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小说审美特征2

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小说审美特征2


知识领域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本质。 这种多元性原则的直接结论是:反对 任何统一化的企图;后现代思维积极 维护事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坚决反 对任何试图将自己的选择强加于别人, 使异己的事物屈服于自己意志的霸权 野心;它尊重并承认各种关于社会构 想、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形态的选择。 后现代的“基本内容在20世纪上半期 作为科学和艺术的宗旨便已经
模式。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思维又 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
后现代主义是一股同自启蒙运动 以来的现代化运动全然不同的社会思 潮。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标志着 一种标新立异的学术范式的诞生。更 确切地说,一场崭新的全然不同的文 化运动正以席卷一切的气势改变着我 们对于周围世界的原有经验和解释。 从其最为极端的阐述来看,后现代主 义是革命性的;它深入到社会科学之 构成要素的核心,并从根本上摧毁了 那个核心。从其比较温和的声明来看,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观念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现代社会(后工 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 的产物,正式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 60年代前期,在70年代和80年代形成夺 人之势并震慑思想界。后现代主义认 为,在今天的世界里,各种各样不稳 定、不确定、非连续、无序、断裂和突 变现象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并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看待
方法是以人物为核心,故事情节只能 围绕人物而展开。人物,尤其是主人 公,必须具备与众不同的外貌、性格、 举止、行为甚至语言,必须生活在特 定的环境中。在叙事上,现实主义小 说以模仿或再现客观现实为基本原则, 情节的展开和事件的发展是按照现实 的时间顺序安排的,体现为线性叙事、 因果逻辑,人物所处的环境及其活动 的描写局限在常规的几何空间之内。 这种时空结构把读者紧紧地束缚在日 常现实之中,读者只能看到生活的表 面现象而无法领悟到隐藏在
世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们的意识:它 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公 式和原则以及普适的规律来说明和统 治世界,主张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 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差异。当今 的时代已放弃了制定统一的、普遍适 用的模式的努力,新的范畴如开放性、 多义性、无把握性、可能性、不可预 见性等等,已进入后现代的语言。在 后现代,彻底的多元化已成为普遍的 基本观念;后现代的多元性是一切
世界观和艺术形式,取得了一定的 成果。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对这 一新的文化思潮一直存在着不同的 理解和认识,甚至就在近二、三年 内,仍不时听到这样一些说法:关 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可以结束了;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 发展;后现代主义纯属子虚乌有, 中国没有,外国也没有,等等。
看来,为了真正形成对后现代主义 这一西方后工业社会文化有比较清 楚的认识,继续为我国新时期的文 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对后现代 主义的讨论还须继续进行下去。
二、小说的演变: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创作, 在19世纪中后期的批判现实主义时期 达到了“顶峰”,形成了一种人人可 以效仿的模式:一部小说必须叙述一 个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塑造一个或几 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陷 入某种心理的或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之 中,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些矛盾和冲 突最终获得某种解决。这种小说的写 作
关系、叙事/正史、类型、偏执狂、 本源/原因、超验、确定性、超越性 等,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其道而行之, 主张反创造/解结构、对立、缺席、 分散、本文/本文间性、平行关系、 反叙事/野史、变化、精神分裂症、 差异/痕迹、反讽、不确定性、内在 性等。“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存在 着根本的分歧:它反对任何一体化的 梦想,否定普遍适用的、万古不变的 原则、公式和规律,放弃一切统一化 的
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等级划分,又反 对对于某一个第一学科的寻求。” 后 现代主义取消了现代性所确立的此岸 与彼岸、短暂与永恒、中心与边缘、 深刻与表面、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 体等等之间的对立和差距,实际上取 消了基础、中心、本质、本体这一知 识维度。它要冲破现代性所营造的条 理分明、井然有序的整个世界,使整 个世界进入多元的、表面化的、短暂 的、散乱的、无政府主义的、模棱两 可的、不确定的维度之中。
这种现象之后的生存的深刻意义。现 实主义小说具有明确的创作意图和主 题,它所叙述的故事目的在于宣示某 种确定的、具体的价值观念、道德原 则或人生真理,试图引导读者得出明 确的道德结论,达到教化的目的。其 语义是单一的,明晰的。
现实主义的文学价值观和审美观 从19世纪末起就受到了象征主义、表 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 现代主义文学的有力挑战。现代主义
后现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
美国杜克大学弗雷德里克·杰姆逊 教授曾于1985年秋季在北京大学进 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有关当代西方文 化理论专题课“后现代主义与文化 理论”的讲学。在自那时起至今, 我国从事文艺理论和外国文学研究 的学者、高校文学专业师生一直在 了解、研究西方后现代主义的
存在,只不过当初它们大多停留在一 种主张、宣言或构想之上,或仅仅是 某一领域的特殊现象,而今天它已开 始全面而深入地成为我们的生活现 实。”在这种时间意义上,“后现代 主义似可理解为现代主义的继续和发 展。”但是,在一些问题上现代主义 和后现代主义的主张是完全不同的, 例如:现代主义主张创造/总体化、 综合、在场、中心、文类/边界、主 从
后现代主义提倡实质性的重新界定和 革新。后现代主义想要在现代范式之 外确立自身,不是根据自身的标准来 评判现代性,而是从根本上揭示它和 解构它。”后现代主义者抛弃了关于 现代性的各种“权威”、“中心”、 “基础”和“本质”,“消解了所有 法典的合法性”。现代主义的哲学基 础是追求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追求 一种永恒不变的真理和终极价值的本 体论和认识论。而后现代主义“既反 对人具有先天的镜式本质,又反对世 界具有同一性、一致性、整体性和中 心性的话语,既反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