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每个孩子都快乐歌唱

让每个孩子都快乐歌唱

让每个孩子都快乐歌唱
歌唱是每个有着正常说话能力的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利,然而却有很多孩子不会唱歌或不愿开口唱。

很多情况下,孩子们不愿唱歌的原因很简单,即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缺少唱歌的机会。

有的可能是因为家长很少唱歌;有的因为某种原因,唱歌的欲望被压制了;有的可能因为自己的演唱水平被同学或他人嘲笑过等等。

那作为音乐老师,该怎样引导每个孩子都能快乐歌唱呢?
一、实施激励评价,建立歌唱信心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在音乐学习上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音乐的潜能,建立音乐学习的自信心,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音乐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学生的歌唱愿望往往因为老师的随意评价而被扼杀。

对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不能做判决性评价,因为孩子会以老师的评判为标准,就认为自己五音不全,从此会不愿唱歌,由于心底排斥唱歌,他的音准得不到训练和纠正,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激励评价,可以避开学生的弱项,善于发现其强项,多说些表扬和鼓励的话,如表扬他音色好、节奏准确、有表情、唱歌投入等,然后有机会帮他分析或找到唱歌跑调的原因,共同努力逐步纠正。

歌唱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培养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和演唱的自信心。

二、实施科学训练,提高音准能力
一项调查表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在不断增强,而且在6至9岁是显著增长期。

在此年龄段中,有一部分学生在音高、音准上存有障碍,他们中有的能听出声音,但是唱不准;有的因发声方法不当,导致唱出的声音跑调;有的在集体中可以正确演唱,但是单独演唱就不准;还有的能够准确独唱,但合唱时跑调了等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各异,但缺乏科学的训练是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缺乏训练,导致这些孩子的音准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结果导致发音不准,唱歌跑调。

冼星海有句名言:“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音准训练,提高学生的音准能力,旨在提高
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逐步提高歌唱技巧,增强歌唱表现力。

三、注重唱法指导,提高演唱能力
和其他的音乐技巧一样,唱歌也需要适当的培训和练习。

音乐教师的职责是在唱歌教学中规范学生的演唱姿势,传授一些唱歌的基本技巧。

演唱姿势一般有坐姿和站姿,在教给孩子正确的演唱姿势时,可
以从站姿开始,即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放在身体两侧或拿着谱子,提升胸腔,压低肩部,下巴和地面平行。

站着唱歌时通常会感觉声音效果比较好,当大部分人都熟练掌握以后,开始进入坐姿练习,即双脚着地,头、肩膀和脊椎放松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双手放在大腿上或拿着谱子。

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演唱姿势,这是唱
好歌的前提。

有很多孩子不愿唱歌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嗓音条件不好,唱不出动听的声音,怕被别人讥笑。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有必要指导孩子关于歌唱的发声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辨别什么样的声音是悦耳动听的,什么样的声音是苍白、喊叫的,可以通过赏听范唱、比较、尝试等多种方法,力争让学生唱出优美的歌声。

优美的歌声当然离不开平常的发声指导,教师要用形象易懂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掌握一些歌唱技巧。

四、提供展示舞台,参与音乐实践
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

这时如果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让大家表演和观摩的机会,让学生有个展示的舞台,那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

所以我在音乐课堂中会不定期地开展全班的演唱活动,学生可以与人合作,可以单独演唱。

在演唱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演唱进行评价。

这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演唱质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另外,我校每学期都有以年级为单位的音乐特色活动,到时,整个年级的学生聚集一堂,以歌唱等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果,学生在参与和合作中感受歌唱带来的快乐,并体验成功的愉悦。

校园艺术节也是学生展示歌喉的大好机会,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有合唱、独唱等形式,实践证明,全班性的合唱活动是最好的参与方式。

学生通过班级的合唱活动,能提高唱歌积极性,增强合作意识,能提高歌唱水平,增强歌唱的自信心。

总之,我们要通过音乐教学,让更多的孩子喜欢唱歌,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唱歌,他们就会越唱越好,就会越来越愿意唱歌,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愿歌唱能陪伴孩子们的一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