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认识摘要:本文结合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围绕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问题,谈了几点个人认识和设想。
认为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必要的,是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探索过程,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措施。
本文的观点与讨论,对加强数学课程的教学管理及其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等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Abstract:In this paper,we had talked about a few personal knowledge and ideas,that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dvanced mathematics courses,instruction on how to reform,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problems。
And the advanced mathematics curriculum reform is necessary,is to adapt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it is also the basic measure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is paper point of view and discussion,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mathematics curriculum and so has som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Key words:higher mathematics,teaching reform,teaching Quality一、引言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各高校都把握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积极创造条件,增设招生专业,迅速扩大本科生招生数量,使学校本科教学规模快速发展,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并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时刻,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些变化。
当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对保障教学条件,保证教学质量带来许多困难和问题的时候,2001年教育部就出台了4号文件,对解决本科教学质量问题提出了要求。
到2002年全国的毛入学率达到了15%,形成了“大众化教育”规模的时候,如何保证本科教学质量就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为此200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强调抓好本科教学质量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浙江省教育厅也发文(浙教高教[2005]99号)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1号文件精神,提出加强浙江省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与指导意见。
2007年教育部又启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研究项目,开展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和研究,希望以此推动和加强本科教学质量,这说明国家对教学质量的重视和担忧。
教学质量是本科教学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所以说,如何保证和怎样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我们任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首要问题。
为此本文就我校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我们的教学过程,对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一起来讨论,分析和探索确实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法与途径。
二、高等数学课程的作用高等数学是培养数学思想,掌握数学工具的最基本的基础课程,也是理、工、农、医等很多专业的重要的基础必修课。
也就是说,对很多专业的学生来讲,高等数学课程的重要作用是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后续一些课程的学习。
由于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中所具有的通用性和基础性,使高等数学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数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将培养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数学知识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思维技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比的。
通过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和科学计算能力。
数学课程不仅是使学生获取一定的数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运算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今后的科学素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当今信息时代,高等数学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经济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有一位德国科学家说过“数学是关键技术的关键。
”李大潜院士在2005年的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上提出“数学是一种科学的语言,是一个有力的工具,是一门技术。
”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与计算技术的结合,已经形成了一个技术。
1946年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机器翻译功能就是由数学方法和工具来实现的。
所以没有坚强的理科就没有强大的工科,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数学工具的有力支撑。
三、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由于扩招,各高校学生数量有巨大的变化,学生的层次有很大的变化,学校的教学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就需要改变“精英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适应“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教学需求。
所以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以课程的教学改革作为“大众化教育”阶段保证教学质量的措施之一。
进行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时,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考虑以下几个变化,那么课程的教学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目标,有力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学生数量的变化高校从1999年开始较大幅度的扩招,我国多年来的“精英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到2002年全国和浙江省的毛入学率都达到了15%,形成了“大众化教育”的规模。
扩招前,我国高校招生人数1990年为60.9万人,1998年108.4万人,浙江省高校招生人数1990年为1.82万人,1998年为3.67万人,1998年的毛入学率分别为9.8%和8.9%。
扩招后,我国高校招生人数1999年为159.7万人,到2008年招生人数增加到约600万人,浙江省高校招生人数1999年为5.93万人,到2008年招生人数为26.57万人,2008年的毛入学率全国为23%,浙江省为40%。
我校1999年前在校学生只有2000多名,到2002年时已增加到7600多名学生,到2008年在校学生已达到14000名,教师与学生比例已超过1:20。
学生数量的急剧变化对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无论是学校的教学条件还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都不能适应“精英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的要求。
2.学生层次的变化学校的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导致了学生基础差距很大,学习态度各异,学生层次不齐的现象。
在一个教学班中比较好的学生或对学习认真的学生不多,多数学生学习高等数学课程比较累,少数的很难适应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要求。
多数学生无论是基础还是学习态度,都不具备“精英教育”阶段的教学要求,而他们表现出了“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较典型的一些特征。
在一个教学班中,学生的基础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与能力等都有明显的差异。
还有不少的学生对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没有兴趣,而对课外与课程无关的问题非常关心或投入很多精力。
一些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薄弱,辨别能力低,往往被社会的一些现象所干扰,对自己的前景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对教师的教育、引导、启发不理解,也很难按照教师的指导方法去学习或生活,较正常的教学进度和要求都不能达到。
也有一些学生心理素质不高,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或问题,对学习失去兴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还有不少学生不能刻苦学习,在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中遇到问题就退缩。
这些“量变”到“质变”的因素,对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所以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正视教学对象的现状,要充分考虑学生层次不齐、差距很大的因素。
3.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学环境包括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学生基础、课时多少、专业差距、社会影响等诸多因素。
师资力量与学生基础是教学环境中的主要因素。
学生数量的大量增加,导致了教师的紧缺,高等数学课程都是以3个小班(120人)以上组成一个教学班(大班)级上课。
大班上课的不利因素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课堂上采用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与师生互动等都带来一定困难,也影响了教师随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而也就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这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同济大学编的教材《高等数学》(上、下册)为依据,2002年前我校高等数学课程的课时是180课时(1课时为50分钟),2003年后高等数学课程的课时是170课时(1课时为45分钟),2009年开始高等数学课程的课时改为160课时(1课时为45分钟),所以说,高等数学课程的课时比2002年前实际减少了20%。
课时的减少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课堂讲解过程带来了很多困难。
本来就较紧张的教学课时和层次不齐的教学对象,还要完成同样多的教学内容,并想达到与以前相等的教学效果,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近年来35岁以下教师占多数,40岁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很少,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没有进行过研究。
还有部分教师因个人生活、科研考核等原因,教学的投入不够。
还有当今大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的环境与80前的学生有很大区别,尤其社会一些现象对学生的影响,不少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只是停留在应付及格的标准上,高等数学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或以后发展的作用毫不关心或了解。
四、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认识1.要适应学生层次的变化课时大量减少和学生层次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适应教学对象及教学环境的变化是课程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的问题。
所以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而且还要研究学生与教学环境,努力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教学内容的组织要适应学生的现状,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适应学生层次的变化,教学目的与要求也要与学生的基础相适应。
课程的讲解一定要重点突出,数学思想与概念清楚,尽可能注意和贴近专业需求,用恰当例子或问题来介绍数学的主要思想、重点概念、应用方法,以应用突出数学工具的作用,减弱某些较抽象的理论推导或繁琐的计算与论证。
教师根据教学对象,要处理好课程内容的细讲与粗讲的关系,要作到每堂课学生都有所收获。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与能力。
要通过高等数学课程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大学课程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能够使学生通过自学来获得以后需要的更多更新的数学知识和工具。
2.教学改革的实践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和经管类等不同类(或专业)学生对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课时都不一样。