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题型: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
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
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
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
二、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
(简答)一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二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由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
三、试述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论述题)1.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商品的二因素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直接由商品体自身显示出来,反映各种商品的个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由交换价值来表现。
价值反映各种商品的共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价值量超过社会承受能力的现象,从而导致商品二因素中的一方排斥另一方的实现。
这个矛盾,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过程来解决。
因此,市场问题特别是销售市场,是实现商品二因素和解决其矛盾的关键所在。
2.实践意义第一,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强化市场观念,把开拓市场作为第一任务,必须把商品的二因素统一起来。
一方面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提高质量,力求花色品种齐全,做到物美,另一方面在商品的价值上降低成本,做到价廉。
从而使商品适销对路。
实现好的经济效益。
第二,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评价企业,总结商品生产经营的经验教训。
一个企业经营管理好而盈利,或者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必有一个原因,盈利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都较好地处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在矛盾,使经营的商品物美价廉;亏损企业则没有按商品二因素的要求搞好生产管理,因而经营的商品,物不美价不廉。
四、试述劳动二重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论述题)1.劳动二重性原理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从其具体形式看,称为具体劳动;另一方面从其抽掉了具体形式看,称为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是由特定的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和结果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实践意义从宏观上看,由于具体劳动回答的是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因而它表现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体系和社会的产业结构状况;由于抽象劳动回答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因而它反映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劳动比例和社会劳动的总规模。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按劳动二重性的要求,在质上不断扩大合理的社会分工,在量上保持产业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关系。
从微观上讲,劳动二重性原理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劳动上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在抽象劳动上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从而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占领市场,实现效益。
五、解析“储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的含义。
储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是因为货币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
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是一般等价物或商品价值的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另一方面货币具有量的有限性。
即货币的数量少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
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
六、为什么说“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马克思是在阐述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区别时说明这一问题的。
在商品流通(W一G—W)中,目的是取得使用价值,满足一定的需要。
因此,需要的满足就是运动的结束。
而资本流通(G—W—G′)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都是交换价值,没有过程以外的消费作为最终目的,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界限。
而且,资本的运动,其目的就是为了增殖。
价值增殖只有在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可能实现。
所以,流通本身就是目的,资本的运动当然不会有止境了。
资本的运动没有限度表明,投资作为资本来经营,就要面向市场,掌握市场动态,在商品货币关系中川流不息的运转,实现增殖。
七、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有何实践意义?1.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把工作时间延长,使之超过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取剩余价值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工人的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2.实践意义第一,启发我们认识剩余价值规律。
投资作为资本来经营,必然追求增殖;资本增殖必然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来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在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必然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生产技术进步从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必然采取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这一系列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第二,启发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实质就是资产阶级为其阶级利益追求剩余价值。
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第三,启发我们认识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不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只要投资作为资本来经营,那么资本的增殖就要通过剩余价值的生产来实现。
这就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性。
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由于剩余价值的归属主体和最终用途不同,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特殊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剩余价值,归资产阶级所有,其最终用途是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剩余价值是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八、怎样理解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 (简答)l.基本概念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三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加入原投资而增大资本总额,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集中是现有的分散的资本进行兼并与联合,形成更大的资本量。
2.竞争加速了资本集中的过程。
因为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互相促进的。
一方面,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的不断增进,个别资本不断扩大,而大资本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可以击败中小资本,从而加快资本集中的过程。
另一方面,资本集中必然加速资本积累。
由于资本集中的加快,使集中起来的资本越多,就越有条件建立大企业,而大企业能够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3.信用和银行是加强资本集中、促进股份资本形成和股份公司成立的有力杠杆起初,信用只是积累的助手,把分散的货币资金集中起来,交给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使用。
后来它变成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
银行一方面通过贷款支持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另一方面又促使社会上分散的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规模巨大的股份公司。
可见,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
九、企业扩大资本的途径有哪些?(材料分析题,材料略、关于企业兼并和TCL模式容)答:企业扩大资本的途径有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加入原投资而增大资本总额,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集中是现有的分散的资本进行兼并与联合,形成更大的资本量。
十、竞争在TCL模式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材料分析题,材料略、关于企业兼并和TCL模式容)答:竞争加速了资本集中的过程。
因为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互相促进的。
一方面,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的不断增进,个别资本不断扩大,而大资本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可以击败中小资本,从而加快资本集中的过程。
另一方面,资本集中必然加速资本积累。
由于资本集中的加快,使集中起来的资本越多,就越有条件建立大企业,而大企业能够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十一、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第一,并存性。
即企业投资同时并存于三种形式上。
这种并存性, 要求一个企业的投资, 必须按一定比例分成三部分, 分别在货币资本形式、生产资本形式和商品资本形式上并存。
从而购、产、销都不停顿。
购推动产, 产推动销, 销推动购, 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相衔接, 资本循环得以正常进行。
第二, 继起性。
即每种形式的资本都依次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
这种继起性,要求货币资本形式通过购、产、销实现循环;生产资本形式通过产、销、购实现循环;商品资本形式通过销、购、产实现循环。
只有投资的任何一种形式,在循环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停顿,才能保持资本循环正常进行。
十二、企业资本循环需要经历哪些阶段?(材料分析题,材料略、关于海尔容)答:所谓资本的循环,是指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十三、影响企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简答或材料分析题,材料略、关于海尔容)答:1.在生产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生产资本的构成和生产时间的长短。
一般地说,固定资本占的比例越大,资本周转的速度就越慢;反之,流动资本占的比例越大,资本周转的速度就越快。
同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资本周转速度。
如果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的速度都比较快,那么,企业投资的周转速度都比较快,反之则慢。
生产时间的延长,就会减慢资本的周转速度;生产时间的缩短,则会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
因此,投资者总要力求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强度,尽量缩小生产时间和劳动期间的差距,缩短生产时间,加速资本的周转。
2.在流通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购买时间的长短;二是售卖时间的长短。
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
十四、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怎样划分的?在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中,按照他们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这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1.固定资本。
固定资本是指用于厂房、机器、设备、仓库、运输工具等劳动资料上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