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 5 棘头虫病 旧
猪棘头虫病
• 结合流行病学和临诊症状,以直接 涂片法或沉淀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 确诊。
治疗
猪棘头虫病
• 无特效药物。 • 可试用左旋咪唑、氯硝柳胺、硝硫 氰醚。
防制措施
猪棘头虫病
• 对病猪进行驱虫,消灭感染来源; • 加强猪的粪便无害化处理,切断传 播途径; • 改放牧为舍饲; • 消灭中间宿主。
生活史
猪棘头虫病
• 发育过程 • 雌虫所产虫卵随终末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被 中间宿主的幼虫吞食后,虫卵在其体内孵化 出棘头蚴,棘头蚴穿过肠壁,进入体腔内发 育为棘头体,进一步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棘 头囊。猪吞食了含有棘头囊的中间宿主的幼 虫或成虫而感染。棘头囊在猪的消化液中脱 囊,以吻突固着于肠壁上发育为成虫。
复习思考题
• 1.猪棘头虫的形态构造特点及发育过程。 • 2.猪棘头虫病的诊断及防制措施。 • 3.鸭棘头虫生活史,疾病症状、诊断及防 制措施。
鸭 棘 头 虫 病
生活史
鸭棘头虫病
• 中间宿主大多形棘头虫的中间宿主为湖沼钩 虾;小多形棘头虫为蚤形钩虾、河虾和罗氏 钩虾;腊肠状多形棘头虫为岸蟹;鸭细颈棘 头虫为栉水蚤。 • 发育过程虫卵随终末宿主粪便排出,被中间 宿主吞食后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棘头囊,鸭 吞食含有棘头囊的中间宿主感染。 • 发育时间被中间宿主吞食的虫卵发育为棘头 囊需54~60d;鸭食入棘头囊后发育为成虫 需27~30d。
生活史
图 4-3 蛭形巨吻棘头虫生活史(采自曾宪芳)
生活史
生活史
猪棘头虫病
• 发育时间 • 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期限因季节而异, 如果甲虫幼虫在6月份以前感染,则棘头蚴 可在其体内经3个月发育到感染期;如果在7 月份以后感染,则需经过12~13个月才能发 育到感染期。棘头囊发育为成虫需2.5~4 个月。
二、棘头虫的形态结构
1、外部形态
(2)体壁
• 体壁由五层固有层和两个肌层组成。 从外至里为:上角皮、角皮、条纹 层、覆盖层、辐射层、环肌层和纵 肌层。 • 角皮中密集的小孔具有从宿主肠腔 吸收营养的功能。
二、棘头虫的形态结构
2、内部器官
• 内部器官主要是生殖系统,还有排 泄系统和神经系统等。 • 内部器官均包裹在囊内,由韧带悬 在假体腔内。
猪棘头虫病
• 终末宿主 • 猪,也感染野猪、犬和猫,偶见于人。
• 中间宿主
蛴螬(qícáo )
蛴螬是金龟甲的幼虫,别名白土蚕、核桃虫。 成虫通称为金龟甲或金龟子。 除危害荔浦芋外,还危害多种蔬菜。按其食性 可分为植食性、粪食性、腐食性三类。其中植 食性蛴螬食性广泛,危害多种农作物、经济作 物和花卉苗木,喜食刚播种的种子、根、块茎 以及幼苗, 是世界性的地下害虫,危害很大。 此外某些种类的蛴螬可入药,对人类有益。
第二节 鸭棘头虫病
• 鸭棘头虫病是由多形科多形属和细 颈科细颈属的棘头虫寄生于鸭小肠 内引起的疾病。 • 主要特征为肠炎、血便。
病原形态构造
鸭棘头虫病
• 多形科的特点为虫体体表有刺,吻突为卵圆形, 吻囊壁双层,黏液腺一般为管状。 • 多形属的虫体主要有: • 大多形棘头虫 • 小多形棘头虫 • 腊肠状多形棘头虫 • 四川多形棘头虫 • 细颈科虫体的特点为颈细长,黏液腺梨状、肾状 或管状。 • 细颈属的主要虫种有: • 鸭细颈棘头虫
二、棘头虫的形态结构
生殖器官
• 雄性生殖器官
包括两个睾丸、 输精管、射精管、雄茎和交合伞。 包括卵巢、子宫 钟、子宫、阴道和阴门组成。
• 雌性生殖器官
三、棘头虫的生活史
• 棘头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甲壳类动物或昆虫作 为中间宿主。成熟的虫体交配后。雌虫产出含 幼虫(棘头蚴)的虫卵。
终宿主 外 界 虫卵 棘头蚴 中间宿主 终宿主
主要症状
猪棘头虫病
• 临诊表现随感染强度和饲养条件不同而不同。 • 感染虫体数量不多时症状不显著。 • 若感染较多时,可见食欲减退,可视黏膜苍 白,食欲异常,拉稀,粪内混有血液。 • 若肠壁因溃疡而穿孔引起腹膜炎时,则体温 升高(41~41.5℃),腹部异常,疼痛,不食, 起卧抽搐,多以死亡而告终。
♂
♀
雌虫长30—68cm
二、棘头虫的形态结构
吻突与其上的钩
二、棘头虫的形态结构
• 棘头虫无固定颜色,因吸收宿主营养物 质而呈乳白、黄、橙、棕褐和淡红色等。 • 棘头虫雌雄异体,雌虫大于雄虫。
• 棘头虫与线虫一样有假体腔,内含生殖、 排泄器官和神经系统及体腔液。
• 棘头虫无消化系统,虫体通过表皮(角 假皮)吸收营养。
诊断要点
鸭棘头虫病
•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粪便检 查发现虫卵或剖检发现虫体确诊。
治疗
• 选用丙硫咪唑、左咪唑。
鸭棘头虫病
防制措施
鸭棘头虫病
• 对流行区的鸭进行预防性驱虫; • 雏鸭与成年鸭分开饲养; • 选择未受污染或无中间宿主的水域 放牧; • 加强饲养管理,饲喂全价饲料以增 强抗病力。
病原形态构造
鸭棘头虫病
• 腊肠状多形棘头虫,虫体纺锤形,吻突球状。 雄虫长13~14.6mm。雌虫长15.4~16mm。 虫卵呈长椭圆形,有3层同心圆的外壳,大 小71~83um×30um。
• 四川多形棘头虫,虫体短钝圆柱形,吻突类 球形。雄虫长7~9.6mm。雌虫长 8.8~14mm。虫卵呈椭圆形,内含幼虫。 虫卵大小为78~86um×24~32um。
• 成虫寿命 • 成虫在猪体的寿命为10~24个月。
流行病学
猪棘头虫病
• 感染来源 • 患病或带虫猪,虫卵存在于粪便中。
• 感染途径 • 终末宿主经口感染。 • 抵抗力 • 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高温、低 温以及干燥或潮湿的气候下均可长时间存活。
流行病学
猪棘头虫病
• 感染原因猪吞食了含有棘头囊的甲虫幼虫、 蛹或其他幼虫。放牧猪比舍饲猪感染率高, 后备猪比仔猪感染率高。 • 繁殖力雌虫繁殖力很强,1条雌虫每天产卵 26万~68万,产卵持续时间达10个月,使外 界环境受虫卵污染相当严重。 • 地理分布本病呈地方性流行。
猪巨吻棘头虫成虫及头部构造
猪 巨 吻 棘 头 虫
棘 头 虫
病原形态构造
猪棘头虫病
• 虫卵呈长椭圆形,深褐色,两端稍尖,卵内 含有棘头蚴。 • 卵壳壁厚,由4层组成,外层薄而无色,易破 裂;第2层厚,褐色,有皱纹,两端有小塞状 结构;第3层为受精膜;第4层不明显。 • 虫卵大小为89~100um×42~56um,平均为 91um×47um。
• 棘头虫病是由少棘科巨吻属的蛭形 巨吻棘头虫寄生于猪小肠(主要是 空肠)内引起的疾病。 • 主要特征为下痢,粪便带血,腹痛。
病原形态构造
猪棘头虫病
• 蛭形巨吻棘头虫,是寄生于猪小肠内 的大型虫体之一。 • 虫体呈乳白色或淡红色,长圆柱形, 前部较粗,后部逐渐变细;体表有横 皱纹; • 头端有1个可伸缩的吻突,上有5~6行 小棘,每列6个。
猪巨吻棘头虫虫卵
虫卵长椭圆形,深褐色,两端 稍尖,卵内含有一幼虫称棘头 蚴。卵壳由四层组成,外层薄 而无色,易破裂;第二层厚, 褐色,有皱纹,两端有小塞状 结构;第三层为受精膜;第四 层不明显。虫卵大小为(89~ 100)μm×(42~56)μm,平 均为91μm×47μm。
生活史
• 中间宿主 • 金龟子及其他甲虫。
成虫
棘头体
棘头囊
成虫
虫卵
棘头蚴
• 自然界中的虫卵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先发育
为棘头体,尔后变为感染性幼虫--棘头囊。
终末宿主因摄食含有棘头囊的节肢动物而被
感染。
• 在某些情况下,棘头虫的发育史中可能有搬
运宿主或贮藏宿主,如蛙、蛇或蜥蜴等脊椎 动物。 • 有的棘头虫需要有第二中间宿主。
第一节 猪棘头虫病
鸭 棘 头 虫 病
图 4-4
大多形棘头虫(Petrochenko) 2. 雌虫 3. 卵
1. 雄虫
病原形态构造
•
鸭棘头虫病
小多形棘头虫,新鲜虫体橘红色, 纺锤形。雄虫长3mm,雌虫长10mm。 吻部卵圆形,吻囊发达。虫卵细长, 具有3层卵膜,大小为107~ 111um×18um。
鸭 棘 头 虫 病
蛴螬(qícáo )
蛴螬体肥大弯曲近C形,体大多白色。体 壁较柔软,多皱体表疏生细毛。 蛴螬终生栖居土中,其活动主要与土壤的 理化特性和温湿度有关。在一年中活动最 适的土温平均为13~18℃,高于23℃,逐 渐向深土层转移,至秋季土温下降到其活 动适宜范围时,再移向土壤上层。因此蛴 螬在春、秋季两季危害最重。
病原形态构造
•
鸭棘头虫病
细颈科虫体的特点为颈细长,黏液腺梨状、 肾状或管状。细颈属的主要虫种有: • 鸭细颈棘头虫,呈纺锤形,前部有小刺, 吻突上吻钩细小,体壁薄而呈膜状。雄虫白 色,长4~6mm,吻突椭圆形。雌虫黄白色, 长10~25mm,吻突膨大呈球形。 • 虫卵呈卵圆形,卵膜3层,棘头蚴全身有小 棘。虫卵大小为62~751um×20~25um。
瘦,黏膜苍白。 • 在肠道主要是空肠和回肠和浆膜上有灰黄或 暗红色小结节,其周围有红色充血带,肠黏 膜发炎,重者肠壁穿孔,吻突穿过肠壁吸着 在附近浆膜形成粘连,肠壁增厚,有溃疡病 灶。 • 严重感染时,肠道塞满虫体,可能出现肠壁 穿孔而引起腹膜炎。
诊断要点
第八章 棘头虫病
• 第一节 猪棘头虫病 • 第二节 鸭棘头虫病
一、概述
棘头虫属棘头动物门棘头虫纲的动物。 过去常称的蠕虫包括了吸虫、绦虫、线 虫和棘头虫四大类,但寄生在畜禽的棘 头虫要比三类寄生虫少的多。 棘头虫主要寄生在畜禽的消化道。
二、棘头虫的形态结构
1、外部形态
(1)形状 多样,有椭圆形、纺锤形、圆柱状、 梭形、棒状等。大小由1.5毫米至650毫米不等. 最显著特征是虫体的前端有一个可伸缩的吻突. 其上有钩. 雄虫长7-15cm,呈长逗点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