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心、关注弱势群体

关心、关注弱势群体

关心、关注弱势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我国制定了大量社会政策,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全国性的法律和法规涉及到儿童、妇女、老年人等社会上公认的弱势群体。

但是,总的说来,改革以来社会政策发展最快的是与市场化改革相关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

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保护受市场经济伤害的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成为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加快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以来,劳动就业领域的问题日益尖锐地凸显出来,城市中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社会及政治影响成为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对弱势群体(主要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内分离出来的弱势群体)进行保护。

受经济利益和政治责任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保护性政策常常带有明显的地方主义特征。

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劳动就业、医疗、养老、反贫困等方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着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促进再就业、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救助等问题,政府制定了大量政策,并通过实施政策对弱势群体给予支持、扶助和保护。

以城镇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为例,随着下岗失业的日益严重,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措施,包括免费为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鼓励企业雇用下岗失业人员及对自主创业者给予优惠等。

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促进就业产生了积极效果。

据统计,截止2003年6月底全国共有一百多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与失业下岗相联的城镇贫困问题是当前我国城市中的又一重大社会问题,为了保障贫困居民的生活,政府花大力气建立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目前,全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这项制度,2003年5月,全国城镇居民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者达2169万人。

[9](P15)另外,与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为了保障企业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政府对退休人员退休金的按时足额发放给予了特别关注,并且大力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到2003年6月,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共有3365.3万人,其中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已达52%.[10](P9)
毫无疑问,这些政策的实施从制度上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并对维持社会秩序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它们发挥着社会政策的基本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持了市场化改革。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弱势群体问题表现得十分突出,而且弱势群体在进一步弱势化。

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政策在支持弱势群体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总的说来,当前我国的社会政策呈现出不平衡、补偿性、配套性、政治动员、行政工序化和应急性的特点,没有形成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政策体系,影响了社会政策的效果。

从我国城镇弱势群体的总体情况来看,据国家统计局对城镇17000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2002年,占调查户数5%的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25元,不及城镇居民6280元平均收入的36.9%;城镇贫困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320元,只相当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平均水平4798元48.4%①(①王宏,王春先,建立城镇贫困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构想《劳动保障世界》2003.12,18~20)。

并且,该人群以35岁至44岁人口及其家庭成员为主,他们文化水平低,在劳动力人口中从业比例低,家庭负担重。

他们的生活处于基本贫困状态,生活不稳定,在衣食住行方面常常会有捉襟见肘的情况。

(一)城镇老年人口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到200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881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大6.96%,60岁以上大人口达到1.34亿人,占总人口的10.2%,按照国际通行大标准衡量,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下岗、失业人员和"体制内"人员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出现了大量下岗人员,是体制转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现阶段特殊形势下的产物,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广就业"、"铁饭碗"经过多年积累后产生的副作用的集中体现。

首先。

下岗失业人员的经济状况极为窘迫。

数据显示:②(②朱庆芳主编:《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1996年全国下岗职工人均领取生活费是77.1元/月,是职工平均工资的14.9%,其中地区差异甚大,最低是黑龙江,平均28 元/月(江苏147元,是较高的),集体经济下岗职工更少得可怜,黑龙江平均为5元/月,青海11元、吉林17元、河南20元、江西25元。

下岗职工生活费总数是82.5亿,占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0.9%,大大低于6.0%的下岗比例;1997年这一比例提高到1.5%,但仍大大低于9.8%的下岗比例
再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失业和下岗职工规模日趋庞大。

早在1998年,全国城镇实际失业人员1540--1600万,涉及城镇家庭人口50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3.33%;2000年9月,全国不在岗职工达到2173.1万人。

到2001年6月,全国有1000万贫困人口尚未进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③。

(③王思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6 19~22)
至于"体制内"人员,主要是从集体企业较早退休,但是的工资待遇非常低,属于"被历史遗忘"的群体。

时至今日,他们中的许多人所属的原单位要么濒临破产,要么早已倒闭,根本无暇顾及到他们的医疗保障问题。

他们和前面所述的失业下岗职工一样,一般都有20甚至30年以上的工龄。

他们都对国家做出过贡献,是历史遗留问题造成了他们远离医疗保障,因此,他们的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障)问题应该得到妥善解决。

并且,这些职工在以前的工作中,他们的养老保险费已作了必要的扣除、以税付形式上缴给了国家财政,因此,作为历史欠债的这部分扣除,国家应统一考虑给予补偿。

(三)进城的"农民工"
进城"农民工"是指常年或大部分时间在城市企业务工,但户籍仍在农村的那部分社会群体。

虽然他们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仍然被认定为农民,但实质上已经从农民中分化出来,不同程度地融入城市社会,进入非农产业。

(四)在读的高校贫困生
随着1999年的高校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增长。

在众多的在读高校生中,由于经济条件原因,使其中相当一部分成为贫困生。

首先,站在在读大学生的资金来源方面的角度来看,1999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民中100-800元年纯收入的占7 22%,800-1200元的占12 81%,1200-2000元的占31 08%,200003000元的占25 51%,3000-4000元的占11 72%,4000元以上的占11 84%⑦。

(⑦
国家统计局。

2000年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由此可知,我国的农民人均收入2000元以下的占51 11%,这意味着占我国人口近70%的农村人口中,有一半的农民可用于储蓄的现金不足1000元,有7%的人甚至不能解决温饱问题,这就造成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完全不能靠家庭解决其上学费用问题。

(五)残疾人
首先,残疾人的就业异常艰难。

时至今日,我国6000万左右的残疾人中,城镇残疾人超过1500万人,占总量的25%以上。

根据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从残疾人未被安排就业的人数来看,2000年为96.2万人,2001年为101.2万人,到2002年已达103.2万人,逐年呈上升趋势;再从被监护率的人数来看,2000年为93.0%,2001年为91.3%,2002年已下降到86.1%,这就意味着,随着残疾人失业人数的逐年增多,他们被监护照顾的比率却在逐年降低。

文献资料3:国务院关于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以及浙江省残疾人社会救助状况(图表)
国务院关于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
基本能按时领取工资的达到47.78%. 农民工按时领薪者不到半数
回顾历史,我国政府对民工的管理是一个由紧到松的过程。

国家对农民工的流动经过了控制流动(1961年-1983年)、允许流动(1989-1991)、控制盲目流动(1984年-1988)和规范流动(1992-2000)、公平流动(2000年至今)几个阶段。

据统计,1994年中国农民工数量为6000万人,1999年达8200万人,2000年达8840万人,2002年约为9460万,到2003年已有1.14亿人④(④杨婷,"有个人群叫农民工"2004年10月27日中国经济时报)。

10年之间,农民工的人数翻了一番,已超过有城镇户籍的二、三产业职工。

根据有关专家预测,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化水平每年将提高近1个百分点,2005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5%左右,2010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0~42%⑤。

(⑤扬伟民。

中国城市化战略的重点和政策[J].城市,2000.3.)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发展历程可以得知,哪里的"农民工"聚集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那里的城镇化程度就最高。

因此,"农民工"出现实质上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