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鉴赏》论文要求

《美术鉴赏》论文要求

玉林师范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美术鉴赏》课程论文写作要求按照学校的相关考试要求,本学期《美术鉴赏》课的考试采取撰写论文的方式,于12月12日晚(最后一节课)直接打印好交给任课教师。

具体规定和要求如下:一、写作要求:1.论文字数:不少于2000字。

2.论文提交日期:12月12日晚(最后一节课)未提交论文者以缺考论处。

3.论文选题:可以是老师给出的参考选题,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拟题目。

4.论文要求独立完成,不得在网上下载、抄袭,不得跑题。

文章雷同的按不及格论处;未按要求的扣分。

5.论文撰写格式:(1)可用电脑打印,要求用A4纸打印,字体为宋体,小四号字,字符跨度15磅,行间跨度17磅。

(须有论文封面)(2)可手写,要求用标准方格稿纸,字迹工整。

(须有论文封面)(3)论文必须有封面,封面内容包括:论文题目、所在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任课教师、提交日期等(封面格式见附件)。

正文内容格式要求如下:正文中要求写出具体标题(提纲),各层次标题顺序按一、(一)、1、(1)等编排。

“参考文献”的格式:请依次注明著者、著作(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报刊)名、出版时间、版次及页数。

如:周鲠生:《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56页。

肖建国:《审执关系的基本原理研究》,《现代法学》2004年第5期。

网上参考资料格式:请依次注明作者,文章名,网址,下载时间。

如:王岩:《建立临时仲裁制度探析》,,下载日期:2005年4月19日。

二、论文评分标准:论文以百分制计分,评分标准如下:1.100-91分:(1)论点正确,有独特见解;(2)论据充分,紧密联系实际,条理性强;(3)论证严密,文章的重点和中心突出,结构严谨,层次清楚;(4)文字精练,有一定文采,语句流畅;(5)格式规范,版面工整。

2.81-90分:(1)论点正确,有一定见解;(2)论据较充分,联系实际;(3)论证合理,文章有重点和中心,结构比较严谨,条理比较清楚;(4)文字准确,语句通顺;(5)格式较规范,版面工整。

3.71-80分:(1)论点正确,见解一般;(2)有论据;(3)论证一般,条理基本清楚;(4)文字基本准确,语句比较通顺;(5)格式基本规范,版面基本工整。

4.60-70分:(1)论点基本明确(2)论据不充分,联系实际较弱。

(3)思维结构较弱,条理不太清楚,(4)文字不太准确,语句不太通顺,(5)格式不够规范,版面不工整。

5.60分以下:(1)论点不正确;(2)论据不相关,或无论据,内容空洞;(3)思维结构混乱,没有条理;(4)错别字较多,表达不清楚,语句不通顺;格式和规范出现严重错误;(5)大量抄袭,或论文雷同。

三、参考选题:1. 鉴赏《XXXXX》(XXX为作品名)2.由《XXXX》谈美术鉴赏的意义(XXX为作品名)3.浅谈对美术鉴赏的认识附:论文封面《美术鉴赏》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所在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成绩任课教师提交日期上课时间双周周一《溪山行旅图》为其传世杰作,绢本浅设色,纵206.5厘米,横103.3厘米。

站在画轴前,只觉得大山压顶,咄咄逼人,令人仿佛身临境。

画面上部三分之二是满满的一座山峰,以粗笔浓墨勾勒山石的轮廓,然后以雄厚的中锋,依石纹反复加皴其独特的点皴(有“豆瓣皴”、“雨点皴”、“芝麻皴”、“刮铁皴”多说),再层层笼染墨色,山石坚硬的质感异常强烈。

然而在右边半山之石缝,一股清泉几经盘桓,一泻直下,途中遇阻,分作两绺溅落深渊。

这悬瀑,在构图上极有意义,既加深了“高远”之势,又使坚固的山体包孕了柔和的动感,大山仿佛因此有了生命。

下部则精细地刻画了巨石山岗,溪水潺湲,古树茂密,楼阁隐现,一条崎岖山路横穿其间,行来一队旅人,四头骡马载物艰难跋涉。

比对大山的宏伟,人显得如此渺小,不过是匆匆过客。

这幅典型的北方全景山水的“高远”构图,已与李成惯用的“平远”构图大不同,似乎更多地接受了荆浩的影响。

而范宽独具个性的艺术表现力,也促成这幅画成为千古之丰碑。

虽然后人学范宽的不少,但是学其构图者总也不如其山势雄伟逼人,学其皴法者总也不如其石质硬朗厚重,故难以形成流派。

照说崇尚“淡墨轻岚”的董其昌似乎不能认同此画,但董还是被其强悍的艺术感染力所折服,赞为“宋画第一”。

而现代画家徐悲鸿则更是情有独钟,他以为“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

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

画幅正中有山峰巍然耸立,壮气夺人,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

山顶有密林,山谷深虚处一瀑入线,飞流百丈。

画面前景,溪流从突兀巨石间奔腾流注;山间路上,旅人驱赶着驮运的驴马沿溪行进,它们的微小映衬出巨石、古木、高山、大壑的雄伟,也使幽静的山林增加生气,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画幅中腰的山岚雾霭,把正面山峰和中景林木、寺观隔开,使幽暗郁茂的古木突现在蒙蒙雾霭之前,拉开了山峰和低处山林的空间距离,构成“孤峰露苍骨,疏木耸坚干”,“冈原草木秀,溪谷云霞媚”的境界。

(文同题范宽画)这正是范宽特有的艺术境界。

《溪山行旅图》用笔坚劲有力,全用浓墨皴擦、点划,不加晕染。

“昏黑中层层深厚”。

(引自《黄宾虹画语录》)这种画法成功的表现了山石、林木、屋宇、流水的质感和空间感。

历代评论家把范宽与董源、李成并列为北宋山水画三大家。

米芾更认为范宽画品高于李成,“本朝无人出其右”。

(引自《画史》)明代董其昌跋《溪山行旅图》,评为“宋(山水)画第一”。

现代画家徐悲鸿称赞《溪山行旅图》,谓:“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

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引自《故宫所藏绘画之宝》)”。

《溪山行旅图》可以当之无愧地作为中国山水画高峰时期杰出的代表。

画幅正中有山峰巍然耸立,壮气夺人,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

山顶有密林,山谷深虚处一瀑入线,飞流百丈。

画面前景,溪流从突兀巨石间奔腾流注;山间路上,旅人驱赶着驮运的驴马沿溪行进,它们的微小映衬出巨石、古木、高山、大壑的雄伟,也使幽静的山林增加生气,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画幅中腰的山岚雾霭,把正面山峰和中景林木、寺观隔开,使幽暗郁茂的古木突现在蒙蒙雾霭之前,拉开了山峰和低处山林的空间距离,构成“孤峰露苍骨,疏木耸坚干”,“冈原草木秀,溪谷云霞媚”的境界。

(文同题范宽画)这正是范宽特有的艺术境界。

《溪山行旅图》用笔坚劲有力,全用浓墨皴擦、点划,不加晕染。

“昏黑中层层深厚”。

(引自《黄宾虹画语录》)这种画法成功的表现了山石、林木、屋宇、流水的质感和空间感。

历代评论家把范宽与董源、李成并列为北宋山水画三大家。

米芾更认为范宽画品高于李成,“本朝无人出其右”。

(引自《画史》)明代董其昌跋《溪山行旅图》,评为“宋(山水)画第一”。

现代画家徐悲鸿称赞《溪山行旅图》,谓:“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

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引自《故宫所藏绘画之宝》)”。

《溪山行旅图》可以当之无愧地作为中国山水画高峰时期杰出的代表。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画作品,描绘峻峰大岭,飞瀑腾云。

山顶林木茂盛,山凹兰若飘香,丘陵寺宇,林岩森森,山道驮队纡行。

全画气势十分雄伟壮观,用笔雄健浑成,墨法厚重,深得山之骨法。

图右下脚树阴中有范宽二字款。

此图曾为明内府及清梁清标旧藏,后转入清内府。

”下面是我这位初学者所作的尝试性解读:有人将这幅作品称作中国美术史上的丰碑,是的,它在美术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它本身的布局就像一座辉煌肃穆的纪念碑。

画面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部是巨大的山体,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空间,这可以看作纪念碑的碑身;下部近景,是几块巨大的岩石,中景则是杂树丛生的山坡,可以看作是纪念碑的底座。

整幅画面稳重而不呆板。

画面下方这三块岩石很有讲究。

它们并非呆呆地堆在那儿,而是错落有致,彼此呼应。

一块向右,两块向左,既稳重可靠,又富于变化。

它们体积庞大,这一点你可以通过与后面人物的对比看出来。

山石本身的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刮铁皴与豆瓣皴相结合,有效的表现出岩石的体积与质感。

在山水画作品中,利用前景的岩石确定整体构图的稳重感,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

在这一点上,《溪山行旅图》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中部山坡的丛林后边,若隐若现地显出几栋庙宇。

后人称范宽笔下的房子仿佛生铁铸就,此言不虚。

在准确的勾勒之后,范宽采用层层罩染的手法,使整组建筑精致结实,与山体的风格融为一体。

试想,如果这一组建筑为草屋茅舍这种弱不禁风的状态,那与整个画面的雄浑气势则相去甚远,也就根本无法承受上部山峰所造成的巨大的视觉压力。

山峰的主体轮廓与结构用浓墨勾勒,如此肯定,如此刚健有力。

想到这幅作品的规模,也许只有这般苍劲的线条才配得上这样宏伟的构思。

山体皴法以豆瓣皴与雨点皴结合,充分表现了山峰的体积感与质感。

整座山的造型大致对称又不显呆板。

即使是山坳处的笔墨,也是一丝不苟,以层层皴点的方法画出,不因其幽暗就以浓墨涂染了事。

通过皴法与墨色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已经有意识的考虑到山的阴阳向背。

今天,我们从龚贤与李可染的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溪山行旅图》对他们的影响。

山顶生长的丛树以浓墨勾枝,经过层层密点,表现出丛林苍翠茂密的特征。

单独看来,略显细密,但整体看来,却风格一致浑然一体。

让你感觉这树就从这样的山峦中长出,与这山是密不可分的。

全然不似有些山水画作品,山是山树是树,彼此分离。

整个山顶也并非浓黑一片,在山岩与丛树的有机组合中体现着别样的韵致,极富层次感。

更可贵的是,作者有意在石树之间极为自然的留下了气眼,右上角丛树掩映中,以淡墨次第染出的一小片山岚,使整个山顶显得厚重而不窒闷。

近人黄宾虹的某些作品中,华滋厚重又妙具活眼,在《溪山行旅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渊源所自。

后来有人说范宽此主峰的造型是取自华山北峰,如果真是这样,那也一定是范宽眼中的华山北峰。

从造化到艺术,这中间包含着艺术大师苦心孤诣的心灵创造。

山体右边这一脉清泉,是整幅画的画眼所在。

请大家注意这绺清泉的规模、位置与造型,这三者往往为许多山水画家所忽视。

山水画,有山有水。

山没有水就显得缺少灵性。

但将水画好的却少之又少。

许多当代画家缺少对自然山水的细致深刻的观察,在他们笔下,瀑布也罢,溪流也罢,往往水流太大。

须知水之于山是有其客观的比例的。

除非大雨过后,否则山上的瀑布不会有太大的水势。

水量过大,很快就会将山中所蓄含的水分流光。

画家如果一味追求瀑布的水势而违背客观事实,就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在我看来,不真实的东西也就不会给欣赏者以审美享受。

江苏连云港的花果山水帘洞,本来已没多少水了,当地旅游部门为招徕游客便采用人工瀑布的方式,而且水量大的惊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