它一些宿主,但不那么普遍,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看,通常把不常寄生的宿主称为保虫宿主。
28、超寄生宿主寄生虫本身被寄生物所寄生的现象称为超寄生。
例如,犬复孔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犬虱或蚤体内。
29、免疫逃避寄生虫可以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并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而在宿主体内定居、发育、繁殖和生存,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逃避。
30、成虫期前驱虫在掌握寄生虫生活史情况下,在虫体尚未成熟前用药驱虫,将虫体消灭在成熟产卵之前,防止虫卵或幼虫对外界环境的污染,同时阻断病程,保护畜禽健康。
31、土源性寄生虫指随土、水或污染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由于这类寄生虫发育过程中仅需要一个宿主,也称为单宿主寄生虫。
32、生物源性寄生虫指通过中间宿主或媒介昆虫而传播的寄生虫,由于这类寄生虫发育过程中需要多个宿主,也称多宿主寄生虫。
33、传播媒介通常是指在脊椎动物宿主间传播寄生虫病的一类动物,多指吸血的节肢动物。
34、自然疫源性有的寄生虫保持在一些野生动物宿主之中,其分布范围完全相应于宿主的分布,并局限于一定的区域。
这种特性叫作自然疫源性。
二、填空题1、在自然界中,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现象是较为常见的,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将其称为(共生生活)。
2、在共生关系中,根据两种生物之间利害关系的不同,又可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寄生)三种类型。
3、共生生活的双方互相利用,彼此受益,这种共生生活类型就是(互利)共生。
4、共生生活双方中的一方受益,而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这种共生生活的方式叫(偏利共生)。
5、宿主与寄生虫的关系,包括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和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两个方面。
6、经生物媒介感染包括(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两种。
7、易感宿主是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处于易感状态的人或动物。
8、带虫免疫形式指当虫体在宿主体内存在时,宿主有一定免疫力,当虫体消失时,宿主免疫力(消失)。
9、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一个完整循环过程,叫做寄生虫的(生活史或发育史)。
10、寄生虫的种类繁多,生活史也极其复杂,依据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可分两种类型:(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
11、需要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交替进行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称(世代交替)。
12、寄生虫分类的最基本单位是(种),是指具有一定形态学特征和遗传学特性的生物类群。
13、某种寄生虫病在一个地区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14、动物机体同时有两种以上虫种寄生时,称(多寄生)现象。
15、寄生虫病的感染和流行情况可以通过两个指标来体现:一个是(感染率),另一个是(感染强度)。
(大)写;第2个单词是寄生虫的(种)名,全部字母(小)写。
三、单项选择题1、寄居在反刍动物瘤胃和马属动物大结肠中的若干种纤毛虫与被寄居的动物的关系属于( B )。
A 寄生B 互利共生C 偏利共生2、有些鱼类用强有力的吸盘吸附在鲨鱼等大型鱼类的体表,既扩大自身的活动范围,又能分享鲨鱼吃剩的食物。
这种关系称为(C )。
A 寄生B 互利共生C 偏利共生3、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的抗原称为(C )。
A 非功能性抗原B 可溶性抗原C 功能性抗原D 代谢抗原四、多项选择题1、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有(ABCDE)。
A 经口感染B 经皮肤感染C 接触感染D 生物媒介传入E 胎盘感染2、根据寄生虫抗原的来源分类,可分为(BCE )。
A 非功能性抗原B 体抗原C 可溶性抗原D 功能性抗原E 代谢抗原3、寄生虫免疫逃避机制包括(ABCDE)。
A 释放可溶性抗原B 寄生虫抗原性的改变C 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D 组织学隔离E 代谢抑制五、简答题1、简述寄生虫的感染来源。
(1)患某种寄生虫病的动物和带虫动物病畜或带虫动物通过分泌物、排泄物把寄生虫的虫卵、幼虫或卵囊等排出体外,污染外界环境,造成其他动物的感染。
(2)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中的病人和带虫者如患猪带绦虫的病人,时常向外界排出孕节或虫卵,当被猪采食时,即可感染猪囊尾蚴。
(3)外界环境中被寄生虫感染的中间宿主、补充宿主、贮藏宿主和生物媒介例如当人或动物采食了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中间宿主淡水鱼(生或未熟)时即可感染华支睾吸虫。
2、简述寄生虫病流行的相关因素。
(1)生物因素在宿主方面,如畜群体的遗传因素、年龄大小、体质和健康状况及免疫机能强弱、饲养管理好坏等都会影响到许多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
而在寄生虫方面,寄生虫的种类、致病力、寄生虫虫卵或幼虫感染宿主到它们成熟排卵所需时间、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寿命的长短等这些均可影响到寄生虫病的流行程度。
(2)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理、生物种群等。
纬度不同,海拔高低,无疑对光照和土壤会产生重要影响,随之将影响到宿主、中间宿主和媒介者及寄生虫的分布不同。
所以,寄生虫病的流行表现有季节性和地区性。
(3)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经济状况、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饲养管理水平和条件等。
在某些寄生虫病的流行中,社会条件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某些地区有半生食猪肉的习惯,所以,旋毛虫病在人群中得以流行。
3、简述寄生虫抗原的特点。
同来源和成分的抗原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应答的机制和效果也不同。
(2)抗原具有属、种、株、期的特异性寄生虫生活史中不同发育阶段既具有共同抗原,又具有各个发育阶段的特异性抗原。
共同的抗原还可见于不同科、属、种或株的寄生虫之间。
特异性抗原在寄生虫病的诊)断及疫苗的研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3)寄生虫抗原免疫原性较弱寄生虫抗原可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应答,宿主产生对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但与细菌、病毒抗原相比,其免疫原性一般较弱。
4、简述寄生虫免疫的特点。
(1)免疫复杂性寄生虫比细菌和病毒要大得多,因而含有的抗原种类较多、数量也较大。
寄生虫的抗原有期特异性。
(2)清除性免疫指宿主能清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
例如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东方疖,这是寄生虫感染中罕见的一种免疫状态。
(3)非清除性免疫寄生虫感染后虽可诱导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对体内已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除,维持在低虫荷水平。
如果用药物驱虫后,宿主的免疫力随之消失。
5、简述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和消灭感染源一方面要及时治疗患病动物,驱除或杀灭其体内外的寄生虫,另一方面要对带虫动物进行有计划的预防性驱虫。
此外,对保虫宿主、贮藏宿主的防制也是控制感染源的重要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对非生物性传播的寄生虫病,要加强粪便和水源的管理,做好动物圈舍的环境卫生、改良牧地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