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重点)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难点)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吧。
虽然说古人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主义情结,却滋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人民。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古诗正是在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作者介绍1 .学生介绍作者文天祥。
2.课件出示:《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
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三、译诗解说内容回顾我们平常是怎么学习诗歌的?一一字音、节奏、停顿、疏通、主旨。
1.自由出声朗读诗歌一遍,解决字音。
2.请一生范读,注意节奏。
3.学生齐读诗歌。
通过朗读我相信大家对诗歌已有了初步了解,接下来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学诗的方法。
第一步:译诗解说内容。
1.先看首联:逐字解释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之后请一学生翻译首联。
2.接下来的难度稍微大了一点,老师要求同学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解说首联的内容。
(课件展示)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
3.结合课下注解,分小组翻译后三联诗,先做到疏通诗意,再在此基础上,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学生小组合作翻译,试着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①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②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③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师生总结“译诗解说内容”的操作要点:释字扩展解说诗意尽量押韵四、吟诵传情达意通过翻译解说我们对诗歌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通过第二步:吟诵传情达意,来了解诗歌的内容及情感。
1.齐读首联,然后思考:首联写了哪两件事?明确:写了作者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国家起兵抗元这样两件事。
(板书)2.首联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明确并小结:辛苦”、寥落”。
作者辛辛苦苦奋斗,却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
是啊,起兵抗元之后,文天祥竭尽全力,苦苦支撑,可是国家却危在旦夕,自己也身陷敌手。
想到这些,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指导朗读首联,应该怎样读?凄楚3.颔联用哪两个意象来进行抒情?(明确:柳絮”、浮萍”。
)什么是柳絮?诗人为什么说山河破碎像柳絮呢?(柳絮种子上面像棉絮样的一团团白色绒毛,在空中飘浮,随风飞散。
因为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蹒,山河破碎,南宋王朝覆亡在即,就像风中柳絮,已经无可挽回了4.有一句诗说:漂泊浮萍本无根”。
文天祥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漂浮不定的浮萍呢?明确并小结:因为文天祥被俘之后,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不能主宰自己的方向。
文天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
如今部下将士牺牲,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岂不就像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国破家亡、无所依托的悲哀。
(板书)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呢?(语调低沉,语速要慢。
)5.颈联中出现了两处地名,分别是什么?(惶恐滩、零丁洋。
)诗人在惶恐滩和零丁洋都经历了什么?说惶恐”、叹零丁”里面的惶恐”和零丁”也是指地名吗?那还指什么?明确:兵败后从惶恐滩头撤退。
被押解到零丁洋。
说惶恐”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
叹零丁”是诗人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
(板书)小结: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国家的危亡引起的。
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
请大家朗读,读出这种悲愤”!6.虽然国家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但面对敌人的逼迫,文天祥宁死也不屈服,报定了必死的决心。
同学们,我们一起读尾联!你从尾联里读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报国精神,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血性精神。
(板书)这是作者激情慷慨的绝唱,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由悲愤转为慷慨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奔放。
——齐读)小结:人固有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爱国的丹心将永垂史册!这慷慨激昂的两句诗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绝唱。
7.归纳总结:怎样用“吟诵传情达意”呢?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深刻理解作品酝酿情感把握节奏。
听朗读录音,用心聆听诗人的爱国心曲。
五、评说深入赏析这首诗不仅具有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用评说深入赏析。
看示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诗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诗句赏析: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2.浏览一遍,思考:这些诗句的赏析是从哪些角度来赏析的?诗意解析情感体会字词品味修辞手法。
3.任选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其中一联。
六、抒情表达感受《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因此,它感染了无数的读者,当然也包括我!读惶恐滩头说惶恐”,我读出了你对祖国的忧叹;读丁洋里叹零丁”,我读出了你的无奈孤苦。
爱国的方式有很多种,你以死殉国是对民族气节的最好诠释!你的人格和诗篇,真是惊天地,泣鬼神!课后请同学们用真挚的情感抒写出你读完此诗后的感受。
2.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一一新的学诗方法3.部分学生诵读展示。
4.在情感上,我们受到了文天祥爱国情操的陶冶,纵观历史长河,英雄辈出,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吗?你还知道哪些像次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搜集整理。
七、课堂总结:同学们,《过零丁洋》这首诗的语言和情感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文天祥的精神气节更加震撼我们的内心。
文天祥的躯体倒下了,但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在我们今天和平繁荣的时代,同学们依然要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用我们特有的方式来回报我们伟大的祖国,让爱国的旋律永远回荡在我们的生活中。
让我们回味经典,全体吟诵,结束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诗和这节课。
板书设计过零丁洋文天祥回顾一生——凄苦国破家亡——沉痛时局艰难——悲愤舍生取义,以死明志——慷慨激昂《过零丁洋》说课稿《过零丁洋》是北师大版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
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是慷慨正气”。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入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前后联系及所处的地位《过零丁洋》是中国历史中壮怀激烈的诗篇。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
这首诗将自己的家国恨、哀怨情展现到了极致。
后来元军逼他招降南宋海上抗元的部队,他出示此诗以明志节。
整首诗惊风泣雨,感天地泣鬼神,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的不竭源泉。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的特点,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研读、赏析,领悟诗作的精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
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原则并结合教材,我确定本诗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重点)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难点)因此,老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知识能力情感水平,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燃烧学生思考的热情,同时老师要善于点拨,打通筋脉,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发言,让学生在努力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自信心正在增进,任何事总想试一试。
他们的思维活跃,表现也非常自信。
他们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也敢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但他们只有十三四岁,由于知识经验的缺陷,由于学历和阅历的有限,往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还相当有限,分析解决问题往往带有主观片面性,这就决定了我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必须符合其实际能力,力求通过有效的方式实现课堂的实效性。
三:教法学法构想。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朗读领先、分组讨论法、知识迁移法),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境创设法。
教师以“岳母刺字”的典故创设情境,通过简洁的语言引入新课,以充分调动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朗读领先、带动全面。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朗读中学生可以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思想与情感。
这种自然的领悟胜过老师分析讲解。
于是我将通过学生试读,听名家的范读,学生集体的诵读,让学生细细地品味诗句的精妙、意蕴的幽深,为深入赏析创设情境氛围。
以朗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朗读。
3.分组讨论法。
在教学中将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由此引导他们在赏析诗句的内容和情感时积极思考,分组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富于挑战性的个性品质和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