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内容

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内容

2012年第4期山东社会科学No.4总第200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0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内容研究崔恒展李宗华(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摘要]养老内容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其中精神慰藉是渗透于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之中而得以体现的。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及老年人的“自养”,使得我国至少从理论上说还能够应对老龄化对经济供养的挑战。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高龄与失能老人的增加、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社会化养老设施及社会化养老服务现状的不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已成为养老内容的重心。

应大力倡导积极老龄化理念、适时调整人口生育政策、尽快建立护理保险制度、继续推动和完善居家养老政策等,以应对老龄化特别是老年人生活照料压力。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经济供养;生活照料[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4-0029-07如何养老不仅是一个古已有之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占8.87%。

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对中国老龄化有如下描述:“自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

老龄化与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相伴生,使得养老问题已经由传统的个人、家庭问题而演变为社会问题。

在此背景下,对养老内容的研究,可使我们从一个侧面明确应对老龄化的重心所在。

一、问题的提出养老问题的核心是“老”:需要予以特殊关照的老年人群体,无疑是养老的权利主体,也是养老问题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养老问题的重点是“养”:主要涉及到养老的责任主体,即谁来养的问题,以及养老的关键,即如何养的问题。

关于谁来养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养老方式问题。

“从养老资源的提供者这个角度或者从养老的支持力的来源来说,人类只存在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或者说模式,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

由家庭来提供养老资源的就是‘家庭养老’,而由社会来提供养老资源的就是‘社会养老’。

而所谓自我养老,在理论上讲,就是既不依靠子女和亲属,又不依靠社会保障的养老方式”。

①如何养的问题,涉及的主要是达成养老目标的手段或途径问题。

从一定角度讲,近年来社会实践中政府在极力推行的居家养老及学界和实践中所探讨的诸如土地养老、住房养老等,都可看作是养老的具体途径或手段。

关于养老内容,从不同视角可做不同阐述,但在传统家庭养老背景下,一般将养老的内容概括为经济(或物质)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1条明确提出:“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穆光宗从“养老的实质是谁来提供养老资源”的视角提出:“无论是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还是自我养老,关键的问题是到底由谁来提供收稿日期:2012-02-12作者简介:崔恒展(1962—),男,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副教授;李宗华(1963—),女,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山东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及生活满意度的社会比较研究”(项目编号:09CSHJ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研究”(项目编号:11BRK008)的阶段性成果。

①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养老的资源———即经济的或物质的资源、照料资源和精神资源。

①就宏观层面而言,养老的主要内容都可概述为上述三方面。

经济供养就其内涵而言,不仅应确保老年人维持基本生存,而且应足以使老年人提升生活质量。

维持生存所必需的主要以解决老年人吃穿住用等生存需求为目标的经济供养可称为基本经济供养,是所有老年人都不可或缺的,在养老内容中无疑处于核心地位。

广义的生活照料不仅包括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还应包括病患及失能老年人医疗护理、康复等方面的特殊照料,对于绝大多数老年人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精神慰藉,是人有别于纯粹动物而特有的一种需求,它可以独立存在,但更多应是通过渗透于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之中而得以体现。

可以解读为体现儒家传统孝道核心内涵的孔子关于孝的“养”、“敬”结合观点,就表达了寓精神慰藉于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之中的内在要求:“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朱熹注释:“养,谓饮食供奉也。

犬马待人而食,亦若养然。

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之,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

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朱熹注释:“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

食,饭也。

先生,父兄也。

馔,饮食之也。

曾,犹尝也。

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论语集注·为政》)。

可见,中国传统的儒家孝道强调在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所谓“饮食供奉”、“服劳奉养”)中,必须体现出应有的精神慰藉(所谓“敬”、“愉色”)。

对单纯的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他们是持批判和否定态度的。

朱熹注释“不敬”时曾引用胡氏的话说:“世俗事亲,能养足矣。

狎恩恃爱,而不知其渐流于不敬,则非小失也”(《论语集注·为政》)。

鉴于对精神慰藉的“渗透性”主张,本文关于养老内容的探讨不对其单独立论,而只从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层面展开。

中国的老龄化是与社会变迁所导致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相伴而来的,如果独生子女政策维持不变,养老方式由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进而发展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并重,并最终演变为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将是一种必然趋势。

养老的内容不仅受一定社会历史阶段文化习俗影响,更受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在老龄化社会来临之初,担忧并更多地关注养老中的经济供养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伴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对养老内容的关注应尽快实现由经济供养为主向生活照料为主的转变,生活照料必将成为养老内容的重心。

二、正确认识经济供养问题“从一般意义上理解,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带来的冲击主要在于:退出社会劳动不再创造财富的老年人口占就业人口的比例不断加大,因而导致整个社会的赡养率提升,如果缺乏必要的积累或相应的措施,我们的社会有朝一日会不胜负荷,并因此而产生诸多社会问题,此即所谓的‘白发浪潮’冲击问题”②。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赡养老年人的经济负担必然相应增加是一种客观现实。

与前述养老方式演变趋势相对应,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也必然实现由家庭负担为主向社会负担为主的转移,在此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予以保障,不仅会危及老年人的生存,而且足以酿成严峻的社会问题。

那么,是否能因此推断说经济供养是老龄化的最大冲击甚至足以构成“老龄化危机”呢?答案应是否定的。

(一)就社会整体而言,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已不成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为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提供了经济保障。

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所取得的最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之一,是实现了由计划经济时期物品匮乏到市场经济时代生产过剩的跨越,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与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相伴生,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呈递增趋势。

“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上年增加1058元,增长17.9%。

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4%,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加2701元,增长14.1%。

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4%,增速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③。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年12月7日发布消息: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贡献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吃不饱饭”为主要特征的绝对贫困现象在中国逐渐消失。

2011年11月底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国家扶贫标准线从2010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1274元升至2300元,比①②③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崔恒展、张军:《试论农村老年人的自养及农村养老中的政府作为》,《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国家统计局:《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20120_402780174.htm。

2009年提高92%。

对于曾为社会发展做出过贡献并有权分享社会文明进步成果的老年人群体,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现实来看,已具有了为他们提供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供养的实力。

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老年人的基本经济供养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

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应对工业化所导致的社会变迁而带来的养老问题,是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也是顺应经济供养由家庭为主向社会为主转变所必需的一种制度设计。

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是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积极倡导,也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推许和践行着的主流做法,其中,政府主办的基本养老保险是第一层次,其养老目标主要是“保基本”,即确保参保者年老后的基本生存需要,或说提供基本经济供养。

2011年8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基本确立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36亿人,已有5806万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今年将覆盖60%的县。

截至今年5月底,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1.9亿人,5170万人领取养老金。

①也就是说,中国现在已有5806万城镇老年人获得了制度化的社会提供的基本经济供养保障,5170万农村老年人获得了制度化的主要是政府提供的经济供养帮助(新农保规定的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每月下限55元的“养老金”,实际上只能算是政府发放的一种老年津贴,但对许多农村老年人而言无疑是重要的经济供养补充)。

随着老龄化加剧特别是老龄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起步较晚、积累不足的养老保险制度安排,是否能可持续地提供足够的社会化经济供养固然令人担忧,但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确立,为老年人依法享有基本经济供养提供了法律保障。

随着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化的老年人经济供养必将不断提高与丰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